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3-20 22:52:29| 人氣52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們都不認得自己(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成為公會會長不僅需要名望和人脈,個人財力也是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當會長的少有年輕臉孔,年齡常在四十以上。成熟、老練、穩重。

  

  除了社區結構,也有賴於地利。巴生港口一度擠身世界十大港口之一,設有自由貿易區,是國內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和中轉站。此外,加埔和沙亞南(Shah Alam)的大片工業區,也象徵著當地工廠、製造業的蓬勃密集。藉此獲致成功的貿易商和製造商,往往掌握了成為各公會會長的條件。

 

  然而,隨著時代和社會的改變,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國內外各大企業及跨國集團的進駐,如今又有多少年輕的華裔子弟肯從事傳統貿易和工廠製造?大學教育的普及提供了他們一個嶄新的視野。成家立業不再和滿身油漬掛勾,而是西裝筆挺,系統化思維、管理和培訓,閒時游個泳,來杯熱咖啡。問一問身邊朋友,如果不是醫生、工程師,便是精算師、會計師或銀行職員。他們所要的辦公室,早已不是集裝箱隔間。

 

  當天晚上我從巴生港口開車回到家裡,在餐桌上把客家公會的狀況簡單告訴母親。她笑了笑,沒有多說什麼。湯冷了,她起身加熱,湯少了,她起身添加,接著說:「對啊,老人家老了不知能做什麼了,這些公會就成了他們的去處囉,吃吃東西,閒話家常,說說話唱唱歌,這樣他們就很開心了。」我默然。

 

  


  永春美山林氏公會會長在新春團拜活動上致詞時表示:「我們華社總愛說要維護中華文化,愛惜華文教育,可是現在連在信上署名都只寫英文名字了。從新加坡一路開車北上到檳城,路旁又有多少華人公司的招牌著名公司的中文名稱?」他進而認為,中文在商業上的應用將持續式微,直至消失。

 

  基於這樣的理念,華裔在南洋土地上成立了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和馬來西亞華校教師聯合會(教總),群策群力籌集資金和師資,建起了已中文為教學媒介語的獨立中學(獨中)。這一份巨大的凝聚力量成功使馬來西亞華裔免於泰國華僑的下場,失去了自己的母語和文化。

 

  但與此同時,我卻也想起了另一位朋友對我說:「你知道嗎,三零八政治海嘯後行動黨議員拒穿官服出席州議會,對馬來人而言,就像希山穆丁對著華人高舉馬來短劍那樣。」

 

  不論這話是否全然正確,它卻開啟了我一個不同的國家想像:是否華社爭取開辦獨中,對當地馬來人而言也是個威脅?好比兩個民族藉著不同的理由和藉口,在同一塊土地上爭取主權。而華人公會的那一套理念,是否已逐漸和當今社會脫了節?這是否再一次凸顯出新、老兩代間不同的世界觀,並使公會退居到了新社會的邊緣位置上。

 

  此外,究竟華裔努力維護的文化根源,是個什麼樣的根源?我們到底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或是生活在南洋的中國人?

  

  

台長: 郭史光治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52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