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
耶穌基督告訴法利賽人這個比喻的意思。祂說,那些罪人就像迷失的羊一樣。 路加福音15:7. 就像牧人想救迷失的羊一樣,耶穌也想救犯了罪的人。
以賽亞書53:6 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
※ 如果你體會到是那迷失的一隻羊,恭喜你!天主沒有放棄你或怪責你,而且四處尋找你,快把握時間,跟隨祂吧!
馬太福音18:12
你們怎麼看?一個人若有一百隻羊,其中一隻走迷了路,他豈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山上,去找那迷路的麼?
妳來看喔,我有沒看錯,道字裡有 一百隻羊 / 走失了一隻羊? 百 + 1 (本體.上帝) =道字
羊咩咩去哪兒了 ? 也許是迷失自己也許是輪迴了?
或許迷失的是道嗎 ?
道
續上章…
《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常言道:人有千算萬算,不如天有一算。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是講天地之間,事物的運行和發展規律總共有五十、只能衍生出四十九,被遁去的其一便是天機?
# 是的! 就是天命! 以下我們要去找尋這個天機了?
《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
何謂性 ( 亦名:真心,天性.天心,本性,法性,無量光,法身..真主.上帝..很多名稱...)
在〈達摩血脈論〉祖師曰: 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亦名解脫。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亦名不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名雖不同,體即是一。
又〈達摩血脈論〉祖師曰: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
莊子又說了此為大宗師。
找尋天命是什麼 ? 就是遵循天命
如何覓求心性? 率性而行..遊心於萬物之初... 率性之謂道,率性就是(遵行;遵循本性)
#如圖中參悟十牛圖.. 禪宗以十牛圖來比喻三界為牢.
如 耶教以迷失羔羊來比喻至善之行.....
如 儒家《禮記·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注意看這裡善字是不是有一隻羊呢? (善字:八王二十口..後面再來拆解字喔!)
找尋大學之道..我們進入後分為兩個方法..一為以假修真法.二為見性起修法
1.呼吸後天法 (觀息法)..如阿那般那觀。再進入無為法..
2.呼吸先天法 (胎息法)...無為法.
在佛學當中,係指一切萬事萬物,一般可從「體」、「相」、「用」三個角度來分析。所謂「體」是指本體,「相」是指現象,「用」是指作用。 在佛教裡,用「三」來表示的名相為數很多。 如:「三學」戒定慧,戒為體,定為相,慧為用,彼此互有密切的關聯;再如:「三藏」經律論,經為體,律為相,論為用,三者也有互通的意義。 現在,我們把佛陀的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和「體相用」合而為一。
在哲學上指:(1) 事物的本質謂之體,物的功能謂之用。 (2) 靜態是體,動態是用。 (3) 能發生作用的事物器官謂之體,因事物器官而產生的作用謂之用。
莊子又說了
吾師乎!吾師乎!從「道」下貫到「人」,又從「人」上通達「道」,真正的「人師」可以是溝通天人合一的媒介。
《天道》篇云:「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
大宗師:
◆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 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若此。
◆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大宗師】
第一部分至是之謂真人,虛擬一理想中的真人,真人能做到天、人不分,因而真人能做到無人、無我。真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形象化。
第二部分至而比於列星,從描寫真人逐步轉為述説道,只有真人才能體察道,而道是無為無形而又永存的,因而體察道就必須無人、無我。這兩段是全文論述的主體。
第三部分至參寥聞之疑始,討論體察道的方法和進程。
第四部分至蘧然覺,説明人的死生存亡實為一體,無法逃避,因而應安時而處順。
第五部分至天之小人也,進一步討論人的死和生,指出死和生都是氣的變化,是自然的現象,因而應相忘以生,無所終窮,只有這樣精神才會超脫物外。
第六部分至乃入於寥天一,説明人的軀體有了變化而人的精神卻不會死,安於自然、忘卻死亡,便進入道的境界而與自然合成一體。
第七部分至此所遊已,批判儒家的仁義和是非觀念,指出儒家的觀念是太執著。
第八部分至丘也請從而後也,論述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是進入道的境界的方法。
【安那般那念】佛教術語,是以觀察呼吸作為修習定的方法。
又譯為阿那般那觀、義譯為入出息念、入出息觀、數息觀、安般守意、十六勝行。
修行此法!要有耐心!恆心去執行!其實不會很難的.會很容易上手就成功!
還有一個訣竅分享..那就是放風箏的準繩原理!!!
牧牛時.放風箏時!你會抓住好.控制好這條繩線!自然你就能隨心所欲.....
下次再聊這了.行住坐臥睡....何為打坐.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