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12-16 20:46:57| 人氣6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傳心法要

推薦 3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黃蘗希運從百丈懷海禪師學法,住洪州高安縣黃蘗山(今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黃崗鄉境內),故稱黃蘗禪師。其弟子臨濟義玄,創建出中國禪宗最盛的臨濟宗一系。

  希運乃曹溪六祖之嫡孫 ,西堂百丈之法嗣,於安徽南泉禪師處得到印證。在洪州高安縣鷲峰山建寺弘法,更其山名為黃檗山;以師酷愛舊山,故凡所住山,皆以黃檗稱之;禪師直指單傳之心要,四方學人雲集朝來。

  黃蘗希運禪師以「般若為本、以空攝有、空有相融」的禪思,大弘禪法。此外黃蘗希運也提倡無心,「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又說:「但能無心,便是究竟」。黃檗希運也認為「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繼承了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時河東節度使裴休鎮宛陵(安徽省宣城縣),迎請希運至開元寺說法,參記禪師之語錄,為現行的《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  黃檗的門風盛於江南,於大中四年(850)示寂,圓寂後諡『斷際禪師』;世存《語錄》、《傳心法要》、《宛陵錄》等卷。

  黃檗希運禪師為唐代高僧,師承百丈懷海禪師,其弟子義玄禪師更創建了大張天下的臨濟宗法脈系流。當今世人或許對黃檗希運禪師並不熟悉,但我們常聽說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正是出自禪師的《上堂開示頌》,至今仍被世人傳頌引用。

這首詩偈的全文是「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記錄了禪師對當時修行人的殷殷勸誡。


【臨濟宗】

  義玄從黃蘗希運禪師學法33年,之後往鎮州(今河北石家莊正定)滹沱河畔建臨濟院, 弘揚希運禪師所倡啟「般若為本、以空攝有、空有相融」的禪宗新法、大張天下,後世稱之為「臨濟宗」,而臨濟寺也成為臨濟宗祖庭。因其禪風比較剛勁,故而後世與理論較為細密的曹洞宗相比,稱「臨濟將軍,曹洞士民」。

  義玄的師父黃蘗希運(唐,-850年) 繼承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力倡「心即是佛」之說。「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提倡無心,「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又說:「但能無心,便是究竟」。

  義玄從希運學法33年。他要求弟子和信徒首先必須建立對佛法、解脫和修行的「真正見解」;確立「自信」,相信自己「佛性」與釋迦文佛、達摩老祖無別,無需向外求佛求祖,尋求解脫成佛;主張修行不離日常生活。

  義玄主張「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後世有 「心心相印」一說。臨濟義玄上承六祖惠能,歷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黃蘗希運的禪法,以其機鋒凌厲,棒喝峻烈的禪風聞名於世。現存《臨濟錄》和《祖堂集》卷十九、《景德傳燈錄》卷十二等記載了他的生平事跡和禪法。


◆  達摩祖師(菩提達摩382年-536年)

→禪宗二祖慧可(487年-593年)。

→禪宗三祖僧璨(约公元510年-606年)。

→禪宗四祖道信(580年-651年)。

→禪宗五祖弘忍(601年-675年)。

→禪宗六祖惠能(638年-713年)。

→南嶽懷讓禪師(677年-744年)。

→馬祖道一(709年—788年,或688年—763年)。

→百丈懷海(749年-814年)。

→黃蘗希運( ?-850年)。

→臨濟義玄(?-約866年)※ 為臨濟宗的開宗祖。


【心心相印】

指禪宗修行者,師徒不須經由文字、言語的傳達,即能兩心契合,互通禪理。

#語本《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後用「心心相印」比喻彼此心意互通。

典故說明:

佛教禪宗主張不立文字,認為禪理不可言說,而斷際禪師的《傳心法要》就是延續此說。他強調在禪理的實踐中,心就是本體、核心,是眾生本來就具有而永不變易的佛性;禪修的目的在於保住本心,不起妄念,不假外求。他還特別強調實際生活中「心即無心」的道理。在一切行住坐臥中,但求無心,即不起妄念,這就是佛心了。因此修行時,不須透過語言、文字,以己心和佛心相印證,領悟佛的真理,就是「以心印心」了。後來「心心相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也用來比喻彼此心意互通。

語義說明

後來比喻彼此心意互通。用在「心靈契合」的表述上。

例句

1.祝你們二人心心相印,白首偕老。

2.看他們夫婦兩人含情脈脈、心心相印的樣子,有多幸福啊!

3.他們倆人早就心心相印了,這輩子她非他不嫁,他非她不娶。

4.情到深處無怨悔,不管有什麼阻力,都不能拆散這對心心相印的戀人。

5.兩個人先淡淡地交往,漸漸地彼此了解,最後竟然心心相印,密不可分了。

6.雖然獲獎後掌聲不斷,但他一點兒都沒有感覺,心中只是惦記著他那位心心相印的朋友。


續上章… 默玄處,東來啟跡。

【找尋天命】? 覓求心性?

《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荀子.天論》:「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三句話已代表儒家思想的觀念,內容所及形而上者謂之道的層次。

因此在了解時更要靜心省思去面對的是這一本不好懂的經典。





台長: 月光哈小貓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689) | 回應(0)| 推薦 (33)| 收藏 (0)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月光◆ |
此分類上一篇:流星夜語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