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的心情是佛教裏最高的境界,一方面無事,一方面遊戲。
心上無事是一切解脫者共同的心境,但無事而能千變萬化、觀機逗教,則是菩薩的特色。
「 人生如夢」,宗教徒要有遊戲的心情,凡事不要太緊張、太當真,不妨快意隨興、浩浩蕩蕩地把它搞得天翻地覆,方不枉費人生!輕鬆、快樂、任性、隨意的心,是符應般若波羅蜜的。
我是很幸福的人,這是因為我有良師益友。以前對於他人之談論,我只是尊重與傾聽;而今小有寸進的是,我變成「你說話,我高興;你喝酒,我陶醉。」我沒有特別想說的話,我只是徜徉在一片歡喜心之中。
解脫者不論任何時地,他的心境起碼都享受著無礙之樂,而隨著因緣的聚散起滅,間而也會享受到諸種高峰的快樂。
菩薩修行到最高的境界時便是遊戲三昧,儘管悲憫眾生、透視三世如幻,但他還是快快樂樂地生活在世間,同時也在世間中遊戲。
《般若經》上說:「宴坐水月道場,降伏鏡裏魔軍,大作夢中佛事,廣度如幻眾生。」這是大乘佛教的最高境界。意思是:所有的講經說法無非是遊戲三昧,哪裏真有眾生可度?真有佛法可與人呢?換句話說,修行人只是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領受自己應該受的苦,如此而已,又那裏須要坐禪、說法才叫做修行度眾呢?
修行的法門雖說八萬四千,但也可以用八個字完全涵蓋,那就是「緣起無我,戲論滅盡」。如果在這裡面生活久了,就可以離開它,深入世間,杜撰山水雲煙,滿眾生夢中渡河之願。
什麼叫「滿眾生夢中渡河之願」?簡單的說,就是古德所謂的「宴坐水月道場,降伏鏡裡魔軍,大作夢中佛事,廣度如幻眾生。」無論一生做了多少事,度化多少人,談過多少佛法,在內心深處從來沒有離開家門寸步,恆常住於戲論滅盡的世界。
宣揚佛法只是剛剛好,或是順便為之的事。
一切就隨緣吧!而且我並沒有認為現代禪有絲毫了不起——我只是好玩而已!
具有「生生還歸無生」的心境的人,他就好比是死了很久的人,然後又「復活」過來,行住坐臥、歷緣對境、舉手投足、揚眉瞬目經年……。直說內容的話,則是他的心不屬於這個世間,他的心,在一個不曉得如何稱呼它的地方,甚至他可能根本沒有心,也沒有安住的地方——而他就這樣在人世間生活,也吃飯、也喝茶、也讀書、也風流。
觸目遇緣,見聞覺知,一一無非皆是不可說、不可思議,唯證乃能相應的涅槃——這是多麼明顯的一件事實!吾人何故生戲論,謂有苦樂生死,謂有大小顯密耶?然而,卻也不妨隨緣隨喜一番,反正「人間到處都是二十四小時嘛!」
當一個人有方向、目標與使命感時,對他而言,有些事屬於小道;可是對一個沒有方位、全面性格局的人而言,吃喝玩樂、詩詞歌賦……樣樣便都是無上菩提——這種說法應該比較符合大乘佛教的境界。據說高地菩薩通達諸種善巧方便,一句:「來!聽我唱一首歌」或「來!我教你寫書法」,就這樣便能引導眾生證得涅槃。可惜福慧淺薄的眾生難有因緣幸逢菩薩摩訶薩。
慾海浮沈名利爭
石火光中寄此身
紅塵情事揮不盡
觀世不笑是癡人
這是我從布袋戲看來的一首詩,戲裏的人物一邊揮著羽扇,一邊吟唱著這首詩,而眼前的紛亂、生死攸關的危境宛若無物……,我很欣賞那種洒脫,也很喜歡詩中所蘊涵的哲理意境。
從禪的最高體驗來講,「當一個人完整地體驗涅槃的時候,山河大地一切眾生通通都跟他一起進入涅槃了。」剩下來的只是任運浮沉,遊戲三昧罷了。
佛經云:「眾生有病,故我病苦生。」另外,老子說:「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我深感確實如此。我寫的和說過的,只是體驗的一小部份,並且都不是涅槃。
一般人不易警覺諸行無常,能力實乃有限,總以為自己能改變世界,認為自己的理想很重要……;但我看到的是,每個人的生命就像烈日當中的冰塊,迅速在融化中,而許多理想的進行,智者應懷「愚公移山」的精神,沒有自我膨脹,也沒有遺憾。
世事無始也無終,我勉勵同修不妨樂在過程中。
平常「夢裏但盼扶宗門」,唯,睡飽了就只是「如此」。現代禪是大乘?小乘?過去有爭議,實乃必然——主因在「我只是在玩!」這種態度應屬聲聞乘還是菩薩乘,我也不知道。
古代、當代不乏具有強烈使命感的善知識,均令我感動;唯感動不表示便得跟著做,甚至,由於對佛法的信解使我傾向喜好隨興的人生。依此而論,評我為小乘,也許說對了也不一定?
這個世界並沒有絕對客觀的存在,一切客觀的存在都不離主觀;當我們說客觀時仍不離主觀。我們說太陽比地球大,這雖是事實,但仍不離是你自身因緣而觀察到的事實。由於一切客觀都不離主觀,因此,當悟道者親見涅槃的時候,他同時已經度化了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了——這時如果他認為尚有一個眾生未度,或者尚有佛道可求的話,則顯示他的主、客觀世界還沒有清淨,也代表他還沒有真正的悟道。因此禪宗所謂的開悟,是還沒下山就已經度盡一切眾生了,而繼續做的只是「晏坐水月道場,降伏鏡裡魔軍;大作夢中佛事,廣度如幻眾生」。
義學與修證並重,方能為中國佛教注
入活水源頭,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
轉帖於網址 快去看看吧,不錯喔
https://www.masterlee.url.tw/good/zentook/zentook-060.htm
.....................................................
【以下再作補充說明】
1.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任運
指非用造作以成就事業。亦即隨順諸法之自然而運作,不假人之造作之義。與「無功用」同義。一般以七地及七地以前為有功用,八地以上則為無功用而任運自然。往生禮讚(大四七‧四三九上)載:「自然任運,自利、利他,無不具足。」此乃顯示極樂淨土自然任運之德,具足自利、利他之行。〔摩訶止觀卷五〕 p2165
2.《牧牛圖頌》任運是什麼?
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 1未牧、2初調、3受制、4回首、5馴伏、6無礙、7任運、8相忘、9獨照、10雙泯十個階段...
※ 任運第七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煙芳草綠葺葺
飢餐渴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正濃
在無礙的階段,心性雖已調伏,但仍需心主——牧童的照顧與看守。到了任運此一歷程,已不需任何外力,一切皆發自天性之本然,毫不勉強。牛在「柳岸春波夕照中」,有「淡煙芳草綠茸茸」的暢樂境界,飢餐渴飲,隨時任運,自然合道。牧童安眠石上,任牛東奔西跑,是如「從心所欲不逾矩」。
3.任運見道:
孔子也說了: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任運也可說是一種返璞歸真.返老還童的狀態.是童真心.是率性是直心或稱真性情.
中庸說: 率性之謂道..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4.【見性起修】
大乘修學,需先見道,明自本有的真實心也,方能如法開修,即所謂「見性起修」、「悟後起修」。禪宗五祖告六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五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5.【修行的進程】
無著菩薩《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玄奘譯):「道有五種,謂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
※ 修行的進程:1資糧道→2加行道→3見道→4修道→5究竟道(無學位)。
6.【見性後起修】修道即為修心.我們時常聽人講修道、修行,即是這個道理..
※ 別弄錯方向了!拜是信念.念佛也是一種方便法,信念法門.但別弄錯以為拿著香跟著到處跑山頭拜拜是在修行.(不要弄錯方向了!佛在心中、是心作佛是自性佛、不是皈依別人,皈依是自性覺。)..
7.尋伺修道: (不知方向~如何說在修道呢?)
7-1.要知道方向 (心不在身體的外面.非有形及無形或物質形象)
7-2.要找到 道 (見道)
7-3.究竟 ( 心在哪裡?) 這是不是好玩的遊戲啊!你是偵探柯南 !快去探索這個祕密,揭開生命!真諦!
找到了,你就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