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10-21 16:57:11| 人氣1,7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觀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楞嚴經》主要闡明「根塵同源,縛脫無二」之理,並解說三摩地之法與菩薩之階位。本經的重點之一就是提出「廿五圓通」—佛陀請在會場的廿五位大菩薩和大阿羅漢,介紹他們入三摩地的方便法門和修行的經過。他們分別依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和七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根大),來修證圓通。
 
 
依六塵入圓通者
 
 
聲塵:聞聽妙理的修法。憍陳那等五位比丘:「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色塵:觀察色相的修法。優波尼沙陀:「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香塵:嗅覺的修法。香嚴童子:「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味塵:舌觀味性的修法。藥王藥上兩位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觸塵:觀察觸覺的修法。跋陀婆羅:「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法塵:觀察身心空寂的修法。摩訶迦葉:「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依六根入圓通者
 
 
眼根:眼的見精修法。阿那律陀:「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鼻根:觀出入息的法門。周利槃特迦:「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為第一。」
舌根:舌的味性修法。憍梵缽提:「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身根:身體感覺的修法。畢陵伽婆蹉:「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意根:心念空寂的修法。須菩提:「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依六識入圓通者
 
 
眼識:心眼觀照的修法。舍利弗:「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耳識:心聲聞聽的修法。普賢菩薩:「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鼻識:鼻息調氣的修法。孫陀羅難陀:「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舌識:說法的修法。富樓那彌多羅尼:「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為第一。」
身識:執身持戒的修法。優波離:「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意識:意念觀照的修法。大目犍連:「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依七大入圓通者
 
 
火大:觀自身欲樂暖觸的修法。烏芻瑟摩:「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燄,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地大:觀平心地,則地一切皆平的修法。持地菩薩:「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水大:觀身體內外水性一同的修法。月光童子:「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風大:觀身心內外諸動無二的修法。琉璃光菩薩:「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空大:觀身同虛空不相妨礙的修法。虛空藏菩薩:「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識大:觀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的修法。彌勒菩薩:「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根大:念佛圓通的修法。大勢至菩薩:「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依耳根入圓通者
 
 
耳根:依耳根證聲塵如幻,反聞自性證圓通的修法。觀世音菩薩:「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雖然歸在六根,觀世音菩薩卻是最後發言,解說也最詳細。
 
 
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佛陀告訴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這二十五種法門,都有各自因緣,適
應不同根性,沒有優劣前後差別。
佛陀接著問:「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文殊師利法王子回答:「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文殊師利法王子認為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最合適娑婆世界眾生的根器。







[南懷瑾:觀想的要領]


那什麼叫做觀呢?就是想一個辦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點上。《觀無量壽經》第一個觀--日輪觀。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淨土宗第一個要你修日輪觀,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輪觀入睡,是犯戒的唷!什麼是日輪觀呢?今天早上起來,看到太陽沒有?我一提太陽,有沒有太陽的影子?有沒有?有。哦!就定住這個境界就是觀嘛!用不著另外再去想辦法。懂了吧!一般人起心動念另外去想個辦法,錯了。釋迦牟尼佛叫你作日輪觀,是最妙的方法,因為每一個人都看過太陽。我一提太陽,你心中就有太陽。你意識中的太陽有了沒有?有了,就定在這裡,不增不減,(啪!)就定住了。就是止,就是觀。懂了嗎?你還可以講話,也會點頭,可是,意識中的太陽影像還是有。都懂了沒有?此中有止也有觀,觀中也有止,止中也有觀。但是,妄想有沒有呢?有。妄想盡管飛來飛去,但是,你心中意識中的太陽影像還在,不受影響,對不對?就這樣子定住。
  這個道理懂了,你做其他的觀想,也是同樣的道理。你觀觀世音菩薩也是一樣。把觀世音菩薩的影像,就定在心中,無論你走路,吃飯,都可以一面觀想,一面做其他的事。隨時隨地都在觀想,很自然地觀。懂了沒有?
  所謂觀想,並不是用第六意識的妄想去觀哦!而是第六意識的現量境,是第七識的根,第八識的功能的影像。念佛修淨土的更要注意嘍!你現在光念佛號,到臨命終時--臨死的時候,這口氣不來,你想念佛號念不出來。所謂念佛並不是叫你嘴裡念啊!而是一個念頭、一個影子。現在你觀阿彌陀佛也好,觀觀音菩薩也好,你只要迷迷糊糊有這個影像就好,先不要求清晰。先把它練習熟,到臨命終時,念頭起不來,妄念起不來,這個阿賴耶有識種子所形成的這個影像依然在。那個時候四大要分散,這個肉體要死亡了,這個影像更清明,等於夢中身體一樣。所以你現在練習慣了,到時候自然往生西方,往生淨土,這就是念佛。所以一般人跟我說:哎呀!你是禪宗,我是念佛的。去你的!你懂得淨土?這就是淨土初步的修法,你翻開《觀無量壽經》看看,你看我的話錯了沒有?平常你看不懂,我卻看懂了。就是你不修持嘛!不證得就不懂。  ......
  我在四川時候遇到一個學密宗的大居士,不得了,在茶館中都在搖鈴子,是北大地質系畢業的,我問他學密宗學什麼?他說:大威德金剛,你也曉得?我說:我曉得大威德金剛在儀規上第一步就叫你剎那之間變成大威德,你觀不觀得起來?他說:啊!觀不起來。我問他修了幾年了?九年了。我說:那你不是白搞!他問我觀不觀得起來?我說:我早就觀起來了,我現在和你講話,就已經觀起來了。他就:咦,這是佛法,不能打妄語。我說:誰和你兩個打妄語啊。他問怎麼觀的?我說:你曾在北大念過書是不是?他說:是,當年在北大念書。我問:你去故宮玩過沒有?他說:當然去玩過。我說:我現在告訴你,現在我講故宮,你馬上想到吧?他說:當然想到了,玩過的,我一邊談話,一邊就現出來了,在意境上就有這個!我說:你剎那之間就把那麼大的故宮觀想起來了,何以剎那之間不能轉成大威德金剛?嚇!歡喜贊歎,他問要怎樣修?我說:你先要把禪宗瞭解才對,如何呢?他說:啊,那不行,修密宗的人一天停止了修法,有無間地獄之罪。我說:你把鈴子和杵交給我,有罪我替你負擔,行不行?我先在佛前為你頂禮,我為你負責。結果那個傢夥還算膽量很大,將鈴子與杵就放下交給我。我說:你參話頭,參什麼?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為什麼叫他參這個話頭,因為他是學密學觀想的,萬法不能歸一,所以他不能定,不能觀得起來,所以叫他參這個話頭。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是呀!這些道理劉女士昨天她都會了,她真會了?是假會。現在我再告訴她,她才懂了,萬法歸一,喏!就歸在這一點上,一切念提起到這一點上,可以忘了外緣。一歸何處?這個一也就在動靜上,一無歸處,提起便用,放下便休。這才真正懂了一點。一個人定在這上面,久而久之,就發天眼通了。
  《圓覺經略說》廣發大願,還要發願,發什麼願?譬如修念佛法門,你必須知道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願是捨己為人,是利他,而不是自私的欲望。願不只是心願,還要變成行為,才是真正發願。若不廣發大願,觀想不會成就。
  觀想的道理在那裡呢?為什麼要觀想呢?自熏成種。觀想是利用第六意識來觀,例如觀想四臂觀音,先在意識上有個模模糊糊的影像就可以,慢慢地讓他越來越清楚,如同真的菩薩在前面,再進一步,把自己觀想成四臂觀音,四臂觀音就是我,無二無別。利用第六意識觀想來慢慢熏習第八阿賴耶識,這就是觀想自熏成種的道理,利用第六意識的現行,形成第八阿賴耶識的種性,死後生生世世,以前所觀想的佛菩薩仍然現前。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如果以觀想憶念法門修行的人,因為這種修法是有相的修法,如果不通教理,盲目迷信,很容易走上岔路,走上神經之路。不合教理的一切境界,終不可取。要明白什麼道理呢?能觀者是我,所觀者是佛,即使真佛來到前面,與我講話,都不予理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如忘了能觀者是我,看到佛菩薩現前,自己忘了我,那就著魔了。
  《禪觀研究》
  觀想為密宗修持法門之一種,其原理與天臺宗三觀略同。所謂觀想,即是將意境上的影像投射在意根上,然後運用各種觀想方法起觀,逐漸配合身心的變化,而進入系心一緣的止境,由此而達成生起次第的成就(假觀)。再次,進而捨去系心一緣的止境,由此而達成生起次第的行持(空觀)。最後通達中觀明慧,由此而證成菩提。觀想方法也有八萬四千種,其起用乃因人之根基而異。例如不淨觀、白骨觀以及密宗各法門之觀想,及淨土宗念佛法門之觀想等等。但觀想之法,論其微細程式,應該說是先想後觀。
  概分而言,前者為想相,屬於動態,較為粗略;後者為觀用,屬於靜態,較為精細。
  例如修持淨土觀想法門,先當想像阿彌陀佛三十二種莊嚴相、八十種隨形好,然後依次按贊佛偈起觀想。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成令登彼岸
  觀想清明,則妄念頓消,剎那淨土即現。如果初學者觀想不起,則可先學習另一種簡要觀想法。先觀看某一明體(如水晶球、荷葉上的露珠、佛像額上明珠,或者太陽等),然後取該明體某一亮光點之映射而作系心一緣之用,依此攝想此亮光的影像常在意識裡,即定住此一亮光點而不變不動,是為止境。但在止境中一樣可以做事,因為止是屬於意根,而做事則是分別心的意識之外用而已。不過,這樣只是方便,並非奢摩他的正三昧。
  二六時中,心系一緣的清明影像現前,是為得止。例如欠人錢,債主急著催討,不論做何事,時時掛礙在心。又如談戀愛,單相思時,茶裡飯裡都是她。再由得止而循序漸進,漸使身心的本能變化而到達定境。再進達於心風自在,則可由定發起神通。即也是因觀想功能而生起心力的作用,故能化形轉物。如於禪定中的道人,為避免人擾,乃化現老虎以嚇訪客。或於一念之間,呈現自身為光明透體等境界。
  須知觀想成就。還屬於生起次第的作用,仍是假有。因此不以相似五通等意識境界為滿足,不貪不著,進而達於圓滿次第之空境。但須知此空如似無念,還是意識所呈現的清淨現量,仍然是虛妄的,所以,空也不應執著。
  既不住空,也不住有,繼續參究,進而能體悟真空妙有,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就是真正中觀正見的成就。此時,可以做到提起便用,放下便休的真如境界,念念之間,淨土現前。
  《修行人的本分:達摩四觀》
  現在再告訴你們,好好的聽清楚。一般人的作意觀想往往用生滅的,分別的,第六意識去觀,硬要把它觀起來,卻觀不起來。不管是有分別或無分別,都是先存有意識的作意影像,這是錯誤的,起觀想作用的作意之意,並不是第六意識之意,而是所謂七識的意根。 
  我也曾經比方告訴你們,影像如何留住?就像你回憶小時候所住過的老家一樣一提就有那個影像,就這麼容易,你看過最喜愛的佛像甚至白骨架,一提就有影像。這個影像的出現,縱然意識還在思想、講話,仍然依稀存在。必須先止在那個影像中,才能漸漸進入情況。若用心止,是止不住的,應自然任運的止住,不可太過刻意。
  准提法由性空作意起觀,自前際性空中,作意起觀生起妙有之用,因此而口密念咒,身密結手印,意識觀想,一心多用,以證百千法門具足於當念。但這都是作意觀想,生起妙有之用,最後還歸到圓滿次第:虛空即我,我即虛空,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後二句更要注意,那是大三際托空,不空而空,托空只是名詞,連這句話都要丟開,那才是正止正觀;瞭解影像留住與否,就是慧觀,真留住了,行、住、坐、臥都在其中,即是真止。
  譬如你心中有事,無論父母、朋友、兄弟、夫妻之事,偶然影像現前,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那種影像怎麼會如此的分明呢?尤其情緒不好,或是女性受到生理週期的影響,總是特別明顯,這就是業力使然,但此業力之來,來不知來處,去不知去處,此乃無明,必須與此參透。 
  《普示念誦方法》
  你們諸位在家的道友們,在家裡修持這個法門,散修,平常隨時隨地以恭敬心在心裡默默地念,乃至觀想佛母的像。大家說:我觀不起來。怎麼觀不起來?那容易的很。這個佛母的像大家都看過,你眼睛閉起來,就是這個影像,就有了;你先留這個影像,就叫做觀想起來了,懂了吧,這很容易的嘛。你真到了哪個境界,就不是這個像,那真的菩薩現身,就不是影像,是菩薩跟你來合一了。所以,你初步觀想就是這個影像留住,就好了。念念之間有這個佛母的影像,你心境就不同,自己每天身心健康也不同了。
  《定慧初修》
  觀想念佛,先要將小品《彌陀經》所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以乃《無量壽經》所說的境界,乃至《法華經》中佛所說的奧秘,作基本的認識。
  觀是心觀,想是心想。老實說,修行就是造業。不過不造五濁惡世的惡業或無記業,而是造善業,進而修造成佛的菩提大業。觀想就是轉業的方法,因為觀想也是見思的境界。在凡夫的見思上,未曾明道,一切皆在無明雜染中亂起見~思,所以叫做見思惑。明道以後的見則轉為般若智的見地;思則轉為正思惟的觀照成就。一念之間,轉識成智的關鍵即在此,只要將此一念轉過來就行。可是多少修行人,最難得的便在此無可著力的一轉啊!
  觀想念佛有許多方祛,將來如有機緣,再作詳細講述,現在先簡略說~容易做到的方法。
  首先,應請一尊莊嚴相好的佛像。或雕、或塑、或畫、或磁造、或銅質都可以。修習者,自身或立、或坐---跏趺坐,須面對佛像。但佛像的頭面,必須略高過於自己的頭額,佛相的雙目與自己雙目平視而略高些許。自己看著佛的眉間,或清淨妙目,這樣長留影像。不管他是真身佛或塑造畫像的佛,初步只須存念觀想清清明明習慣性所見的影像,系心一緣,念念不忘。但是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剎那間是不容易觀起來的。因此,初修者,或者只觀佛像眉間的一點亮光,或觀佛的清淨妙目也可。這樣也就是系心一緣的念佛法門。但有人看見佛的雙目笑了.自己也笑了,這卻不可以。因為,動了散亂心念。此時仍應一心不亂,系心一緣的觀想下去。觀好以後。有了深刻印象,不須太加著意,漸漸的,隨時隨地,都有阿彌陀佛一點亮光的深刻印象現前,而此心念中的阿彌陀佛,念念不忘。乃至觀佛全身,以及極樂世界的淨土境界,一一歷歷分明.這樣便是初基的觀想成就。在開始修觀的時候,也可以直接觀佛的全身,或觀佛像胸前的卍放光。
  在修此觀想念佛的法門中,真的看見阿彌陀佛現前時,切莫亂動歡喜心,或種種散亂心,這只表示你觀想對了。所以這時,不要歡喜,也不要恐懼,只是澄心止意,一念不亂,我在佛的心中,佛也在我的心中,了了分明,無有差射。但也不是說好像投胎一樣,投在佛的身中,而是覺得我心與佛合而為一,佛我一如,了無分別。既不我慢貢高,也無歡喜也無悲,一心清淨自在,一念阿彌陀佛。所謂萬年一念,一念萬年。如此即可。
  如果有時候觀到自己身體內外充滿光明,心中不要起分別,不要問此光是真是假,是佛是魔。是真的佛光也很平凡,是魔光也沒有什麼可怕,即使放光動地也不希奇。這些境界,都是自性心光的偶然顯露而已。一切眾生,本來就具備了這些功能,現在只是回復了白性心光,不希奇、不執著就好。如果一生執著之心,就自起魔障了。有時觀想念佛下去,自己頭頂會呈現光明。但要注意,頭頂放光,同樣也不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見的。如果是用眼睛看見的,則兩眼必已上翻,那樣會影響眼神經與腦神經。凡是念佛念得好的人,外面的形貌,更顯得慈祥、可親、活潑、和藹、清淨、莊嚴。心身更健康,頭腦更清楚。是一個活活潑潑的平凡人,慈悲喜捨的平凡人。稍有怪異,即不是佛,而是糊塗的糊了。所以說,頭頂放光,身體內外放光,都是自己觀照而知的,不是肉眼所見。肉眼看見的光影,必須小心求證,是否是眼病現象。如在靈明中,見一片光明,常時修習,永不退轉,將來臨命終時,從頂囟門驀直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就有把握。但年紀大的人,平常日子念佛觀想,如無真正定力功夫,切切不可隨便就觀想頭頂,否則,很容易走掉,或者引起血壓升高。所以密乘傳法時,往往同時傳授藥師佛的長壽法,觀想藥師佛的法門,是從頭頂下降,不致虛脫。強健的人也可以修此法門,因為年青人壽元充沛,未來的日子還長的很,須知一個人求生不易,求死也很難,所以要真能修到來去自在,可不容易。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
  專心繫念一處是修行作工夫的絕對指標。但這一處卻不是指某一固定處所,許多傳授觀想的都教人們把明點或其他佛像觀想在身上的某一部位,或者觀想在頭頂上的虛空。這種初步的辦法不能算錯,但卻只適合某一部分人;因為各人生理、心理稟賦的不同,所以觀想處所的部位也因而不同。
  普通人的觀想,固然要專心繫念於所觀想之處,但這一處卻不要擺在身內,也不要擺在身外。譬如觀想菩薩,只要意境上維系著菩薩的影像就好,不要有意的把菩薩觀想在什麼部位。
  現在釋迦牟尼要我們觀想西方極樂世界,對這未謀一面的樂園,我們從何想起呢?讓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作何說法。
  眾生們差不多個個都有眼睛,也都看過太陽,所以第一步釋迦牟尼要我們端身向西正坐,留心觀想一顆像懸鼓般將要下山的太陽,使心念就定在這影像上 。 在觀想這顆太陽的同時,難免心裡還有其他雜念出現,不要介意,也不要理會,只要盡可能使太陽的影像存留在心念上就好。久而久之,雜想越來越少,太陽影像就越來越清楚。最後不論開眼閉眼,這顆太陽都清清楚楚地呈現在心中。這就叫做日想,也就是初觀。
  意念中的日輪生起後,就觀想而言只是生起次第,到這一步,還必須再把日輪乃至整個身、心都空掉,才算進入圓滿次第。初觀成就了以後,下面的觀想就都輕而易舉了。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關於禪、生命和認知的對話》
  聖吉同事:一 前,我在美國閉關一月,每天打坐四次,每次二小時。其他時間讀經、經行、念咒、觀想,想念咒一百萬遍,當時很緊張。聽了老師的話,心想自己的注意力是否用得太厲害了?
  南師:注意力太厲害了,觀想就起不來;放鬆了,觀想就起來了。而且第一步觀想,不要觀實際的,你就先觀白度母也好,大日如來也好,先觀那個畫圖的影像,留個印象,初步這樣就可以了。你觀得起來嗎?
  聖吉同事:觀不起來。
  南師:這樣不對,你太用心了。你是哪裡人?
  聖吉同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南師:我現在一提,你對家鄉有沒有印象啊?
  聖吉同事:有。
  南師:對了,這就是觀想。所以你看了佛像那個圖案,這個印象你一留心就觀想起來了,越放鬆,越容易。你想把佛像觀成人一樣站在你前面,你太用心了,不行的。心越放開,他越清晰。你們一聽觀想,就拼命在那裡用心,那不對了。你心裡有你女朋友吧?你不想,也有那個影像,這就是觀想。六世DL有首情詩:  若把此心移學道,即身成佛又何難。他觀想佛菩薩如你們觀想情人一樣,那個影像隨時留在心裡,就是這個道理,這是他的經驗。你輕松些了吧?
  聖吉同事:是的。
  《南公懷瑾傳承准提法修持資料》
  密宗的修持方法從觀想來,觀想的道理在這次禪七中已說得很清楚了。這次年輕同學們有報告,證明很用功,都有心得,不過程度參差而已。觀與想的理沒有完全搞清楚,所以作功夫不上路,搞不清楚是因教理不通,要特別注意!
  觀不是用眼識去觀,是用心念來觀,以唯識道理來講,是妙觀察智(想蘊)呈現的道理來觀。為什麼說呈現?若妙觀察智完全達到了,就是佛境界了。換句話說,觀是觀察的觀,想是思想的想。(注:按梵文正譯,觀想者,殊勝的見地也。)
唯識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觸與受不同,普通經教上稱覺受。密宗法本上用覺受是感覺的覺,也包括了一小部分的知覺。受,完全是感受,包括了生理的部分。大家講氣脈,氣脈完全在覺受這一部分,並非究竟,氣脈是用功的象徵,屬於覺受的範圍。想與思有差別:想是第六意識開發(分別)作用的現象。思是第六意識根本作用的現象,也是第七識意根的現象。所以一切的顯教,修止觀的法門包括了不淨觀、白骨觀和數息觀等等,拿觀來作代名詞,實際上包括了觀與想兩部分的作用,開始入手都是從想入手,所以觀想實際上的次序是想、觀。
  現在做一個實驗,什麼叫做想?大家都看過圓山大飯店吧?現在我一提,你們馬上就有印象來了,這就是想。用不著去想它,它就來了,很容易。所以想諸佛菩薩的像,想什麼境界,都非常容易,並不難。你們白骨觀觀不起來,想不起來,那都是用功錯了路,想是很容易的。比如大家想要鈔票,我一提鈔票,你們的印象中就有鈔票的影子,把這個印象定住,心念永遠定在那裡不變去,這就是想的成功,有什麼難呢?你們會問:這不是妄想嗎?妄想也非空非有!妄想也不錯。但若因妄想而引起煩惱痛苦就不對了。想發財,發不了財而煩惱就不對;想作官,作不了官而煩惱就不對;想男女之念,而引起生理、心理的苦惱就不對。所以想阿彌陀佛或准提菩薩像,想起來就對了。先利用止的功能。把這個影像定住,因為你知道這是個影像,你沒有著迷,也沒有發神經。換句話,你訓練自己的心理思想的作用,使自己心理思想的作用不亂跳動,就對了。
  甚至整個准提佛母的法像想不起來時,只想一隻手,或者一隻眼睛,或者准提菩薩身上、額上帶的一點寶光、亮光,定在那裡就對了,這就止了嘛!但是如果你這樣想起來很用力、頭痛,那就不對,你不是觀想,你錯了,不要用力的。我提一個圓山飯店你就有影像,這個時候不是用力的,要在這個同樣的情況之下,把這個佛像的影像止住,想成功了,這是密法的修持重點。
  這個想成功了,其他的妄想還有,沒有關系。等於很多的灰塵殘渣中,你止在其中一顆灰塵上,以這個作為標的,慢慢的,其他的妄想會如灰塵一樣澄清下去。澄清下去了以後,這個想的佛相慢慢定久了,不知經過多少時間,氣脈自然起變化了,感受作用自然來了。生理上有各種境界、各種變化起來,你一概不理,專定這一點,這是想的成功。
  那什麼是觀呢?由於想的程度變深了,你所見的這個佛像變得很明歷,忘了他是真的,還是假想的,永遠在這裡,乃至你與人講話、做事、走路,這個所觀的佛像在意境上不動了,永遠不動,講話、做事都一樣,乃至打坐時也一樣,這個意境永遠不動,這才叫做觀。所以想是粗的,觀是細的。
  觀和想的境界,屬五遍行中的思,禪宗講思惟修正是這個思。這個是正思惟。你們以為從道理上作研究叫思惟修,錯了!念念不動才叫正思惟。因此,真止觀成就,同樣的能夠處理事,外界六根、六塵的應用更明亮、更安詳,身心也更健康。觀想都沒有成就,修密法也沒有用。
  比如修淨土,同准提法一樣,也是念佛,念的本尊不同而已。這一念成就,即顯教的制心一處,心念住,真止觀。真止觀了,即真思惟修,能通一切法,一切都貫通的。想成功了,定力越來越深,但有一點,拿五蘊來講,五蘊,色、受、想、行、識,一切密法的修持以中間這個想蘊起修,就是拿意起修。從意起修很快,因為所有的物質世界是眾生的共業想蘊所形成;我們人的報身也是想蘊所聚集維持的,想蘊構成一切精神、物質的萬有作用,想蘊的本身就聯系了精神、物質兩個功能。但想蘊成就有個毛病,馬上給色身氣脈的感覺牽引走了,脫離不了受蘊的作用。感覺一來,你們就以為有效果了,實際上你們受騙了,感覺是四大肉體存在所發生的,感覺一牽動,產生想蘊的功能,精神的力量給肉體一牽動了以後,產生肉體的功能生生不已,因此會引發你生理上的欲念增盛。
  密宗的修法如何來解決呢?於是觀想氣脈、觀想雙身等解決之,不俐落、不究竟,而且毛病更大!只有釋迦牟尼佛親傳的白骨觀最好。萬一碰到覺受太厲害時,一轉入白骨觀,白骨一流光,身體化空了,很快進入人空境界,所以《顯密圓通成佛心要》所走的路線完全正確,你們要仔細去研究。這麼好的著作,卻被忽視了一千多年。
  華嚴離不開唯識,唯識離不開般若,又同華嚴的境界相通,所以《顯密圓通成佛心要》教你首先修華嚴法界觀,由華嚴法界觀起修來得快,而且華嚴法界觀的修法幾乎要失傳了,作者沒有傳華嚴法界觀的修法,因此後世越弄越不懂,把這樣好的法本也埋沒了。
  現在告訴大家,原理上要弄清楚。這次參加禪七,有幾位對白骨觀有相當基礎的,更需要轉到密法的修持,因為白骨觀修到白骨流光,人我空了,身體也化空了,進入小乘的空境界可以,當然目前大家還沒得果。但永遠空住還不行,還要轉識成智。把意觀空的功能到了,而由真如空性變昭朗萬有,報身、化身的成就作不到,還差一步,因此必須要修准提法,由修密法的觀想來達成。
  由白骨觀的人空確實證得了以後,然後修到密法意生身的觀想成就,意生身成就了,報身與化身的成就便會很快。法身的圓滿就更容易到達了。所以為了大家的修持需要,再傳准提修法。
  不要以為學了准提法,又參禪,又學止觀,又是白骨觀,反而搞不清楚了。學的人要悟道,就要去參究,這許多方法都聯在一起的,就是一個方法。如果真拿菩提來講,這些都是對治法門。換句話,都屬於調心的方法。佛說:我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真到了一切無心之地,已經成就了,什麼咒語、觀想、白骨、不淨、止觀,都不需要了。但你說真不需要?有時也可以拿出來玩玩,拿出來調身修持。
  事實上大家身不能了,心不能安,沒有成佛證得菩提以前,此心不安,就需要八萬四千對治的法門。至於什麼時候用這個方法,什麼時間用那個方法,要自己曉得調整。在《禪秘要法》中也講過,佛再三吩咐,用功到某一種時候要易觀,自己要知時知量,學佛修持的重點佛已告訴你:知時知量。所以學佛始終是智慧之學!要自己知道。白骨觀與准提法的關系與重點,就在這個地方。至於白骨觀與准提法配合,修往生西方的願力,也都在其中,《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一書中也指示了,要自己去參悟。准提法的修法,這次已講過與白骨觀配合之法,禪、淨、密、止觀等統統包括在內,要自己去開發。
  你們現在體會一下,閉著眼看看有無准提菩薩的影像?不是腦子裡頭想影像,這樣錯誤很大,影響腦神經發脹,會出毛病的。現在閉起眼測驗。在意識境界上,不在身體上,不在腦裡頭,也不在心窩子,不在上下左右,似睡著非睡著,似夢又非夢,有這個意境在,這才是真正的密法觀想。所以我常說,密法是真正的心理科學的修法。(大眾觀想佛相,接受甘露灌頂。)
  意境上觀想,把頭腦忘掉,甚至覺得迷迷糊糊的,在這個中間的想,有時佛像變樣成妄念來都不管。乃至准提菩薩的像不能明晰,一隻手,一隻眼都可以,就是把它定住。有心去定住,是定不住的。有這個印象,不用心去定,不用心去想,就有了。知覺、感覺都照舊,只是把握這個影像的境界,影像起來後,不但把腦袋忘掉,連身體也整個把它忘掉。
  什麼叫忘掉?不理就忘掉了。這樣觀想的道理把握住了,曉得了,才可以修一切密法的觀想。密法的觀想要在理上透徹,才能修到這個境界,這個也包括了止觀、思惟修,前面已講過。假定有人在這境界上一直定下去,自然頭頂有光,有清涼灌進來,有這感覺時不要放棄,也不要執著,這時定住是得到佛母灌頂的現象,乃至回去修法時,灌頂現象自然會來的,你要好好把握這一點經驗。
  《瑜伽師地論講座》
  殷重作意者。謂不慢緩加行方便。此中由勝解思擇作意故。淨修智見。由寂靜作意故。生長輕安。(十一卷)。。。《瑜伽師地論》332頁,還是講修定,做功夫,修定的方面。上次講到具分修,止觀雙修。止觀是定慧的因,定慧是止觀的果。上次講到二分雙修,無間作意。
  殷重作意者,謂不慢緩加行方便,此中由勝解思擇作意故,淨修智見,由寂靜作意故,生長(zhang)輕安。(由一分具分修作意故。於諸蓋中。心得解脫。由無間殷重作意故。於諸結中。心得解脫。)
  殷重作意就是我們修行要非常鄭重。。第一就是上次給你們解釋的,但還沒有詳細解釋的有分別影像作意,與無分別影像作意,這是基本的。上次我們講到影像作意,大家修念佛。。比如觀佛像,觀阿彌陀佛佛像,應該怎麼觀起來?你們觀不觀的起來?。。。全體都觀不起來?我不相信,有很多人觀得起來的。觀不起來的舉手,我看有多少,搞清楚一點。(同學舉手)哦,沒有多少嘛,其他是都觀起來了。因為你們對影像作意 沒有搞清楚,經典上都告訴你了。比如這個佛像你看了沒有?看了。你不看它的時候,這個影像有沒有?影像有嘛,影像作意。第一步先要把這個影像留著,你不管它是泥塑的、木雕的、畫的,假想的,都可以。
  你們為什麼觀不起來佛像呢?一觀佛像的時候,就想到那個阿彌陀佛是活的,如我們肉身一樣,站在那裡,最好是抱著我們,還會講話呢,摸摸你的頭呢,對不對?所以觀不起來。你想你的爸爸媽媽不是活的身體嗎,你現在隔得遠了,媽媽不在你身邊,你想媽媽也是那樣活著抱你、罵你、打你,做不做的到啊?做不到。現在想爸爸媽媽、兄弟姐妹,乃至你們在家的想你的情人,是不是只有一個影像啊?對不對?把這個影像轉過來,世間法的影像擺掉,就是一個佛像,你不管是泥塑、木雕、畫像都可以,把這個影像留住,這是意識境界。當你打起坐來,意識境界這個影像,這不是第六意識的境界,是獨影意識的境界出現了,懂不懂?你們學過唯識嗎?獨影意識境界的影像出現了,出現了就是留住這個影像,也不管它是在外、在內、在上、在下,都不管,影像留的住。
  止住這個影像的時候,等於一個畫家構想一幅畫面,根本在幻想中,但是他有這個影像。影像留住了,這個畫家想那個東西,自己都忘了;一個詩人想一首詩,雲淡風清晴無天。。。頭在搖啊,人都到了那個雲淡風清中了,就進人那個幻想境。把這個影像永遠留住,心念得止,慢慢第六意識止了,止了以後,止止止止——等到意識清明了,自然身心兩個會配合的。白骨觀也是這樣,念阿彌陀佛也是這樣,什麼都是這樣。
  懂了沒有?你們試試看,影像作意,行不行?一用心就不行,很自然的。(師問某)哎,你想過女朋友沒有?有啊,那個影像一想就來了,對不對?根本不用力的,對不對?你想過爸爸媽媽沒有?對啊,那個影像就出來了嘛。如果爸爸媽今天不舒服,你曉得了,你那個影像始終留著(一直擔心),對不對?這是影像作意,懂了沒有?都會了沒有?試試看。不要瞪起眼睛看我,我沒得影像。會了,這下到十一樓,修不好要打香板的哦。
  所以觀佛像眉間白毫光也可以,觀這個光。哪個曉得我的那個法寶在哪裡?大球、小球。**知道嗎?小球放在哪裡了?快,兩個手捧上來。那麼眉間白毫光影像作意,這個一止,妄念有沒有呢?有,不相干。那麼,禪宗的夾山禪師有兩句話:龍銜海珠,遊魚不顧啊,懂了吧?影像作意,止在這裡。那個妄念,思想有沒有?有,那是遊魚,不顧,始終一個(影像作意)。懂了嗎?大家笑的肩膀直抖,是肩膀抖,還是影像作意發抖啊?會不會?會了啊,你不會我也當你會好了,不然我很傷心。
  這個影像作意有了,那麼你們跟著就要有問題了,為什麼不問我問題啊,你們想想看,有沒有什麼問題。所以你們問問題都不能問,佛經裡這些佛弟子們問了那麼多問題。所以會問還是不錯的,問都不能問,怎麼學麼?學問學問,要學要問啊。你看,老師我請問:這種神經病的,進入那種精神狀況的境界(與這)有什麼兩樣?那種精神病境界:哎呀,我看到鬼了。。你看,就在前面。。哎喲,我怕死了,哎喲。。。同這個有什麼兩樣?是不是一樣?(有答,不一樣。)怎麼不一樣?(答:。。。神經病是潛意識做祟,下意識產生的幻想。)那麼影像作意呢?(答:影像作意完全是心念,不含半點雜念邪念的,而且是由佛像產生的,所以不一樣。)雲淡風清晴無天,淨無天,差不多,你沒有講清楚。簡單明瞭:一個是做得了主的,我要造作的;一個是被動的,他不曉得,莫名其妙,自己不曉得這個就是自己搗鬼了,就是這一點。等於是:一個是瞪眼上當;一個是閉起眼睛在做夢,莫名其妙的,被它所動的。懂了嗎?是這個道理。我給你講的下個結論:雲淡風清淨無天,差不多。
  比如你們現在修光明點,眉間白毫光點,我給你們留個影像作意。如修密宗的方法,密宗黃教,紅教、白教、花教都一樣,黑教叫笨教,四川人叫烏教。所以四川人罵人啊:你這個人烏教,烏教就是很糟糕了,邪門左道。都用這個(師示水晶球),大的水晶球,還有個小的。你們現在注意看,你們都看到反光的亮點吧,看清楚啊,這點反光的亮點閉著眼睛看現在有沒有?對,影像有,這就是影像作意,就定在這一點明點上也可以。等於阿彌陀佛眉間白毫光相。永遠在光明中,乃至比丘在睡眠的時候,依據戒律,這個亮點在心中。
  此亮光非真非假,緣起性空,明點。心越細明點越小,心粗明點就大。我現在不用手端著,哎,我就把手當成龍的爪吧,五龍捧珠。心粗的時候,這個明點觀大點,心細的時候,觀明點越來越小,然後忘我忘身,這就是影像作意。現在你們試試看,這點明點有沒有?不管是在頭頂、在額上、在心中、在身外都隨便,有沒有?影像有沒有?影像,就是這個影像,不求實際。容易吧,有了,那就行了。一用力就不行,你第六意識太作意,就不是影像,懂了嗎?太放鬆了,沒得影像。影像作意,第一步開始修。把這一點止住了,龍銜海珠,遊魚不顧啊,久久自然心念止,得奢摩他,懂了沒有?都懂了?好了,這叫做無分別影像作意,這個明點用不著去分別,亮光,管它是什麼亮光,我曉得是影像,對不對?
  怎麼叫有分別影像作意呢?比如修淨土宗的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那麼你的分別影像就來了:阿彌陀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西方極樂世界有八葉蓮花,七寶行樹等等等等,都加上了許多的觀想,然後,心裡還參:念佛是誰啊?誰是我啊?所念的是什麼?能念的是什麼?然後又有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念即不念,不念即念。等等,那些都來了,這就叫做有分別影像作意,懂嗎?所以禪宗參話頭,念佛著是誰?誰?,我是誰?,吃飯的是誰?走路的是誰?都是有分別影像作意。懂了吧?我這樣解釋你懂不懂?不是說你們不高明啊,是我明不高啊,講的不清楚啊。
  所以有分別影像作意和無分別影像作意,包括一切修法。比如說念咒子,嗡嘛呢叭咪吽。。南無吧啦爺爺。。爸爸。。都一樣,即你無法注解的就是無分別影像作意。有分別影像作意呢?比如心經揭(jie)諦揭(jie)諦,這是現在普通念,真的照梵文音念是揭(ga)諦揭(ga)諦,婆羅揭(ga)諦,婆羅僧揭(ga)諦,菩提(da)娑訶(ha).我們現在念揭諦揭諦,婆羅揭諦,婆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什麼意思你們知道嗎?(有答:。。。)他能解釋的。揭諦揭諦就是自度自度,婆羅僧揭諦就是度一切眾生, 菩提娑婆訶,快快的覺悟,娑訶是快、快、快,就是很快的成就,快快的覺悟,般若成就到彼岸。那麼你懂了這個咒語的解釋,這個咒語就變成了有分別影像作意。所以密咒多半不給你解釋,因為人一有分別影像作意,你來了:揭諦揭諦,婆羅揭諦,婆羅僧揭諦。。。哎喲,快快自度。。我不曉得幾時度得起來啊。。我這樣念不曉得誠不誠懇啊,好象我沒有專一哎。。糟糕,我再念一遍。。揭諦揭諦,婆羅揭諦。。哎喲,揭(jie)諦好啊還是揭(ga)諦好啊?(眾笑)然後啊,(jie)諦(ga)諦,(ga)諦(jie)諦,兩個就在那裡打了半天仗。有分別影像作意變成散亂心了。所以一切咒語不告訴你解釋的原因(是這個)。咒就是叫你念,念的時候,你沒有辦法解釋了,一念清淨,無分別影像作意可以得止。
  由此法門即可瞭解百千萬億法門,一概通透,懂了沒有?那麼有些人說:我上座一念清靜,萬事不管。你不管啊?你兩腿酸了你就要管,兩個腿麻了你就要管,這個時候是什麼?有分別。那麼你說,我假使把這一點亮光明點定住了,光明點定住了,腿麻不麻呢?照麻不誤,那麼照麻的時候,照酸的時候,背上照難過的時候,我這個明點在,這算不算修止呢?算修止。那麻的是什麼呢?那是受陰。我這個明點在的是想陰,意識清淨,這一念不動。受陰跟想陰是兩回事,懂了吧?所以,你身體上的血液還在流動,呼吸還在往來是行陰,明知自己的想陰在作意的就是識陰,五陰俱全。慢慢等到得止以後,做觀,止觀雙運以後,一路下去,得解脫以後,是五陰清淨,那個時候才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若厄,知道了嗎?修持之路是如此。
  懂了嗎?只此一回,第二遍我不會再說了。你們也沒有拿供養,也沒有哄我一下:老師好,老師早都沒有叫,我隨便就傳了,劃不來。(大家笑)希望從此一路,好好修去。那麼,有分別影像作意無分別影像作意,都懂了啊?比如修止觀,數息、止息、隨息,你說這個是有分別影像作意,(還是)無分別影像作意的法門?(答:有分別。)對了。有分別影像作意易學而難成;無分別影像作意的修法,難學而易成。都瞭解了。
  殷重作意, 殷重就是很尊重這個事情。
  謂不慢緩加行方便。這告訴我們用功的時候,你不要著急。不要上來就想得定,就想證果,然後就象證到一個蘋果一樣的大,美國蘋果一樣的好,好大好大的一個果,然後完了——求急。所以佛說,用功像彈琴一樣,你把琴弦上的太緊了,嘣斷了;太松了,彈起來沒有聲音。佛拿彈琴來比喻,叫弟子們用功不快不慢,不求急進也不怕遲。你說:哎呀,人家七天開悟!我來個七十年開悟好不好?開悟了都一樣嘛,管他遲早呢,對不對?所以不急,這就是烏龜跟兔子賽跑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要自己稱量自己的心性,不快不慢,修一切加行的方法。加行的東西多了,比如今天身體不舒服,感冒了,吃藥也是加行,運動出汗也是加行,修各種瑜伽術也是做加行。就是說,你專門選一個法門修一種止觀的時候,其他幫助你修定的都是屬於加行,謂不慢緩加行方便,方法。那麼,加行方便要怎麼樣修,得止怎麼樣修呢?
  此中,這個裡頭包含的,由勝解思擇作意故,淨修智見。比如,你們打坐觀佛像,並不是叫大家都觀這個明點啊,這是拿一個東西給你做樣子。比如密宗的修法,觀佛像,我們這個佛像很有福氣,胖胖的,像個發財的老闆一樣,很好,又白又嫩又胖。或者你找一個銅像,藏像,很莊嚴的,有亮光。所以真正的修法,你單獨修的時候,大眾修持的時候,為什麼前面擺個佛像?假定你們自己有佛堂,回家單獨修,座位,打坐在這裡,前面一個桌子,擺的距離,看你佛像有多高,這個佛像剛剛對著眼睛,看清楚了,觀好。開眼也好,閉眼也好,一定,影像留住,就觀這個影子。乃至(全部)觀不起來,觀眉間一點,就是佛這裡的亮光。。我沒得亮光,只好拿他來替代,就這麼一點亮光,眉間的光。或者你觀佛的鼻間,或者觀胸口的萬字,先不要下部觀,先做上部觀,這個道理將來再說。慢慢地你把這個影像作意觀好。然後,在此中,定住了這個境界,勝解思擇作意,不是說不可以用思想,三藏十二部經教的道理,在定境界中慢慢開發,有許多不懂的道理,因為定久了,定久靜極就慧生,智慧開發了,懂了。所以有許多人,一得定,一輩子沒有讀過書的,忽然會讀書作文。很多出家人,比如八指頭陀,也沒有讀過書,他的詩是第一,做的那麼好,是他定中的智慧開發了。
  勝解,因為思擇,思維修,作意來的。這個時候,一邊在這個佛像的境界定住了,淨修智見,正思維修,加上八正道,四念處,都變成觀明點這一點,觀佛像這一點加行了。乃至禪宗的話頭,禪宗的公案,乃至阿彌陀佛的佛號,這個時候,你修某一個法的時候,其他八萬三千九九九個法門都是它的加行。當你修禪的時候,淨土、密宗一切一切法門都是它的加行。等於我們這一堂人坐在這裡,我在中間一坐,其他人都是附屬的,對不對?你坐在中間,是不是別的人都好象幫忙你的?陪你坐著,是不是?還是你陪他坐著?主觀立場不同。所以一切法,皆是一切加行,這懂了吧?
  所以,修這個淨修智見故,那麼,勝解,有許多平常經典道理理解不通的,理解通了。思擇作意,正思維當中,就曉得自己怎麼樣修,這條路怎麼樣走。所以,到這時候,學問越好經典越讀的多,智慧越開發,越快。但是一個字,一本書都不會,一個字也沒有讀過,智慧真開發了以後,什麼都懂,一通百通,定慧之力。(有問:智慧開發是多生累劫以來讀過的,還是沒有讀過的?),包括一切,一切不管你多生,前生、後生,來生都包括進來了,這叫一切,三世因果都包括進來了。來生事若不知,那還叫一切啊,那半切。
  由寂靜作意故,生長(zhang)輕安。你假使觀想明點或者佛像,靜到了極點,這個時候,慢慢。。當然你們現在沒有輕安,你們現在打坐啊,只有輕安相對的兩個字:粗重,又粗又重。腿酸、腿麻,那個屁股坐在棉花墊上,我的媽呀,好象石頭壓在上面一樣,身體也輕不起來,粗重。那麼,慢慢慢慢忽然有一天,頭頂發生清涼,或者,頭頂好象和尚剃了光頭,夏天,那個刀刮得光光的,像那個西瓜皮一樣,發青,然後拿一點溫水一冼,在風口一吹,那個涼快!那個時候:南越王不做矣。讓你當皇帝你都不想,就是那一剎那,那個清涼。得止得定的人,晝夜都在那個境界中。這還是一點點,這是輕安的粗相。頭頂發起輕安,一直到全身。如果你說,我覺得很涼哎,裡頭如薄荷一樣,那是有病。輕安的涼快是形容舒服清涼,你愣是覺得身體內部有股涼氣,傷風了。懂了嗎?此中有差別,這就要智慧。傷風了,趕快要吃藥。那麼清涼一來以後,頭頂先發起清涼的輕安容易退。用功不對,或者上午這一堂坐的很好,得輕安,頭頂發清涼。中午一看,豆腐,青菜,菠菜,好哎,油炸的,多吃了兩口,飯也多吃了兩口,飲食吃壞了,輕安變成了粗重,乃至頭發脹發悶,然後腸胃也鼓起來了。下午打兩堂座,上面呃——,下面噗——就來了,消化不良,輕安都變成粗重了。所以飲食、衣服。。或者剛剛發輕安,清涼以後,身體也發曖:哎,好,你看人家都感冒,都穿那麼多,你看我不怕。然後再脫一件,或者不脫,坐在風口上吹一吹風,感冒了。下午不但粗重,還加上鼻涕溜溜。那麼鼻涕一溜溜,又完了。這一轉轉過來,不曉得一個月、兩個月、一禮拜、三天,不知道。所以修行用功啊,同發財一樣,同世間事業一樣,同房子一樣,建築起來,難啊,毀壞是一時的,什麼都要調整,這叫修行。
  由寂靜作意故,靜到了極點,可以得到輕安,頭頂發清涼是輕安的前象哦,真正輕安到了,也就是密宗道家所講的氣脈,奇經八脈,三脈七輪了,一下通了,輕安。整個的身體覺得像是一片樹葉子在虛空中飄,一切都是輕靈的,沒有哪個地方不輕靈,不舒服。輕而安,在磅秤上一稱啊,你要多重就多重,算不定變成二十幾斤了。
  由一分具分修作意故。於諸蓋中。心得解脫。由無間殷重作意故。於諸結中。心得解脫。又由無間作意故。終不徒然而捨身命。由殷重作意故。速證通慧。隨順作意者。謂由此故。厭壞所緣。順斷煩惱。對治作意者。謂由此故。正捨諸惑任持於斷。令諸煩惱遠離相續。順清淨作意者。謂由此故。修六隨念。或復思惟隨一妙事。順觀察作意者。謂由此故。觀諸煩惱斷與未斷。或復觀察自己所證。及先所觀諸法道理。(十一卷)。。。輕安是慢慢地生長出來的,一得了輕安以後,並不是修成功了,這個時候的氣脈大部分就通了,但是還沒有到脈解心開的程度。
  由一分具分修作意故。一分或者具分,一分就是只修止,只打坐修定;具分還修觀,止觀雙運。懂了沒有?
  於諸蓋中,心得解脫。因為打坐修定以後,貪嗔癡慢疑這些心理的壞毛病就轉過來了,沒有了。看你們現在的行為,我經常觀察你們:五蓋啊還加上兩層,五蓋重得很,盡管在修行,蓋是越來越蓋得重。棉花蓋了以後,加上石灰蓋,石灰蓋了以後,現在再加上水泥蓋。所以真做功夫到了這個時候,這五蓋都是考驗自己的,你記住了,曉得自己有沒有。。不要走邪見的路,心就真的得解脫了。比如,你看我們同學裡有許多人,非常聰明,萬事都知道,因為太聰明瞭以後,有個什麼蓋呢?疑蓋就重,咚聽到一個聲音:什麼聲音啊?一邊要看老師,一邊(四處尋找聲音)太聰明瞭,疑蓋。換句話,也不夠聰明,真聰明,坐在這裡如如不動,一聽,咚,那是答錄機(的磁帶)該換了,什麼聲音就知道了。定能生慧,那是慧聰。普通的聰明就是這樣,眼睛咕嚕嚕東轉西轉,身體東湊西湊。你看,很聰明的人疑蓋就越重,對不對?世界上的笨人少懷疑人家,聰明人特別愛懷疑別人,一天飯吃飽了,專門狗拿耗子多管閒事。耗子就是老鼠,狗去抓老鼠,多管閒事。這個是疑蓋。
  越聰明人貪蓋也越重。說:我什麼都不看,我只要看書。看書不是一貪啊?告訴你,看書也是一貪,我就恨死了自己的這一貪。一天到黑躲在書蟲中,有時候氣起來想都把它丟掉!但等到有人問:我借這本書。哎,你不要給我弄壞了,看看就拿來啊。我就是對書捨不得,什麼都可以,書不能動。叫做無藥難醫書史淫啊。所以宋朝的辛稼軒有兩句名作:一生不負溪山債,百藥難治書史淫。(原文)寫不寫的出來?你們聽過的都會寫,沒聽過的就蓋住了,這是第六蓋。不負溪山債,名山勝境都走過了,百藥難治書史淫。愛讀書。這個癮也是很頑固的,太過了,這個毛病去不掉,我經常引用他的這兩句,非常有感慨。看到書就愛,到現在看到有新書出來,就跟同行的同學說:哎,買一本,買一本。老師啊,這本書很貴。哎,管它什麼價錢,買買。就是這個。所以說,貪嗔癡慢疑一切蓋,唯有得定,心得解脫。
  由無間殷重作意故。由於無間殷重,行住坐臥都在修這個定,都在這個觀裡。。哎,你們修定有時候越用功啊,越觀不起來,為什麼?第六意識的明瞭意識把它加重了,影像跑掉了,放輕松,它就來了。所以這個快慢要不慢緩加行,要你自己調整。道家把這個東西叫做火候。等於師傅教你炒菜,火候的老嫩,炒的鹹,炒的淡,那是你自己的本事,師傅沒有辦法教的。所以,同樣是做菜,同樣的方法,同樣的材料,每個人做出來的口味不同,就在這一點。做功夫也是這樣,這個調整在於你自己。所以,無間,行住坐臥都在這個定境界中由無間殷重作意故——於諸結中,心得解脫。真得了定,你心中的八十八種結使,貪嗔癡慢疑,這前五蓋在唯識中叫什麼?(有答:五鈍使,根本煩惱。)對,根本煩惱。那麼,加上哪五個後就變成結使了?(有答:見。)對,邪見、邊見、身見等等,結使也叫見,見就是觀念,思想觀念。習,習氣就是貪嗔癡慢疑。所以,三界中的(這些見、習)合起來,就是八十八個結使,或論九十九個結使,去了十個根本的,故只算八十八個。那麼,心中要如何解開這些結呢?無始以來我們的習氣就是個結,像一條繩子打的結。所以修行求解脫,這個結永遠解不掉。所以結使也翻譯成結習,習氣的習。你看愛漂亮的人,我經常在街上看到,愛漂亮的小-姐,一邊走路,一邊照櫥窗玻璃,領帶(正一正,師學做動作),愛漂亮愛美的結習。結,碰到鏡子非照一下不可,這是愛美的結,不是愛鏡子的結,這個觀念要搞清楚。

台長: 月光哈小貓
人氣(1,73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月光寶盒 |
此分類下一篇:佛說無量壽經
此分類上一篇:東方藥師佛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