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督二脈是中醫理論的一部分,屬於“經脈”中的“奇經”。因具有明確穴位,醫家將其與十二正經脈合稱為“十四經”
任督兩脈原屬於奇經八脈,因具有明確穴位,醫家將其與十二正經脈合稱十四正經脈。任脈主血,為陰脈之海;督脈主氣,為陽脈之海。也就是說,任督兩脈分別對十二正經脈中的手足六陰經與六陽經脈起著主導作用,當十二正經脈氣血充盈,就會流溢于任督兩脈;相反的,若任督兩脈氣機旺盛,同樣也會迴圈作用於十二正經脈,故曰:「任督通則百脈皆通」。
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裏配合關係,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
其功能:1.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2.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
任脈,行於腹面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任脈起於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督脈,行于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督脈行於脊裏,上行入腦,並從脊裏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繫。
至於「打通任督二脈」,可從中醫與道家導引養生的角度分別探討。中醫的觀點可從《靈樞——營氣篇》的敍述,瞭解十二經脈與任督兩脈的迴圈次第。經脈的流注從肺經開始,依次迴圈到肝經;再由肝經入胸,上行經前額到頭頂,再沿督脈下行至尾閭,經陰器而通任脈上行,然後再回流注入肺經。《營氣篇》說:「此營氣之所行,逆順之常也。」這是醫經所述,任督之氣在人體運行的自然規律。由此可以理解,就正常人而言,任督兩脈本來就是通的,何須打通任督二脈? 以道家導引養生的觀點,所謂「通任督」也就是通三關(尾閭、夾脊、玉枕)、行「周天」運轉之意。道書《太平經》認為,人的壽命極限為上壽一百二十歲,只要以導引內丹的訓練,從「逆」的方向上奪天地之造化,凝練精、氣、神,提高生命品質,就可挑戰年壽極限,延長生命。
所謂「逆」,即是指督脈由會陰起經背脊三關而達頭頂百會,再由身前任脈而下丹田,此稱為周天,正好與上述醫家所提的經脈循行途徑相反。道家藉由小周天的行氣鍛贊,將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水榖精微)結合凝練成「氣」,而稱為「藥」,此即練精化,又為「初關」;爾後再進入大周天練氣化神階段,謂之「中關」;最後再進入大定階段,達「上關」之練神還虛,而入道體。其中周天的運行以任督兩脈為主,這種後升前降的機制,稱為升陽火而降陰符,即為打通任督二脈。初關為九月關、中關為十月關、上關為九年關,可見修練之不易。不過,這個修練脈絡,卻清楚標示從身體到心靈、從有形到無形、從物質到靈性的質變過程,是具體可循的。至於藉外力「打通任督二脈」的可能性,經典中確實可見內功深厚的道士「布氣」之說,即發放
外氣為人治病,可除了武俠小說,正典中未曾見到以外氣打通任督二脈之說,布氣治病是在當時醫學環境條件下,面對疾病的無奈對策;當今醫療科技已百倍於布氣之功效,若說藉由外力就能輕易打通任督二脈,應屬誇張之詞。醫家與道家對任督兩脈行徑的說法,依我個人練功的心得,其差異可從順腹式呼吸與逆腹式呼吸的鍛贊區隔。經書言「順成人,逆成仙」,即督脈上行而任脈下行。只要練法得要,行功者斡旋人體原氣,女子以練任脈為主,盈其血,男子以練督脈為主,盈其氣;並從「調心」、「入靜」著手,河車倒轉,而使身形固養,任督兩脈氣機通暢,所謂性命雙修,即此是也。
中醫與道家自古就有以真氣運行打通人體任督二脈的具體翔實的修煉路徑方法,中醫有唐代孫思邈祖師流傳下來的攝養訣學,也即現代用名任督通脈學的打通任督二脈的修煉法。道家則有內丹術,內丹術又分南派與北派,南派以張伯端的內丹術為妙,北派以王重陽的內丹術為旨,均為能確實打通任督二脈的修煉法,所謂打通任督二脈,即是以功力貫穿任脈與督脈使氣息徹底連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