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7-17 20:40:52| 人氣64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衝脈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衝脈(又名沖脈),奇經八脈之一,「衝」者「道路」也,有四通八達之意,為十二經之所注;《靈樞·逆順肥瘦》:「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起源於小腹內起始,下出於會陰部,接足少陰腎經內股鼠蹊,出於足陽明經的氣沖穴,再沿腹部兩側,上達咽喉,環繞口唇。至幽門共11穴——大赫穴、氣穴穴、四滿穴、陰交穴、中注穴、盲俞穴、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通穀穴、幽門穴,通行於先後天,乃十二經脈之匯聚,即所謂「十二陰陽經之海」。因起於胞宮,又有「血海」之稱。明代《醫經小學》奇經八脈歌吟:「沖脈出胞循脊中,從腹會咽絡口唇,女人成經為血室,脈並少陰之腎經,並任督本於會陰,三脈並起而異行。」

 
        氣衝穴→橫骨穴→大赫穴→氣穴穴→四滿穴→中注穴→肓兪穴→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腹通穀穴→幽門穴       

《沖脈循行歌》吟:「沖脈起於腹氣街,後在宗氣氣沖來。並於先天之真氣,相併夾臍上胸街,大氣至胸中而散,會合督任充身懷,分佈臟腑諸經絡,名之曰海不為乖」。《沖脈穴歌》記述沖脈空位:「沖脈夾臍起橫骨,大氣四注肓俞同,商石陰通幽門穴,至胸散佈任流行」。







三焦是中醫學範疇中六腑之一,又名「決瀆之官」,為上焦、中焦、下焦三者的統稱;對應的臟為心包。「焦」古作「膲」,為皮下、肌間紋理之意。過去英文意譯成「Three warmer」、「Triple warmer」、「Triple burner」,理由是與身體代謝有關。
根據《素問•靈蘭秘典》:「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遍布在人體胸腔及腹腔,是血氣、津液運行至五臟六腑的途徑,故此,三焦與其他腑器不同,並無實體,明確位置亦有不同的說法及見解;亦有認為三焦對應解剖學的內分泌系統。然而,三焦與個別臟腑之間的關係極為密切,可以用來調整及輔助臟腑的機能,所以三焦亦可說是臟腑的「外府」與「外衛」。
三焦的狀態各有不同,按《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可見三焦狀態之異。
三焦通暢,則水液及氣機運行暢順無阻;相反便會引致氣化功能失調,影響各個臟腑間的週節機能,導致各個相關臟腑的病變。
三焦是中醫學範疇中六腑之一,又名「決瀆之官」,為上焦、中焦、下焦三者的統稱;對應的臟為心包。「焦」古作「膲」,為皮下、肌間紋理之意。過去英文意譯成「Three warmer」、「Triple warmer」、「Triple burner」,理由是與身體代謝有關。
根據《素問•靈蘭秘典》:「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遍布在人體胸腔及腹腔,是血氣、津液運行至五臟六腑的途徑,故此,三焦與其他腑器不同,並無實體,明確位置亦有不同的說法及見解;亦有認為三焦對應解剖學的內分泌系統。然而,三焦與個別臟腑之間的關係極為密切,可以用來調整及輔助臟腑的機能,所以三焦亦可說是臟腑的「外府」與「外衛」。
三焦的狀態各有不同,按《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可見三焦狀態之異。
三焦通暢,則水液及氣機運行暢順無阻;相反便會引致氣化功能失調,影響各個臟腑間的週節機能,導致各個相關臟腑的病變。


 


丹田與脈輪是什麼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南懷瑾講述
說到氣與丹田,學習西醫與生理解剖學的人,便會引為笑談,認為人體上根本就沒有這回事,這是愚昧和迷信,或者是道家的人故作神秘之說。如果講到瑜伽術的三脈七輪倒也並不反對,因為近年以來,瑜伽術在歐美很流行,在外國學了幾手再三變相而不到家的瑜伽術,回來大開教門,倒也大受歡迎。因為這是進口貨,從外洋學來的,一定不錯。我們可憐的這一代啊!“無洋不是學,有外才稱尊。”將來留給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一頁,必定是可悲可憐的笑料。其實,現代所謂的生理學,嚴格地說,只能稱為人體解剖學。否則,便可稱它為死理學了!因為現代對人體的生理學,都是以解剖人死之後的身體而得到的證明,並非像中國古代,從活人的身上求得證據。道家所說的三丹田:上丹田,在兩眉之間橫通間腦的部位;中丹田,在兩乳之間橫通肺與心髒的部位,下丹田,在臍下橫通腎髒之間與大小腸的部位。另有所謂中宮的,便是胃脘與橫隔膜之間的部位,這些現象和作用,都是人體生命在活著的時候,與呼吸系統發生連帶的關系。丹田,不過是道家修煉觀念中的代名詞,並非此中真會煉成一顆丹藥,假使真有,便會成為腸癌、心肺等癌,或肝瘤了,希望學道的朋友們,切勿迷信內丹真會成粒的誤解。
   瑜伽所說的脈輪,經過西方科學文化的洗禮,一般瑜伽家們便認為它是生理學神經叢,由間腦一直到會陰各部,分別為之定名。脈輪是否便是神經叢很難說;脈輪與神經叢有密切的關系,那是事實。 
           靜坐與氣脈
人在靜坐的過程中,心理的雜想比較清靜,頭腦中的思慮比較減少,所以血液流行也比較緩慢,心髒也因此減輕負擔。同時因為身體的姿勢放置端正,不再運動來消耗體能,腦下垂體的內分泌平均分布,漸漸感覺四肢與內部,發生充滿的感受。有了這種感受發生以後,反應最為敏感的,便是中樞神經和背脊骨的末端,連帶腎髒部分,通常都會有脹緊的刺激。由此逐漸推進,循著氣機和血脈的流行,如有物蠕動,逐部發生感覺。但以上所說的現象,是以普通一般人,在“靜坐”中較為正規的初步狀況而言,如果身體有特殊的情形,倘有某種病痛,或體能特別強健的,又當別論。總之,每個人的心身,各有不同的情況,其中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執一不變,真像“刻舟求劍”,愈來愈不對了!
   關於氣脈問題,如要詳細論述,不是片言可盡,留待以後慢慢道來。現在要講的主旨,仍然繼續前面“靜坐”的求“靜”問題,我們要特別留心。為了便於容易了解,先把心理和生理作用,歸納為知覺與感覺兩個部分;所謂知覺,包括心理思慮想念等等現象。所謂感覺,包括身體氣機覺受等等作用。但綜合起來,兩者都是心的動向。人在靜坐中,感覺體內氣機發起作用時,最容易犯的錯誤,便在不知不覺中,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覺上面,而且愈來愈強,於是,全部心力,就會攪亂氣機,構成幻想、聯想等的狂亂心理。比較稍好一點的,認為自己氣脈已通,便沾沾自喜。其實,真的打通氣脈現象,並非如此情形。再差一點的,由於氣機的覺受,使注意力過分地集中,於是無形中配合意識的幻想等心理作用,反使神經過於緊張,便成為一般所說“走火入魔”的病態了,這不是“靜坐”會使人著魔,實在是不明“靜坐”的究竟道理,反使心理變態之魔害了“靜坐”的靜境了! 
     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勢  
    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勢,歷來相傳有96種之多,其中當然包括幾種臥睡的姿勢與方法。通常所用的姿勢,如佛門中的各個宗派,修習禅定的方法,大多采用七支坐法,又簡稱它為跏趺坐,俗名盤足坐法。
   宋以後的儒家--理學家們,由於大程夫子--程颢(明道),變更佛、道兩家修煉靜坐的心法,因襲禅宗大師修習禅定的工夫,著作《定性書》一文,主張在“靜”中涵養性理的端倪開始。他的老弟二程夫子--程頤(伊川),又加上《主敬》為其陪襯,從此儒門也主張靜坐。但是他們所取的靜坐姿勢,便是平常的正襟危坐,所謂端容正坐便是。至於道家,有時即用佛家的七支坐法與臥姿,有時又穿插許多不同的形態;配合生理的需要與煉氣修脈的作用。大體說來,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態,並不外於此法。 
       七支坐法的形式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如附圖):
   (一)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梁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三)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
   (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颚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七)舌頭輕微舔抵上腭(參考附圖),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附帶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凡在靜坐的時候,必須使腦神經以及全身神經與肌肉放松,絕對不可有緊張狀態。最好是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松。
   (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
   (四)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
   (五)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
   (六)初學靜坐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原則。
   (七)初習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都會使神經緊張。至於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引起身體的不適,則影響靜坐的心情和效果。
   說明:(一)兩腿雙盤的跏趺坐為最正規的七支坐法。
   (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墊、除非氣脈全通,才可以不墊。
   (三)初學靜坐多半無法雙盤,則酌情采用以下各圖所示的其他坐姿。
   說明:(一)坐墊約兩、三寸。隨各人舒適度自作調整。 
   (二)初習靜坐無法兩腿雙盤,則采用單盤。隨各人生理狀況,自由選取金剛坐或如意坐。
   (三)如果無法單盤,或者單盤坐到腿麻。而想繼續用功,則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種姿勢。
   說明: (一)正襟危坐為歷來儒家所慣用的靜坐姿勢。
   (二)吉祥臥為佛家所主張的睡姿。孕婦如果單盤對腹部造成壓力可改用吉祥臥,或任意選取對自己較為舒適的坐姿。 
       有關七支坐法的傳說
    根據佛經上的記載,這種七支坐法,早已失傳,後來有五百羅漢,修持多年,始終不能入定。雖然知道從遠古以來,便有這種靜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終不得要領。有一次在雪山深處他們發現一群猴子,利用這種方法坐禅,他們照樣學習,便由此證道而得阿羅漢果。這個神話似的傳說,無法加以考證。總之,它是合於生物天然的法則,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這種姿勢,大體來說,很像胎兒在母胎中的靜姿,安詳而寧谧。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生於中國浙江樂清縣,文化學者。南懷瑾於浙江國術館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畢業,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畢業,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肄業。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受邀在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後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其論著的主要方向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領域,其生平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哲學。2012年9月29日於中國蘇州太湖大學堂去世。

 

1983年,王昇遭蔣經國解職,解散劉少康辦公室。王昇曾跟隨南懷瑾學習佛教,為避禍,南懷瑾於1984年移居美國,成立維吉尼亞「東西學院」。在蔣經國去世後,南懷瑾再度回到台灣活動,

 李登輝總統的重要核心幕僚,包括蘇志誠與劉泰英,都是南懷瑾的學生。據傳,李登輝曾經利用南懷瑾的人脈,安排密使與中國共產黨進行秘密談判與交流。南懷瑾曾創立了東西方文化精華協會總會、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方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

 

1976年,根據南懷瑾演講輯錄的《論語別裁》在台灣出版,受到了廣泛追捧,到1988年時已再版達18次;1990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論語別裁》等南懷瑾著作引進大陸,同樣風靡一時。至今譽之者尊稱其為「國學大師」、「一代宗師」、「大居士」

 

上海人民出版社總編李偉國認為,南懷瑾「在講解中調動其平生讀書、實踐、閱世、思考、教人所得之深厚學養和獨到觀點,游乎經史子集之中,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學術觀點,不論出世入世,評比精義,正說反說,更提示《莊子》出入禪道的旨意,且以通俗話語,深入淺出,為讀者開啟智慧之門戶。」

南懷瑾的弟子王學信在對其的回憶錄中寫道:「作為國學大師的南懷瑾先生……不辭辛勞,奔波教化三十餘載,內容涵蓋儒、佛、道及諸子百家,兼及醫卜天文、拳術劍道、詩詞曲賦,著述凡三十餘種,立足時代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更加璀璨奪目的文化層面,開拓了全新的學術視野,其影響之深遠必將是劃時代的……其根本心願仍在中華傳統文化之弘揚,蓋以文化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台長: 月光哈小貓
人氣(648)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七色寶物 |
此分類下一篇:七色寶物 #4 黃庭
此分類上一篇:七色寶物 # 3 初見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