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日,我的男友試圖對我描述他個人的「愛情理想」,他所認真描述的戀愛關係,最重要的成分僅包含這兩個要素:「兩個智識能力與知識熱情旗鼓相當的人,可以經常談話、激勵對方的思考;以及互相給予生活必要的照顧,可以結伴看電影、進行一些有趣的活動。」
在聽到這個描述的當下,我幾乎無法解釋、無法處理我的突然憤怒與訝異。「這樣怎麼叫戀愛」的抱怨聽上去是那麼反智俗濫,我按捺再三,想在極短的時間裡想出一些充滿智慧又具說服力的話來告訴他這種愛情理想(其實一點都不理想)的荒謬性,思維在大腦裡努力轉了三轉之後無功而返,還是只能像個反智少女一般這樣通俗又乏力的嗔怨:「那為什麼還要戀愛?那你幹麻跟我在一起?!」
我的憤怒當然是發於我所熟悉的愛情腳本,那個「愛情」要求神聖與唯一、絕對與獨特的概念,我受冒犯的情緒來自於我不懂他這個愛情描述跟一般的友誼有什麼不同;然而我的「絕對要求區辨」對男友而言似乎正是個需要對抗與破除之的傳統與保守產物,他向我解釋「神聖愛情」概念的諸多反動與壓迫性的痕跡:神聖的絕對區辨,怎麼可能是不壓迫的?──我完全同意,卻仍然不能接受他的結論。
一位女性友人抱怨她與交往多年、感情穩定的男友之間的問題:「那好像不是他的問題,是我太不滿足於現狀;他對我很好,然而我總希望我的感情生活不只有平版的『生活』而已。」而最大的「問題」是每當她開始提出問題,要求談話與更多的了解時,男友的反應總是憤怒與「妳根本就是跟我在一起膩了」的不耐與指控。女孩幾番想要離開,最後都被說服,「真愛無敵」的光環多麼神聖,不能辜負愛、不能破壞那唯一與獨特的絕對道德──因為信仰值得更多的犧牲與順忍,「不滿於平板生活」的冀望與絕對真愛相比擬是多麼微不足道的小女孩心願?我們怎能放縱這樣的幼稚心願任性離開呢?
我在租書店的「男性雜誌」與「女性雜誌」裡頭找答案,無意發現一些有趣的對比,首先是我們都熟悉的,約莫就是女性主義或大學性別教育課本裡頭會描述的狀態:所有以女性讀者為訴求的生活雜誌(占星/時尚/兩性諮詢)都不離愛情感覺的召喚,卻在愛情召喚的文本當中淡化模糊掉了女性的主體形象;而以男性讀這為主要訴求的雜誌(情色/電腦/汽機車/運動/男性時尚)儘管難以一貫的歸類,但裡頭對男性主體的形象描述卻是相當鮮明的:簡言之,它召喚的是明確的「你要成為什麼?」;相對於女性雜誌中所呈現的:「妳想吸引誰?」或「妳想『被』怎麼看?」。
吸引我注意的則是「旅遊」現象:為了初步確證這個觀察的有效,我甚且翻閱了好幾本不同期數、不同種類的,內容含有旅遊專題介紹的女性時尚或生活雜誌、男性時尚或情色雜誌(嗯,不要懷疑)。在充滿了愛情敘事的女性雜誌裡,旅遊訊息的呼喚總呈現為「偶爾離開男友/丈夫」的呼喚,鼓舞女人休憩時經營與同性友人的女性情誼;而恰恰相反的是在男性雜誌中的旅遊訊息則呈顯的是難得的情感需求,「追求理想的奮鬥之於,趁假日帶著心愛的情人或家人……」的形式(附帶這會使你得到更多追求理想的奮鬥動能之類的保證)。旅遊的功能是男人對情感的賦歸,情感需求只有在結合其他的目的性之後,才有空間可以存在。
這突然使我找到了更好的語言描述我與我男友的重要差異:愛情理想對我而言就是意義本身、他卻只需求愛情關係所能提供的功能。而這個語言同時解釋了前述故事裡女孩的狀況,「平板的生活」欠缺的是不斷意義產製的豐富過程,那使得愛情「理想」的骨血整個被抽乾──理想若不是意義豐富的,又怎能促使我們不顧一切的去達成?
大量「意義」對愛情理想的重要性,同時使我們理解男人何以總是輕易的將情人節的花與巧克力、生日聖誕節的儀式需求簡單化約為虛榮的物質享受──因為那毫無「功能」可言,而男人似乎無法也不需要體會理解「意義」在此間扮演的重要性。
回到「50件男人希望女友知道的事」,我們尚在思索是什麼讓男人對愛情理想感到這麼大的憤怒與焦慮?在我們陳說了愛情「理想」的進步性之後,何以我們仍無法解決愛情概念之壓迫性的問題?將之稱作理想與邀請,因為這個理想的完成不可能是「一個人」單獨追求的東西,這也是愛情場景作為理想概念的曖昧繁瑣之處,讓我們不停止抽絲剝繭,期待這個題目還有更多的延展空間。
原載台灣立報性別版
2003/8/2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