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節前後,身邊有情人的女性朋友們並不真忙著如何「過」情人節,反而前仆後繼的談分手,分手的理由多半不是傳統理解的不可抗力(變心、外遇、捉姦、不愛了),而恰恰是那節日濃情密意的意象所勾動的一種「不滿足」──「我要的不只這些」的宣言。
也正好在情人節前夕我在報章上看到一名身分為「役男」的男子一篇投書,感嘆一種「商業打造」的情人節形象/現象所製造的,並非真如情人節本身所宣傳的浪漫氣氛,而是更多因為孤單而傷情的天涯人、因為對「如何」過情人節的意見有所不同而爭吵的怨偶(也許,他所指的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對「浪漫」永不饜足的女性與不懂花招的男性之間的那種爭吵吧。);更重要的是,這篇投書抨擊一種「物化」情人節──一種在此名作者理解中「可簡化為金錢堆砌的浪漫」,例如餐廳鮮花情人巧克力套房等。──在結論處除了質疑「浪漫為什麼不能只是平實生活的累積」,也指出了這樣的物化情人節與真正的「傳統情人節」(鵲橋上的眼淚、至死不渝的愛戀等)已經產生了無可彌補的斷裂。
也許這樣的巧合也有比純粹的巧合更複雜、值得思索之處──情人節意義下的愛情為什麼居然再也不是單純的愛情、再也不是單憑一己不斷確認的「愛的意願」便可完成的事?「愛的意願」在變成真實的愛情之前,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繁複的包覆、這麼多與「平實的生活」無關的事?
役男先生的投書之所以有趣,正在於那裡面流盪著男人對於他所不同意/不能懂的浪漫愛風格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焦慮掙扎,而這種焦慮再也不能夠僅僅以「我可以給妳安全的保障與平實的生活」此般實際的口號教條來解決──即使是這個在最傳統陽剛環境(軍隊)裡頭的男子,也必須在平實的想望之外,祭出自身的真愛信仰來對抗那種浪漫焦慮(商業/女人想要的那種繁複浪漫不是真愛)。
我總想描述這種有趣的轉變,社會學家紀登斯所描述的一種近百年來女性在職場公領域之外所打造的一種親密關係轉變,男人被迫回應女人在繁複的愛情儀式與認知當中所創造出來的諸多問題(你愛不愛我?怎麼愛?怎麼算愛?你愛我跟你愛別人有什麼不一樣?我對你的意義對你生命的意義有什麼真正的特殊之處?你怎麼確證這些特殊?你怎麼保證這些特殊?唯一和永久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呢?──所有這些圍繞著愛情概念的玄念哲思,不都是最抽象、最昂貴、也最遠離「平實生活」的東西嗎?),而我們的役男(也就如同我們生活裡曾經也將會不斷遇到的諸多男性)在一種無力招架的慌亂之餘,決定選擇最省事、最標準也同時是最沒有創意的答案:「真愛無敵。」卻不可能面對整個「愛情」概念的發明本身就必須是不斷溢出生活常軌的構造物,愛的純粹當然不能用平實的生活來回答──役男所祭出的真愛信仰、與投書中描述的平實愛情、日常生活的點滴積累,則根本是互斥之物。
也許剛直的役男將難以理解鮮花巧克力與情人套房跟愛情的微妙關係,借用了最簡單的真愛修辭時,他也不願想像情人徒步走到海邊看浪(這又多麼幼稚與不切實際?)與鮮花巧克力會擁有一樣的效果;就像剛直的役男將無法聽懂女人們為了鮮花巧克力情人套房所發動的爭吵,其實從來都不只是金錢、也不僅在於儀式的意義與功能。男人習得了真愛無敵的說辭,為女人提供的選項是什麼?安全的保障與平實的生活跟封建婚姻裡的男女關係型態有真正的不同嗎?
也許我們都沒有注意到那個「女人在情愛領地開疆拓土」去改造男人的故事其實只說了一半,另一半沒說出來的則是真愛無敵的金剛罩下,保守/剛直/平實真愛的男人對前衛/迂迴/虛浮的商業女性的敵視也一直在轉變形貌,不斷阻止女人實踐一種選擇的、「我要」的自由風貌。
原載台灣立報性別版
2003/8/1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