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蒂亞‧庫曼,那個德國女人,「艾莉世代」的作者,在關於愛情的那一章裡面描述一個情景:我們這些會坐辦公桌、從小成績就比長大當我們主管的那些男生好的女人,長久以來對男人懷抱一種隱密的怨恨──那是我們對各種情緒幽微的弦外之音的著迷、對各種無法被證明的神秘徵象細小密碼的著迷,我們花一整個星期的時間回想某人說了一句話,他為什麼這樣措辭偏偏又是那種語氣(或者表情或者眼神),我們反覆分析、與我們的同伴們討論分享這種永遠得不到正解的玄思臆想並從中得到莫大滿足,可惡的是將與我們戀愛的那些男人從來不懂,可惡的是這幾乎從不可能解決的細密怨恨。
她舉的是一個實際案例,一個女人,在學生時代與男人的信件往返當中,將某一封信件上貼反了的郵票當做一個進一步交往的暗示,於是在下次見面時表現出前所未有的主動熱情,她們交往數年之後男人提及某一次見面女人突然的反常舉措,男人、女人都驚愕一切只是誤會,不敢相信彼此的感情居然建築在一個錯誤的基礎之上,她們為同一件事情反覆爭吵,直到彼此都相信這份感情徹頭徹尾地產生了質變,直到她們不得不分手為止。卡蒂亞小姐說:如果我是男人,我會再寫一封信給她,然後將信封貼滿反貼的郵票,多麼浪漫。
這裡說的是浪漫,在另一處我們則說生命情調。我在研究所的女同學熱心地寄有計算5種星座與29種愛情運勢、58種心理測驗的網頁給我們全班同學,然後我們的一位男同學嚴肅而又陳重地抗議道:「我簡直不能夠忍受這種事。」不能夠忍受我們叨叨地熱烈附議諸如「原來她是那個星座的,難怪我那天吃東西時她說……」、不能夠忍受我們這些學術殿堂內應該很有知識的女生,竟然做著與五百年前的愚夫愚婦一模一樣的事情,而我們所有這些女人則覺得他無可救藥的愚蠢、自大、男性邏輯、而且乏味到簡直不能相處。
義大利社會運動學者Mellucci說明「認同」如何經由對異性的遭逢與衝突動盪過程成為主體時,也提及我們,這些女人,從宣稱我們的「在場」開始就是她異的,對於整個世界我們都是陌生的存在,我們的語言曖昧難懂、那難懂起因於對符號徵象的無盡浪費,以及與「效率」根本悖反的溝通習慣。我們是女人,我們對於最細瑣的差異也不能忍受忽略,因為我們就是「異」的存在本身。
至於雜誌裡教導我們精心計較的不同品牌的香水、不同質感的棉衣或者不同色料的眼影所應該達到的不同效果,男人永遠也不會記住我們髮型與鞋子的不同,或者當我想起所有我們一再發動逼迫男人參與的那些針對最微小的生活細節的討論、辯論與激烈爭戰,開始緩慢地嘗試想起,也許,那些男人們將慢慢發現、經歷與體會的,對我們的幽微怨恨。
原載2004/1/20 台灣立報性別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