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中國特色自貿區的新時代
* 經濟日報╱社論 2013.09.06
中國國務院已批准設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全球都十分關注這個政策,尤其是香港。
根據媒體披露的內容,在上海自貿區中要進行的實驗,包括政府職能調整、行政體制改革、服務業市場開放、金融創新。後者又包括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資本帳完全開放及人民幣自由兌換等;昨天華爾街日報即報導,中國將允許上海自貿區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並擴大至整個浦東地區。就此內涵看來,香港不可能不關注,因為若試驗成功,上海必將成為香港的強勁競爭對手,衝擊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中華民國(台灣)也將面臨威脅;香港之外,各國也不可能不關注,因為這意味著,「摸著石頭過河」摸了30多年的中國特區模式,極有可能邁向一個新的階段。
了解中國的人應該明白,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先有包括深圳在內的四個特區,後有一連串的幾個「新區」(如天津濱海、深圳前海,及南沙、橫琴等),兩者本質上差別不大,共同特色是:開放、基本以製造業為主、政府主導角色明顯,相較於「區外」其他地區,產業與經濟的表現相對出色。但另一方面,無論「區內」或「區外」,中國產業與經濟發展面臨的瓶頸也益發凸顯,例如服務業尤其是金融的相對滯後,還有政府職能的定位與效率難以跟市場經濟配套。這兩個問題,明顯已涉及到深層次的體制改革,難度很大,不突破又不行,於是唯一的選擇就是實驗了,這即是「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產生的背景。
以「1.0」與「2.0」為喻,從深圳開始,到在此之前的所有特區或新區,是「1.0」;上海自貿區的內容大有不同,所以是「2.0」。正由於上海自貿區內容大有不同,涉及較多的深層改革,無論在意識形態的解放及既得利益的排除都面臨阻力,因此聽說力推此一改革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一度在內部決策會議中拍桌動怒。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講過一句話,「要再造幾個香港」。鄧小平一方面主張「香港50年不變」,是希望在整個中國範圍內保存不同的文化基因,一方面又說「要再造幾個香港」,則是要讓不同的文化基因產生雜交,從深圳等特區的「1.0」到上海自貿區的「2.0」,應可視為這種基因雜交、文化演化的過程。
上海自貿區概念崛起,中國各地出現搶搭順風車的現象。除上海外,天津、深圳、重慶、廣州、舟山、廈門等均有意爭取設立自貿區試點,有些已提交申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省委將南沙、前海和珠海三區打包向中國國務院上報的粵港澳自由貿易區。
一窩蜂的現象不足取,特別是有些連實際狀況都未搞清就忙著跟進的行為更不足取。必須指出,上海若真要把浦東打造成另一個香港,除了前述改革內容外,起碼還要包括法治、新聞自由等,但這些在短期內並無可能。但即使如此,這絲毫無損於上海或其他將來獲批的眾多自貿試驗區,在中國經濟改革開放摸石過河的進程中所做出的階段性貢獻。
此外,「自由貿易試驗區」與「自由貿易區」(協定)在本質上也不完全是同一回事。一般的自貿區(協定),比如中國與東協國家的「10+1」,或東協加上中日韓的10加3,以及北美自貿區等,都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貿「整合」,主要內涵是排除國與國之間資源、商品移動的障礙,是開放市場、放鬆及解除管制等,一句話,是讓「區」內實現市場經濟的一體化。與此對照,目前熱議中的中國內部的自貿區概念,則除了自由化與市場化外,還包括了重要的體制改革。顯然,兩者是不完全相等的概念,這是在觀察自貿試驗區時須掌握的特色。
國際化四年 東協+台灣…人民幣區成形
* 聯合報╱記者林則宏/綜合報導 2013.09.06
中國銀行人民幣兌印尼盾(中國譯「盧比」)現鈔匯率四日掛牌,這是繼新加坡元、菲律賓披索、馬來西亞林吉特、泰國銖和越南盾之後,中國銀行推出的第六種東協貨幣匯率。中國媒體報導,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東協+台灣」的「人民幣區」正在成形。
自二○○九年七月中國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已經進行了四年。
九月四日,在第五屆中國─東盟(我國稱「東協」)金融合作與發展領袖論壇上,中國銀行人民幣對印尼盾現鈔匯率揭牌儀式受到高度關注。中國新華社報導,「在人民幣走向國際的過程中,東盟區無疑是重要一站。而人民幣在東盟區獲得一定話語權,具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和基礎。」
報導指出,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頂住巨大壓力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在區域內發揮「穩定器」作用,「人民幣國際化」的呼聲在東協國家開始出現。基於此種共識,中國與東協各國間建立地區性金融機制邁出實質步伐。
二○○九年以來,東協成為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重點地區。過去幾年,中國工商銀行中國─東協人民幣跨境清算(結算)中心、廣西北部灣銀行中國─東協跨境貨幣業務中心相繼掛牌。
這幾年,中國人民銀行也相繼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並與越南、寮國簽署雙邊結算合作協定。從二○○九年至二○一三年六月底,中國與東協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已達一兆一千二百九十五億元人民幣。
中國網報導,目前中國人到東協旅遊時可發現,在許多場合已經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幣消費。
中國研究機構安邦研究團隊預期,全球最可能首先出現「人民幣區」的地方,將是與大陸地緣和貿易關係日趨緊密的東南亞,台灣也是一員,並逐漸形成「東協+台灣」的「人民幣區」。
中國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指出,在未來一段時間,東協仍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區域。東南亞是華人聚集最多的地方,加上東協多數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多享有貿易順差,這都將有利於中國人民幣在東協及台灣「走出去」。
上海自貿區將啟動 中國匯改進程跨大步
* 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綜合報導 2013.09.06
* 即將在本(9)月底掛牌啟動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將試行人民幣自由兌換,且自貿區範圍未來將擴大至整個浦東地區。此舉無疑將大幅推進中國外匯改革進程,同時衝擊香港當前的金融中心地位(圖/經濟日報提供)
華爾街日報與香港南華早報昨(5)日均報導,中國將允許上海自貿區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南華早報引述一份關於籌備上海自貿區的政府內部文件指出,中國中央高層已決心將上海作為人民幣改革的試驗田,在上海自貿區推行一系列人民幣匯率和金融市場利率的改革,力度預估將大幅超越對深圳前海在人民幣國際化上的支持力度。
中國報導稱,內部文件第六點中提出:「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可在區內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行先行先試。在區內實現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金融機構資產價格實行市場化定價。在人民幣跨境使用方面先行先試。」
人民幣目前在貿易項目下已實現全面兌換,但在資本項目下兌換仍有限制,主要是因為北京方面擔心無法掌控資本流入流出的規模與速度,恐對實體經濟穩定造成威脅。
文件並指出,上海自貿區將「探索面向國際的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建立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全面實現貿易投資便利化。鼓勵企業利用境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現跨境融資自由化。」
報導稱,如果上海自貿區啟動工作進展順利,中國中央可能在未來幾年內擴大上海自貿區範圍至整個浦東地區。北京上月底批准的海自貿區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整個浦東新區範圍則廣達1,210平方公里,比香港陸地的面積還要大。
澳紐銀行(ANZ)駐香港的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表示,上海計劃通過自貿區的建設來取代香港。很多公司可能選擇將其目前在香港的業務搬到上海。此外,自貿區和上海本地外匯市場貼近,也將促進跨境的資金交易量。
官員談自貿區:對我OBU影響有限
* 聯合報╱記者羅兩莎/台北報導 2013.09.06
中國上海計畫成立「自由貿易區」,將試行人民幣自由兌換,外界憂心恐會壓縮國內銀行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的生存空間。不過,財金官員昨天說,台商考量查稅等因素,目前多半還沒把資金調度中心放在中國,原則上台灣銀行業OBU生意「影響應該有限。」
但也有大型商銀主管憂心,「自由區」的最大優勢是「自由」,上海自由貿易區的金融開放程度可能比OBU大,屆時可能會把部分台商客戶吸過去中國,導致台灣銀行業的OBU客戶流失。
一家大型金控高層主管指出,在自由競爭的市場,開放時總是有得有失,而上海將成立的自由區,類似台灣銀行業的OBU模式;中國政府為發展上海為金融中心,將邀請台灣銀行業能進入自由區,因此上海成立自由區對台灣銀行業OBU來說未必完全不利,應該是「有利有弊」。
三商銀和兆豐商銀等主管則分析,雖然台灣銀行業OBU的客戶一半以上是中國台商,但國銀與外銀的客戶有區隔,加上台商在OBU貸款有台灣的母公司做後盾,貸款利率較低,上海成立自貿區對台灣銀行業OBU影響有限。
但官員和業者都強調,因目前還沒有看到上海自由貿易區相關細節,初步只能就媒體報導內容研判。
據了解,包括三商銀及兆豐銀各大銀行,現在的海外獲利比重約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五十二;其中又以OBU占最大宗,約占百分之十二到百分之三十之間,且半數以上的客戶是台商。
銀行主管指出,上海成立自由貿易區對台灣OBU影響應該有限,主要客戶有區隔;再者,台商透過國內母公司保證,貸款利率比較便宜、成本較低,台商客戶不致流失。
上海自貿區/OBU金融商品 利多
*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陳美君/台北報導 2013.09.06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將試行人民幣自由兌換,金管會官員昨(5)日表示,這與台灣正推動的透過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提供更多金融商品,將具有相輔相成效果,上海若能讓台灣的人民幣資金回流,對台效益將更大。
央行也相當關切中國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央行官員指出,將持續與對岸協商,力拚今年底前完成換匯協議(SWAP)簽署。兩岸簽署SWAP後,中國會提供一定額度的人民幣資金,讓我國央行運用,外匯存底才有納入人民幣商品的基本條件。
至於即將在本月底掛牌啟動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將試行中國人民幣自由兌換,央行表示,這顯示中國致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展現邁向儲備貨幣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