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歐洲人最痛苦的是「德國問題」,因為德國對歐洲的穩定與繁榮舉足輕重;但時至今日,歐洲人更愛討論「法國問題」:總統歐蘭德領導的社會黨政府能否克服全球化、人口高齡化及財政危機,讓法國免於逐漸下滑而永遠淪為歐洲的「二流」國家?
紐約時報報導,法國經濟警訊俯拾皆是:失業率及青年失業率迭創新高,經濟成長遠不如德、英、美及亞洲國家;政府支出逼近國民生產毛額(GDP)的百分之五十七,全歐元區最高,政府負債超過GDP的九成。每千名居民中有九十人是公務員,而德國只有五十人。平均每小時工資偏高,實質工資上升速度超過生產力成長速度;社福支出占GDP的百分之卅二,在工業國家中最高。
去年新增的就業機會中,百分之八十二皆是暫時性工作,這使法國整個年輕世代無論多努力工作或研究,生活都將缺乏保障。法國九成的公司員工不到十人;公司生怕負擔額外稅負及須適用更嚴厲的勞工法規,而不願擴大規模。
瑞士洛桑管理學會去年全球競爭力排行榜顯示,法國在六十個國家中排名第廿八,而美國排名第一,連中國(廿一)及日本(廿四)都超越法國;世界銀行發表的「企業友善」排行榜中,法國居第卅四,而英國排第七,德國居第廿名。
法國健保與退休年金制度優渥,許多法國人在六十歲前便退休;每年夏天度假五、六周是家常便飯,勞工每周僅工作卅五小時,且法令對裁員也有嚴格限制。現在法國已負擔不起社福支出,必須進行結構性的改變。
法國當前的最大挑戰,在於國人自尊心與自負感,及身為歐洲領導者及世界強權的形象;再加上之前日子過得太舒服,民眾不認為現在應該付出代價,尤其是頑強的工會。
各項民調一再指出,法國人堅持他們需要創新及現代化,只要不動到自己就好。社會黨及其他更強硬的左派政黨,也抱持「以不變應萬變」的想法,左派的社會黨現在已變成一個保守的右派政黨。
歐蘭德政府必須願意與自己的政黨對抗,才可能落實改革。歐蘭德固然已對勞動市場稍稍鬆綁,對短期勞資合約課以重稅;且明年開始金額達二百七十億美元的社福支出不再由企業負擔,改由累進式加值營業稅支應。這些效果有限的措施,都是在歐蘭德聲望最高時所推動的;現在由於他聲望持續下降,未來要推動進一步改革將益發困難。
史賓塞專欄/全球經濟 不確定因素再現
* 經濟日報╱編譯劉忠勇 2013.08.26
在炎炎夏日,歐洲各大城市企業、政府、市場,感覺都在放假、減壓、沉澱。歐洲的經濟問題仍在,只是等著,9月再說。
隨夏季進入尾聲,諸多重大問題的不確定感將重回檯面。
在美國,聯準會(Fed)暗示下半年將縮減量化寬鬆政策,根據已開發國家貨幣情勢而風行一時的全球利差交易開始退場,導致新興市場的信用緊縮和市場動盪。這可能只是一個前奏,更複雜的退場才在後頭。美國9月可能還會面對預算和債務上限的政治僵局,讓前景更加迷茫。不過,當前不少不確定感可望消散。未來幾個月,攸關全球經濟體系的重大決策,將逐漸明朗,對經濟成長率、資產價格和總體信心,都有重大影響。
首先,中國新領導層將退出規模過大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接受經濟減速、押注於結構性變革、系統性改革和可持續久遠的長期成長。初秋舉行的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將釋出這些重大信息。
中國的改革若不能支撐經濟轉型、提振信心並提高增長預期,那就是改革不足,令人失望,只把注意力集中於國家干預市場的規模和性質。無論如何,身為全球經濟未來的成長主力,影響將遠達全球。
在美國,經濟去槓桿化的進度比歐洲更深入。美國處於結構性調整,實質(經通膨調整)GDP已成長,可貿易部門(tradable sector)正在擴張,不需依賴槓桿就能提振總需求。
不妨把美國經濟想像成8缸引擎,由於去槓桿化尚未完成、財政整頓和拖累、公共部門投資不足,以及對中產階級家庭(總內需的支柱)財務體質和安定的顧慮,只有5缸在轉動。兼職就業情況在擴大,可能成為就業市場的新常態。
接下來是聯準會助長成長模式的問題。美國經濟做好準備、不要非常規政策的支援了嗎?很顯然,聯準會下半年縮減每月購債,會引發金融市場資產價值調整。這對實質經濟的影響如何,又是一個不確定性。
儘管出現了一些過渡階段的市場動盪,總體影響大致應是正面的。投資者/儲蓄者(包括退休基金)可取捨風險/報酬所帶來的好處,將超過較高的債務成本。事實上,這個可貿易部門次要但仍重要的成長引擎並不依賴於低成本債務。
但歐洲並非如此。德國9月的大選被視為貫徹歐元承諾的關鍵指標。歐洲央行的直接貨幣交易計畫(OMT)目前為止尚未使用,顯然已達到穩定歐元區主權債務市場的效果。但OMT要靠德國的支持。問題是,在南歐經濟成長和就業考驗下,德國的支持能維持多久。
在南歐政治僵局環境下不得不然的選擇:裹足不前的低成長策略、過度強調財政緊縮,導致高失業(特別是年輕人失業),不可能長期有效。在某個時點,政治政策如不能轉向真正的改革,情緒將轉為反對歐元。
所幸,這種令人不安的不確定感不會維持太久。中國領導人將作出選擇,德國選民亦然。聯準會將釐清美國貨幣政策的方向。市場會有所調整,然後穩定下來。扭曲將歸於本貌。
只是走下坡的風險未除,我對全球經濟前景仍保持謹慎樂觀。中國和美國的政策將日益明朗,這兩個經濟體應該都會展現動力,帶給開發中國家一臂之力,也讓歐洲和日本面臨的棘手挑戰更易解決。
(作者Michael Spence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
物價、失業…引爆全球焦慮
*經濟日報╱編譯賴美君/綜合外電 2013.08.26
新加坡人煩惱物價,泰國人擔心天災,印尼人憂慮股市與貪污,印度人則希望油價下跌。
這是廣告行銷業者JWT研究27國消費者「焦慮指數」(Anxiety Index)的部分結果。
該指數追蹤消費者的焦慮程度與原因,檢視各項治安與安全疑慮,如恐怖主義威脅、可能的軍事行動與犯罪等,並詢問受訪者關於健保費、生活物價與就業保障等經濟疑慮。
以國家來看,巴基斯坦人最感焦慮,高達92%的受訪者煩惱從日常必需品到犯罪等議題。
以區域來看,中東與非洲人最為焦慮,有82%受訪者感到煩惱,南亞與東南亞的焦慮感最輕,僅63%民眾感到焦慮,低於全球的平均值71%。
整體而言,物價產生最大的焦慮感,尤其是食品與汽油等日常必需品煩惱,失業也是全球消費者的一大焦慮來源。
另外,日本人最擔心預算赤字與天災,南韓人掛念油價與失業問題,中國人擔心醫療保健品質,香港人煩惱房價。法國與西班牙人最擔心物價與經濟情勢,美國人最關切經濟狀況,墨西哥人最憂心犯罪率,俄羅斯則煩惱食品供應安全。
根據JWT的報告,在焦慮感攀升的年代,品牌業者需要可以反映瞬息萬變情勢的數據指標。JWT趨勢部門主管克麥說:「追溯消費者的焦慮感不是探索恐懼,而是要找到更好的方法去連結尋求信賴、信用、安心與解答的消費者。」
焦慮感往往影響品牌與產品選擇,意味品牌必須了解消費者的焦慮所在,盡早做出因應。該研究是JWT在2012年10月1日至10日期間訪調27國的6,075名成年消費者(18歲以上)的結果,台灣人不在調查範圍。
格陵蘭島藏豐 投資熱呼呼
*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道瓊社格陵蘭二十五日電 2013.08.26
地質學家早已知道格陵蘭冰封的地底深處蘊藏豐富資源,包括鐵、銅、鎳、鋅、稀土和紅寶石,外海也可能有石油和天然氣。格陵蘭島居民認知礦業可能是通往經濟自主和完全獨立的道路,正敞開大門歡迎包括中國在內國家前來投資。
儘管格陵蘭島上的5.6萬居民尚無能力興建港口、公路和電廠,將以漁業為主的經濟轉型為以礦業為主;當局採行友善投資政策,已吸引多國礦商在此砸下逾17億美元開發潛力礦區。包括前來探勘鐵礦砂的英國公司、欲開採海底石油的蘇格蘭商人、尋覓稀土的澳洲業者、想挖紅寶石的加拿大商,以及也想搶占一席之地的中國礦業和工程業者。
2009年才爭取到自治權的格陵蘭,經濟尚無法自給自足,每年仍需丹麥補助數百萬美元。
但一座礦場可能完全改變格陵蘭經濟。
格陵蘭總理哈蒙德(Aleqa Hammond)堅定表示:「格陵蘭將有礦業。」
看好該國礦業榮景的人士表示,少有礦產富饒國家可與格陵蘭相匹敵,這裡和丹麥一樣政治穩定、司法體系完善,少有貪污醜聞。
各國礦商目前在格陵蘭進行的探勘案超過100項。這種未經測試的市場通常由規模較小的探勘業者打前鋒,他們會仔細紀錄地質狀況並預估開採成本,希望吸引到資本更雄厚的金主。
由於中國是許多天然資源的最大進口國,中國業者也在格陵蘭眾多礦業開發案中扮演要角。
事實上,格陵蘭的前途可能高度仰賴中國銀行、工程和建築業者,以及採購買家,再加上中國政府在此建立影響力的決心。
哈蒙德說,「格陵蘭和有興趣提供融資的國家建立同盟關係極為重要。我們不僅需要外來資金,也需要外來人手」,至於是哪一國並不重要。
韓商 搶北極貿易商機
* 經濟日報╱編譯林佳賢/綜合外電 2013.08.26
彭博資訊報導,為掌握未來北極冰融帶來的貿易商機,南韓政府正研究讓南韓商船安全航行北極航線的方法。
現代汽車旗下運輸業者Glovis8月底計畫沿北極海俄羅斯航線進行實驗航行,將由俄國破冰船開路。南韓海洋事務與漁業部官員金晟浩表示,將在北極海沿岸開發港口,他說:「韓國希望在該航線開始可以商業航行時,占有領導地位。」
根據彭博,從南韓港口到荷蘭鹿特丹若走北極海,總航程為1.5萬公里,且僅需30日,相較於印度洋及蘇伊士運河原航線的2.2萬公里及40日。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北極海域蘊藏逾三成未探勘天然氣及13%原油。另根據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預測,到2050年商船在9月航行該航線將不須破冰船。
但UCLA的研究指出北極海商業航行海事保險費用高,且沿岸缺乏維修基地。分析師也表示,海運公司須找到企業願意經由該航線運輸貨物,且需付出耐低溫船舶額外成本。金晟浩說:「北極海具極大商機,但開發者必須謹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