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二年,中共舉行十二屆黨代表大會(簡稱十二大)前席上有趙紫陽、鄧小平、胡耀邦
*聯合報╱林中斌 2012.10.12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中共舉行十三屆黨代表大會(簡稱十三大)。鄧小平離開政治局常委,保留中央軍委會主席職位,以護送無軍事背景的新任黨總書記趙紫陽。八九年春,天安門事件爆發,趙下台,由江澤民接黨的總書記。十一月,鄧離開多留兩年的中央軍委會主席,轉交給江澤民。
○二年十一月,中共舉行十六大。江遵從鄧九二年指示,黨的總書記職位交給胡錦濤。江沿鄧小平先例,留任中央軍委會主席兩年。理由:護送無軍事背景的胡錦濤。
今年十一月八日,中共舉行十八大。習近平將接胡錦濤任總書記。胡會留任中央軍委會主席嗎?
中外專家包括紐約時報於八月二日、香港前特首董建華於九月十九日都說「會」。他們忽略三因素:
一、軍方淵源無須護送。習近平不僅曾任國防部長耿飆秘書,父親習仲勛又是開國的將領。他和解放軍淵源深厚,遠超過趙、江、胡。護送他一程?沒必要。
二、胡樹典範有別於江。胡錦濤作風一向喜歡與江澤民不同。江喜交結富商;○二年底胡剛接總書記,便與「革命勝地」西柏坡窮苦農民話家常。江喜排場,出國要大隊人馬機場送行。○三年三月,胡接總書記後首度外訪,便取消送行儀式。江在○四年九月交出軍委會主席給胡錦濤,身段難看。江自己提拔的將領如曹剛川和遲浩田等都反對留任,只好放棄。胡要有別於江,還有什麼比「裸退」更漂亮的作法?裸退將是胡歷史定位的冠冕上一顆閃亮的明珠。
三、接班和諧前所未有。中共建政以來至今,所有上下任領袖(毛、鄧、江、胡)間都有矛盾,而胡與習是例外。胡習的理念導師都是胡耀邦──改革的悲劇英雄,全中國最受愛戴的人。胡沒必要因防備習,而多留任軍委會主席職位兩年。
毛澤東鬥過鄧小平。鄧不喜陳雲推薦的江澤民,還在九二年南巡時不指名的警告江:「誰不搞改革就下台!」江又不放心鄧隔代交班的胡錦濤。
在八○年代初期,胡耀邦提拔了剛出道的胡錦濤。八七年一月,胡耀邦因衝得太快,被保守大老批鬥五天。批得最狠的是薄熙來的父親薄一波,而唯一挺身為胡耀邦辯護的是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習老並因此丟官(副總理)("The Revenge of Wen Jiabao", Foreign Policy March 29, 2012)。
胡耀邦含冤去世後,常去探望其遺孀的人不多,其中就有胡錦濤和習近平。今年八月卅一日路透根據三個中共高層來源報導:胡錦濤將裸退,而且胡的愛將和內定總理接班人李克強將要接軍委會副主席。但此報導並未受重視。
在一般人印象中,李克強和習是競爭者。其實,在去年十月一日之前,習和李(胡的分身)開始單獨密談,意味習和胡已有直通管道(前哨雜誌二○一二年一月),為後來胡習聯手扳倒薄熙來鋪路。
今年中共辦理薄熙來案明快的破紀錄,不到八個月便「雙開」,塵埃落定(以前類似案需兩年多)。原因是胡交由習全權處理,而習放手展現其商標的強勢、直白、簡潔、利索作風。
如果在十八大,習近平接黨的總書記之外,也接軍委會主席,明年三月又接國家主席,習掌權過程將短於江、胡兩位前任。他將儘速處理國內各種危機(如每日有五百示威事件)。這應是今日領導階層為黨的生死存亡所支持的共識。(作者曾任陸委會首席副主委,現為退休教授)
黃介正:美國下一個亞洲政策團隊才是關鍵
*聯合報╱黃介正 2012.10.11
即將在十一月六日投票的美國總統大選,隨著電視辯論的登場以及民調差距不大的情況下,選戰逐漸走向白熱化;未來數周將占據各國新聞的重要版面。
面對中國與日俱增的經濟與軍事影響力,美國確定執行面向亞洲的再平衡戰略。從東海到南海錯綜複雜的主權爭端,美國與中國兩強在亞太地區的權力較量等因素,以美國對我國生存與安全的重要關聯而言,當然要密切注視美國總統大選。
「請問您覺得哪一位當選,對台灣較為有利?」是近來最常提出的問題,卻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對於長期觀察台美關係的人而言,要區分三個層次來解析。
在戰略層次,美國對台政策放在美中台三邊關係的框架中,有相當一致的連貫性,不會因為換黨執政而可輕易撼動。套句美方常講的話,美國對台政策,歷經四十年、八位總統,均沒有改變。那個框架就是由「台灣關係法」以及「美中三項聯合公報」共同構築的「一個中國政策」;在此政策下,美國在外交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與我們維持強勁友好的非官方關係。如果從這個層次觀之,無論誰贏得總統大選,都沒有差別。
在政策層次,共和黨政府常被認為比較親台:雷根譴責卡特與台灣斷交;老布希決定出售一五○架F十六A/B戰機,揮去美中八一七公報中,逐步減少對台軍售的陰影;布希一上任就宣布空前大量的對台軍售。其實在一九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時,派遣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趕赴台海的,是民主黨的柯林頓。而歐巴馬總統在訪問中國協商聯合聲明時,曾與我方磋商,又兩度作出重大對台軍售的決定,最近更給予我國國民赴美免簽證待遇,很難讓人指控民主黨比較不親台。因此,從這個層次觀之,兩黨歷任政府的對台政策,並沒有明顯的差距。
台美關係的晴雨,雙邊交往的順逆,關鍵就在執行層次。而執行者就是從國安會到國務院,從國防部到國土安全部,從商業部到貿易代表署,主管亞洲事務以及對兩岸政策的團隊。由於美國是世界超強,利益廣布全球,政府高層及部會首長常需顧及全面,未必經常關注台海事務或我方需求,因此他們仰賴亞洲政策幕僚的建議,而使得亞洲事務主管扮演關鍵角色。
歐巴馬政府中,以希拉蕊國務卿與坎貝爾亞太助理國務卿形成的亞洲團隊,在過去三年多中,重新重視亞洲區域多邊組織,強化與傳統盟邦的關係,為美國面向亞洲的戰略再平衡鋪路奠基。在對台政策上,從我國人民在美國為台灣利益奔走、與我國領袖代表在海參崴舉行代表高峰會,到承諾重啟TIFA諮商後的劍及履及,到促成我國人民赴美免簽證待遇,到在官署接見我方到訪官員,甚至到讓我們重返具高度政治敏感的雙橡園舉辦國慶酒會,處處都有這個團隊努力的指紋,也顯示二人的膽識、默契與成果。
希拉蕊國務卿已經多次表明,即使歐巴馬連任成功,將不再出任公職,而坎貝爾助卿亦盛傳將隨同離職。華府的下一個亞洲政策團隊由哪些人組成、他們對兩岸政府與社會的固有見解、彼此的團隊默契以及處事的段數與性格,才將會是我們未來重要的功課。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