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0-02 07:52:23| 人氣1,6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重新統計:中國大躍進 死 4500萬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中央社╱台北1日電 2011.10.01

學術界過去將中國大躍進期間的非正常死亡人數估計在1500萬到3200萬之間。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馮客,利用數年時間到多省參閱上千份官方檔案,發現那段時期至少有4500萬人死於非命。

毛澤東在1958年到1962年期間帶領中國投入1場被稱為「大躍進」的經濟實驗,結果以失敗收場,後果是大饑荒等空前的經濟和社會災難,千萬人非正常死亡。

大饑荒半世紀後,馮客(Frank Dikotter)的新作「毛澤東的大饑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中文版,9月29日由香港新世紀出版社推出,提出的數字遠超過學術界對這段期間非正常死亡人數的評估。

一直致力於1949年後中國歷史研究的馮客向美國之音中文網表示,他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的幾年裡,藉中國開放了大量黨史文獻,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徹底研究這段期間中國經歷的浩劫。

馮客利用數年時間,在北京和河北、山東、甘肅、湖北、廣東等多個省份,參閱了上千份官方檔案。他在書中指出,根據公安部門同期整理的報告以及「大躍進」最後幾個月中國共產黨彙編的內部報告顯示,1958年到1962年期間,中國至少有4500萬人非正常死亡。

書中指出,從中國近年公佈的官方文件來粗略推算,1958年到1962年期間大約有6%到8%的非正常死亡者中,是死於酷刑或直接處決。

馮客警告,促成「大躍進」和大饑荒悲劇的若干基本因素,在今天的決策機制中仍然存在。

他認為,這場災難帶來的經驗和教訓,對今天的中國仍然適用,「不可靠的經濟數據、缺乏透明度、不接受民間社會任何監督的決策過程、不顧質量(品質),對於產出的盲目追求、錯誤地相信中國找到了可以不受普遍經濟法則制約的出路。」

「大躍進」以及隨後進行的「大煉鋼」和「人民公社」等政治運動,讓中國陷入嚴重的經濟負成長。1962年年底,中國的糧棉產量甚至低於1949年中共建政初期的水準。


阿爾斯通:首先,中國應熟練高鐵技術
* 中央社╱台北1日電 2011.10.01

上海地鐵27日發生追撞,負責上海地鐵號誌(信號)系統的中國阿爾斯通公司昨晚聲明,中國技術人員學習技術非常迅速,但是「他們必須能夠消化並熟練掌控這些技術」。技術人員必須學習理解掌控整套設備、維修、換新,以及解決機器老舊的問題。

地鐵操作人員第一時間指出「地鐵信號出了問題」;不過,事故調查迅速查出,出事的列車是在發生停電之後,改由人工調度列車時,未能嚴格執行相關管理規定所致。


望向China…驚見茫然錯置的「拆哪」
* 聯合報╱記者 羅印冲 2011.10.02

「中國景象就如同萬花筒,每轉一次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景觀,時而讓人驚艷、時而讓人疑惑,令人產生『我現在到底在哪裡』的茫然和錯置。」天津南開大學台籍副教授李政亮,透過流暢的文字,帶領讀者從流行文化、國族想像和日常生活等面向,洞察中國的輪廓和內裡。

在他筆下,中國雜揉了讓人驚艷,也讓人困惑的各種現象。在北京或上海的商業中心,望著高聳的大廈,腦海出現的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但時髦的廣告,不時與僵硬的政治宣傳標語,出現在社會各角落,讓人「認知不和諧」到了極點。

從流行文化觀察,官方意識形態巧妙地和資本、巨星聯手演出,在娛樂的文化政治中狂歡,讓中國猶如一個文化實驗場。作家「韓寒」也許是個特例,他靠言論市場消費者的認同,得以與體制保持距離;但回過頭來看,沒有問題叢生的體制,哪來韓寒?

在國族想像部分,作者用「電影」反思兩岸如何呈現彼此的圖像。從早期台灣電影中塑造的「反共意識」,到去年「父後七日」對上海商業形象的營造,中國圖像已有全新面貌。

日常生活是最貼近民眾的觀察視角。作者以中國幼稚園教育為例,所謂「入園難,難於考公務員;入園貴,貴過大學收費」,已成為中國家長的夢魘。連進幼稚園都要奉上幾萬元的贊助費;但若只有錢、沒有「關係」,恐怕還是徒勞。

中國學生在高壓學習和無止盡的考試中喘息,但據調查,中國孩子計算能力居世界第一、想像力卻是倒數第一、創造力倒數第五;北京的孩子喜歡結交成績好的朋友,東京和首爾的孩子卻喜歡有趣的朋友。

作者試圖透過本書,提供讀者在「市場機會論」和「軍事威脅論」以外,第三種看待中國的方式;上述兩種主流觀點,不僅相互對抗,同時也壓抑了另類中國觀的可能。作者說,只要另闢蹊徑,就能看見想像框架外的中國,這也是他寫作的初衷。


華人民主書院 網路開張
*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 2011.10.02

華人民主書院選在昨天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成立。董事會主席王丹表示,書院的本質精神就是參與,政治需要大眾參與,才會有希望。

他說,未來將邀請名人教授民主概念課程,透過網路推動華人社會,尤其中國的民主化。

王丹表示,長久已來他一直思考,如何將民主觀念傳遞給中國學生,看到「阿拉伯之春」後,更加肯定,未來一定得透過網路平台推動中國民主化。

華人民主書院的校長、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鄭宇碩表示,書院並非學術研究單位,而是以學術為基礎,推動民主概念為目的,借鏡台灣、香港的民主經驗,向海外學生傳播,再傳回中國。

華人民主書院課程都採網路教學,並輔以書面、面授。第一學期只要上網(http://www.NS4D.org)加入成為會員即可免費上課。


看網路能有多少穿透力?
*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特稿 2011.10.01

2010年底開始的「阿拉伯之春」,從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揭開序幕,到今天仍未停歇,網路社群的串連是最好的媒介,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如今,22年前推動六四民運的王丹,也成立網路書院,要散播民主的種子到中國;民主結合全新且驚人的網路力量,能帶給中國青年多少民主概念,讓人有無限的期待與想像。

每年中國有十幾萬名青年出國留學,更以一年超過2%的速度成長,今年台灣又開放中國學子來台攻讀學位,等於是再開了一扇門,也讓中國學生有更多接觸民主社會的機會。

從今年來台中國學生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他們來台上網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請Facebook」,在台灣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的Facebook好友中,更有一大群過去或現在來台的中國學生,其中還有學生直言:「能把校長加入臉書好友,這在大陸,根本不敢想像。」

這些現象在在顯示,這群年僅18歲的年輕人,已經透過自由的網路,享受民主的成果;這次王丹成立華人民主書院,訴求很簡單,只是希望教授最基礎的民主課,讓這些在中國查不到、看不到的內容,都可以一一的在網路上呈現。

究竟是中國的網軍封殺厲害,還是網路傳遞無孔不入?華人民主書院的設立,是一場實驗,也是一場挑戰,是否能像阿拉伯之春一樣掀起浪潮,值得拭目以待。


王丹:用網路散播民主概念
*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2011.10.01

六四的民運領袖王丹在台灣成立華人民主書院,但他也知道,以自己這麼敏感的身份,加上這麼敏感的名稱,篤定會被中國官方封殺。王丹坦言,這些都可以預期,但台港等地都是自由的網路環境,總是有機會讓中國學生看到或接觸。

目前擔任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的鄭宇碩,曾是香港公民黨秘書長,多年來在香港積極推動民主,這次接下書院校長一職,他笑說:「已經做好被中共封殺的準備,頂多就是不能踏進大陸一步,但只要能推動民主,這些個人小事,無所謂!」

王丹也暢談如何透過網路散播民主概念;他認為,「阿拉伯之春」就是最好的例子,證明在未來的時代,透過網路與社群的串連,將是民主化的重要媒介,他成立華人民主書院的用意也在此,希望透過實際的教學,告訴中國人「什麼是民主」,還有「真正的民主運動是什麼樣子」。

鄭宇碩也坦言,短期內根本不奢望可以讓中國民眾看到這個書院,但透過網路的傳播,一個學生學習到真正的民主概念後,透過轉介,可以散播到各種網站社群上,一傳十、十傳百,「阿拉伯之春」可以成功,中國的民主化也一定有機會。

王丹更強調,從籌辦華人民主書院到成立,他已經收到不少中國留學生的意見,顯示中國的青年並非冷冰冰的一群人,仍有部分青年對民主有憧憬、有想法,短期內可以讓這些有興趣的青年學習到真正的民主基礎理論,這已經是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諾貝爾和平獎 阿拉伯之春熱門
*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11.10.01

「維基解密」亞桑傑也被點名

諾貝爾和平獎前年頒給剛上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頒給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和平獎委員會主席賈格蘭德表示,今年的得主一樣會「引起話題」。各方推測推翻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強權的「阿拉伯之春」代表人物會是今年得主,但也有人認為爆料網站「維基解密」創辦人亞桑傑有望出線。到底獎落誰家,10月7日將揭曉。

今年得主「並不特別困難」

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五位委員30日最後一次開會,據了解,今年和平獎有241名候選人,其中53個是組織。除了2011年和平獎得主的榮譽,並可獲得1000萬瑞典幣 (150萬美元)獎金。委員會秘書朗德斯岱透露,有幾位候選人和「阿拉伯之春」有關,但他不願多做說明。

前挪威總理賈格蘭德出任委員會主席兩年,他表示,決定今年得主「並不特別困難」。他雖然不願證實阿拉伯之春人士是否為候選人,但把這項民主運動和柏林圍牆倒塌相提並論。

媒體詢今年得主跟前兩年有什麼不同時,賈格蘭德表示:「我相信今年的和平獎也會引起大家興趣,這會是個別具意義、而且非常重要的獎,我認為會普獲認同。」

密切關注和平獎的人士說,今年的和平獎可能頒給協助掀起北非與中東革命浪潮的主要人士。埃及網路運動人士與Google主管戈寧、埃及4月6日青年運動創辦人法塔、突尼西亞部落客曼尼,可能會是10月7日頒獎時的得主。

近年來,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環保人士和小額貸款先驅,賈格蘭德2009年上任後努力提升和平獎的影響力,雖然頒獎給歐巴馬引起國內外批評,也有人批評和平獎反而增加劉曉波的處境的困難。但賈格蘭德堅持:「前兩年和平獎所得到的反應,鼓勵我們持續往這個方向前進。」

賈格蘭德強調,歐巴馬得到和平獎實至名歸,而中國對劉曉波獲獎的反應是在預料之中,並沒有比預期的還激烈。


曾強烈反中 尚比亞新任總統薩塔未來之路?
* 嚴震生 2011/09/29

除了我國的幾個邦交國外,大部份非洲國家領導人的更替,都不會是國內媒體觀察及報導的重點,但尚比亞應是一個例外,因為薩塔在二00六年競選時曾公開表示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並宣布若當選將給予台灣外交承認。不過,薩塔的發言也引起中國外交界強烈的反對聲浪。當時擔任中國駐尚比亞大使的現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直接表示,若薩塔當選將切斷和尚國的外交關係,創下中國近數十年來首次在非洲試圖影響選舉的首例。二00七年二月他曾來台訪問,讚揚台灣的發展經驗,更加深了中共對他的疑慮。

與其說薩塔反中,倒不如說他過去對中國在該國的經貿投資剝削尚比亞工人有嚴厲的批評,威脅要與北京斷交,轉而和台北建交,甚至宣稱要「趕走中國人」。

然而,尚比亞是中共在非洲的傳統友邦,不僅是因為尚比亞開國元老孔達(Kenneth Kaunda)選擇了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路線,更因為中國在本身經濟仍然落後、政治極為動蕩的文革年代,協助修建由尚比亞首都路沙卡(Lusaka)通往坦尚尼亞三蘭港(Dar le Salaam)的坦尚鐵路(Tanzam Railway或Tazara),讓這個內陸國的貿易不至於被少數白人執政的南非及仍受葡萄牙殖民統治的莫三比克所控制,無法出口。坦尚鐵路強化了北京和路沙卡的關係,也是中國和非洲友誼的重要象徵。

尚比亞在一九九0年代初期多黨選舉展開時,執政近三十年的孔達竟然敗給新成立的反對黨─多黨民主運動(Movement for Multi-party Democracy,簡稱MMD)候選人齊魯巴(Frederick Chiluba),過去曾在孔達執政時期擔任公職的薩塔,在選舉之前就已加入MMD,選後自然成為齊魯巴政府的內閣閣員,並在齊魯巴任滿之前,有可能成為其接班人,但齊魯巴卻選擇了非主流的姆瓦納瓦薩(Levy Mwanawasa)代表MMD參選,薩塔在失望之餘,脫離MMD而自行成立PF參選,不過僅獲得百分之三的支持,在十一位候選人中,排名第七。

二00六年薩塔捲土重來,在累積人脈和氣勢後,已近三成的選票輸給姆瓦納瓦薩,是五位候選人中,得票第二高者。姆瓦納瓦薩在二00八年因病過世,尚比亞舉行總統補選,薩塔僅以不到百分之二的差距,敗給代理總統職務的副總統班達(Rupiah Banda)。三年後的今天,兩人再度對壘,薩塔終於一償宿願,以七個百分點擊敗班達,登上總統寶座。在這位以反中(Anti-Chinese)著稱、綽號為眼鏡蛇王(King Cobra)的薩塔成為尚比亞領導人之際,中共究竟該如何反應?尚比亞又應如何發展與中國的經貿投資關係?

首先,中國和尚比亞的雙邊貿易在去年達到二十二億美元,而來自中國的投資則是超過兩億美元,占尚比亞外來投資百分之十五。尚比亞在過去數年經濟成長快速,在國際環境不佳的情況下,今年預計仍將有百分之六點七的成長,這當然和中國的戰略型投資與雙邊經貿關係日趨緊密的結果。中國是尚比亞最大的投資國,主要投資項目在銅、鈷、鎳及煤礦,因此不僅是尚比亞需要中國的投資,後者亦在前者擁有重大的經濟利益。

其次,除了中國開礦公司剝削工人和流血衝突遭到嚴厲批判外,來自中國的自營商和養雞業者的競爭,亦衝擊到尚比亞的相關商業活動,引發爭議。這些問題若是不解決,將會擴及到其他國家,導致區域性對中國人在非洲經營的不滿。北京若是輕忽薩塔的訴求,勢必會影響到它在非洲的形象,正面回應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再者,儘管薩塔過去曾誓言要和北京斷交,但畢竟這是他競選時的口號,不見得在當選後會付諸實行。在兩岸目前達成外交休兵默契之後,薩塔也無法操縱北京和台北的外交矛盾,取得利益。薩塔顯然已意識到此微妙關係的轉變,因而在當選後表示歡迎中國繼續在尚比亞進行投資。中共也應順應情勢,不必作出過度反應。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大選後表示歡迎政權和平轉移,並希望增進兩國經貿合作的說法,就相當符合這個思維。

最後,從非洲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遷的角度來看,民主政治、個人自由、市場經濟、及多元社會,已成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此外,非政府組織積極投入監督治理、捍衛人權、及追求永續發展等議題,因而會對中國在非洲的經營有所批判。中共不能單純以本身習慣的操作模式來進行它在非洲的援助、投資及貿易活動,而必須顧及國際社會的普世價值,否則非洲還會有更多的薩塔出現。


自我進修意願 台灣勝香港中國
* 中央社╱台北1日電 2011.10.01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台灣人相當重視教育,有39%的台灣民眾有再學習進修的意願,高於香港的38%、中國的18%,台灣人的自我進修意願居兩岸三地之冠。

另外,台灣人對於小孩的教育投資也不手軟,每月儲蓄作為小孩教育經費占總收入的比例達19%,高於香港的14%,中國的15%;顯示台灣人不但重視自我進修,也重視孩子的教育,不希望下一代輸在起跑點。

這項調查是萬事達卡國際組織在今年3月15日至4月27日,透過網路、電話、面訪等方式,對兩岸三地近3000位民眾,進行「消費者購買傾向調查-教育」調查,進一步了解兩岸三地民眾對於教育支出的態度。

調查發現,台灣人自我進修的原因,依序為想自我充實(包括嗜好)(44%)、為了工作專業(38%)、繼續接受教育(18%)。

香港人再進修的原因,排名第一的是繼續接受教育(48%)、再次是為了工作專業(33%)與自我充實(19%);中國人再進修的原因,工作專業(44%)、繼續接受教育(35%)、自我充實(21%)。

調查顯示,有意願再回學校進修的台灣人,有55%表示將在1至2年內回學校,此一比例低於中國的71%,但略高於香港的51%。

另外,兩岸三地民眾自我進修意願看法很一致,學習新知的比重(台灣67%、中國65%、香港64%)都高於持續進修原有的專業(台灣33%、中國35%、香港36%)。

至於為了下一代的教育,除了上述儲蓄外,在支出方面,調查顯示,台灣人每個月作為孩子的教育經費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17%,居兩岸三地之冠,高於香港的13%、中國的14%。

調查並發現,兩岸三地的民眾中,台灣人對本地大學教育最有信心,讓孩子留在本地念大學的比例最高。有61%的台灣人計劃讓孩子留在國內唸大學,領先香港的47%、中國的45%。

而台灣人送小孩參加學校以外的才藝課程,以講座(39%)最多、學樂器(37%)次之、外語(36%)與運動(35%)則分居第三、第四;而讓孩子學習才藝的原因,以培養興趣最多(43%)、建立自信(29%)居次。


從「金磚四國」到「靈貓六國」
* 泰國世界日報/社論 2011/09/27

二次大戰後的「富國俱樂部」成員是以已開發國家為主的OECD、接著以東亞新興工業國家為主的「四小龍」、「四小虎」登場、到金融海嘯前夕暴紅的「金磚四國」,一直到最近以各國國名第一個英文字母拼出的「靈貓六國」(CIVETS),在在說明全球經濟發展的「領頭羊」,有很明顯的傳承,也有明顯的「典範移轉」。

因此從時間的縱軸來看,可以看到各領風騷的組群會隨著時間而轉換:當然,在不同階段的這些指標性集團,其規模和相對全球的重要性並不相同;尤其越是後面的這些國家,被認定的時間越短,其影響力越低,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這也凸顯出全球經濟亟須有影響力的國家或集團出現的期待。

仔細研究上述的名單,除了OECD已正式成立組織,總部設在巴黎外;其他大多只是相約成俗的說法,不但未見組織化,甚至連成員間也少有打著這樣的旗號,或者共同在這個名號下集會討論事情。「金磚四國」的領導人曾經利用最近的G20集會之便相聚,算是一大突破,也凸顯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這四個規模較大的經濟體的分量,的確有明日之星的架勢。

亞洲「四小龍」的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曾經以其「加工出口」的特有發展策略,在20世紀後半段寫下輝煌的歷史。這也是繼OECD已開發國家之後,少數由發展中國家行列脫穎而出的新興工業化國家。不過,由於其規模相對有限,再加上後起之秀眾多,「四小龍」的時代應該已經走入歷史,最近10年間則由「金磚四國」接棒演出。

再審視上述稱呼的來源,除了OECD已組織化外,「四小龍」主要來自學術研究的講法;至於「金磚四國」及「靈貓六國」則是來自金融投資機構對投資人的投資區域建議的用詞。因此,類似金磚國的由來,哥倫比亞、印尼、越南、埃及、土耳其、南非這六國就成了「靈貓六國」。

這個背景充分說明,現今全球投資人亟須找到新投資樂園的心情與期待。因此,只要有需求,市場上就會不斷供給,類似的名詞或國家組合都可能因應而生。當然,這也透露金融自由化隨著資金全球化的布局,愈來愈普及,也使全球各國的股匯市,被滾滾資金衝破國境的藩籬,這是許多投資人的新投資機會,但也是席捲全球金融市場連動、震動的根本原因。

既然這些國家組合係以金融投資的觀點來選秀,因此人口數、人均所得、人均GDP、經濟成長率、貿易總額及其成長、國民儲蓄、國民消費、外匯存底、國際收支、股價、物價、匯率、天然資源的儲量與開採、公共設施、教育水準、政治穩定、與周邊地區的關係等等,這一長串的名單就必須要定期、不定期作資料收集、追蹤比較分析的變數。

基於這個背景資料的掌握與分折,再觀察相關動態政策,即可完成對該國投資的建議,這也正是相關報導對於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投資條件,指指點點的整個後台作業流程與呈現。這也決定了每天龐大資金流動的方向與金額,更是全球金融脈動的決定因子。

這些被指稱為「金錢遊戲」的行為,其實正深深影響全球經濟的穩定與變動,甚至沖毀各國政府所築起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擋水牆,進而左右「金融海嘯」、「二次衰退」、「債務危機」等情事的發生與發展,這就是當前我們所處的國際經濟環境。

台長: 台北光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