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8-29 09:21:16| 人氣5,47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ECFA問題》後ECFA時代 台灣的經商挑戰與在中國的發展機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ECFA「非簽不可」的主因是中華民國(台灣)政府寄望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政府簽署後,無論條件如何苛刻,台商仍然能在自己努力和團結下,開出一條血路,立足中國。然而,這不是一條康莊大道,需要台商在嚴峻的環境下,自求生存。結果是確立了中國是市場,市場至上、客戶至上的原則。換句話說,ECFA是個大窄門。另外,中國將以我國與新加坡洽談FTA之例,做為對我國人民宣傳的樣板,但將力阻我國與各大國洽談FTA,尤其是與中國有邦交的新興發展國家。而我國與新加坡所簽的協定也不能稱為FTA...。個人和企業能夠做的是,利用中國市場、資金、機會,發展出有獨特競爭力的產品,以迎戰未來市場開放後更大的競爭。而政府必須做的是,在中國GDP成長還能維持在8%上下的局勢下,把往後十年視為台灣品牌和應用科技的最佳發展時機。十年內,我國必須利用這機會,讓台灣與世界先進國家的生活環境與政經發展並駕齊驅

裹著糖衣的毒藥?-淺談ECFA
* 董馥瑄、紀采伶、陳婉麗

前言

近來朝野為了與對岸簽立ECFA炒得沸沸揚揚,許多人只聽過ECFA這個名詞,對詳細內容多不甚了解。ECFA是台灣突破經濟困境的大補丸還是讓台灣門戶洞開的賣身契?

台灣若簽署了ECFA是短多長空嗎?堅持台灣主體性不能讓對岸矮化,拒不簽署臺灣又要面臨那些大問題呢?經全球化的推波助瀾下,區域性的經濟組織(例如: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如同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是為甚麼呢?我們又要如何因應這樣的潮流?

我們列出在簽訂ECFA之後台灣有可能受益及受害的幾個產業。不論及政治,以經濟的角度來看ECFA也許會讓我們的視野更清晰。

甚麼是自由貿易協定(FTA)?

在全球化的架構下,區域經濟是許多國家的共同選擇。『區域主義的興起是二十世紀九0年代的一個重要趨勢,而訂立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則是表現區域主義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FTA顧名思義就是促進自由貿易,加強締約國間互相投資。但各國締結FTA,經濟並不是唯一的因素,有時這樣經濟上的結盟也是各國之間政策整合的方式之一,可能也會有政治上的考量。例如台灣當初欲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最主要就是希望藉由FTA,得到美國對台灣政治地位的認同。

而區域貿易協定下也不是有百利無一害,例如,由加拿大,美國,墨西哥三國簽訂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內容是希望藉由三國的合作,降低關稅甚至是無關稅,以提高產品的獲利。這項協定使得墨西哥每年的出口額是當初簽訂時的五倍,而墨西哥也成為全球第七大出口國,但「某些FTAs實際情形並非表面字眼所言"自由",實際上某些協定其意義只高於單純的商業合作協定。」因無法抵擋有著"零關稅"及受政府補貼的美國大企業,墨西哥的農民及中小企業就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甚麼是ECFA?

臺灣於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TO),享受最惠國待遇,參與制定國際經濟貿易的規範等。但在經貿全球化的趨勢下,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關係日益緊密。WTO會員國眾多,因此在WTO架構下談的多邊自由貿易體制時常失敗,所以許多國家紛紛轉向雙邊或是附邊自由貿易區的談判發展,於是全球興起了簽訂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亦簡稱FTA)的風潮。

東協(ASEAN)加六(指中國、日本、韓國、紐西蘭、澳洲、印度)預計將在15年內成立,『16國將超越美國及歐盟成為獨立經濟區域,除將加強區內的貿易關係,也將使其脫離對區外進口的依賴。』東協經濟共同體的國家關稅會慢慢降到零。被中國刻意排除在外的我國要如何跟這些低成本的外國貨競爭?『東協加一或加三的衝擊,而擴大到亞太區域整合趨勢下台灣的國際經貿布局策略,則或更能夠看到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的急迫性。』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ECFA)是中華民國政府於2009年針對兩岸(指台灣海峽兩岸的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提出並推動的經濟協議,此協議只適用於台灣與中國之間,是雙邊的自由貿易。希望藉著兩岸的商品貿易、經濟合作、智慧財產權、服務貿易、投資保障經貿爭端的解決機制等,來增進兩岸之間的經濟利益往來。

由於ECFA在WTO的架構上是一種過渡協定。協商後。兩邊必須完成約百分之九十的商品服務免關稅,所以簽訂ECFA之後雙方得互相大幅開放市場給對方。根據商業周刊、中央社、自由時報、非凡商業新聞台、聯合報及網路資料,舉出以下幾個可能獲利以及喪失優勢的產業。

A、有利的產業
在ECFA中,全然看不到所謂的公平競爭、貿易條件相同等字眼,我們能與中國從事自由零關稅交易,而日韓卻無法和中國簽自由貿易協定,在這種情況下,部份產業將有很大的獲利機會。

a、塑化產業
「塑化產業」是塑膠產業及石化業的總稱。就拿台灣及中國各自的兩大龍頭台塑及中石化來講,中國缺少製作尼龍的上游原料-尼龍粒,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尼龍粒是進口的,去年2008年中國光從台灣就進口了54噸的尼龍粒。在這方面,台灣比較起中國是極具競爭力的,尤其是中國的中石化規模極大的情況下,若大量輸入中國,是一大商機。化學塑膠業是預計產值增加最多的產業,原本6.17%的關稅降為零將取代日韓原有的市場佔有率。可見台灣的台塑石油的營業額將會爆增,股價也將大大提升。

b、機械、工具機等行業
汽車零組件目前的進口到中國的關稅為10%到14%,若大幅降低關稅可望提升台灣汽車零組件業者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競爭力。而台灣的汽車業亦能受惠,軋取代其他國的市佔率。因此台灣汽車零組件業的就業率可提高,勞動報酬也會增加。

c、紡織業
中國以廉價的人力成本優勢成為許多國家的設廠地點,但是台灣卻是以"技術"取勝。台灣發展生產布料,特別是高機能如高透氣、防水及高品質的布料,銷往中國,由中國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銷往國際。台灣的紡織布料每年有高達66億美元的出口額,主要的出口地區不是別人,就是中國,佔了總體紡織品出口比重的38.6%。因此,一但關稅降為零,對台灣紡織業者會是個大利多。

d、房地產
簽訂ECFA之後,為了利用零關稅獲利,將會有大量外資進入台灣。他國的資金將有可能炒熱台灣的不動產也將促成土地房價及股市的上漲。

B、受害的產業
當台灣正等ECFA開放後,積極從中國獲利。但相對的,在"早期收穫的條款"下,有一天我們也得對中國全面開放市場。在中國商品與工資低廉的條件下,有哪些產業也許拚不過來勢洶洶的中國?現在的台灣已經深受產業西進之苦,簽訂ECFA中國將進一步開放台灣服務業到中國,屆時一如香港與中國簽訂CEPA一樣,將造成台灣第二波產業全面外移。

a、農產品
雖然台灣是多麼以自己農業的改良技術為傲,但是水果在已經有零關稅優惠的情況下仍然有可能競爭不過大。在2008年,台灣水果已進入中國的市場,也已提早享受零關稅的優惠,但是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去年中國銷往台灣的水果量是台灣賣到中國的五倍,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似乎在農產品這個產業處於相對的弱勢。

b、高科技電子產業
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在ECFA簽訂之後也可能面臨極大的衝擊。《ECFA:開創兩岸互利雙贏新局面》一書中指出,台灣最有利基的電機、電子業,在自由貿易化之後,產值將下降9.3%,也就是減少108億美元,超過新台幣3500億元。

c、瓷磚業
台灣區陶瓷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游德二表示:「如果中國傾銷廉價產品,台灣可能至少有一半的瓷磚廠要關門。」然而專業的技術分工及專業技術卻是台灣陶瓷業的優勢。面對中國瓷磚業的威脅,為了提升台灣陶瓷產業的競爭力,政府應該致力於「綠色與創意建材產業技術輔導與推廣計畫」、「協助傳統產業技術開發計畫」和「因應貿易自由化加強產業輔導計畫陶瓷產業整合輔導推動」等專案計畫。

d、服務業
中國白領勞工打入台灣市場對台灣產業是致命的一擊。雖然中國鄉村及城市的貧富差距、教育程度都相差極大,但中國有一項台灣比不過的優勢,那就是"人口多",其中只要有3~4%的人是"菁英",就有很大的可能性取代台灣的"高級服務業"。例如"企業流程委外經營",就是把一些可替代的工作,譬如語音客服,轉到工資比較便宜的地方,在簽訂ECFA之後、在比較利益之下,許多公司將紛紛裁減"成本高"的台灣員工而去僱用"成本低"的中國員工。

專家看法

中研院院士、台大財金系教授管中閔:
兩岸簽署ECFA,短期一定有恢復民眾信心的效果;長期勢必會有一些產業受害。他還說,整體而言,台灣在國際貿易間的戰略位置或許能提高,可進軍中國,或加入東南亞國協市場。

東華大學管院院長吳中書:
目前很難判斷ECFA的具體效果,因為談判過程的許多細節如開放條件、開放程度,甚至開放時程等,都會影響ECFA表現,產業如何因應也很重要;如何因應簽署ECFA後的兩岸新局面,發展出一套新的商業運轉機制,是ECFA是否發酵的關鍵。

寶華經研院院長梁國源:
簽署ECFA短期對台灣經濟會有正面影響,因為可建立穩定的兩岸關係,是台灣未來經濟維持樂觀的關鍵;但長期效果則需進一步分析,由於任何計算評估經濟影響的方法都有盲點,勢必得納入業界專家意見,評估才能精準。

塑料公會理事長洪福源:
今年是台灣石化、塑膠、紡纖、機械等重要外銷產業「生死存亡關鍵時刻」,如果將來台灣原料出口到中國,要被課6%以上的關稅,台灣產業勢必出走,這關係泛石化產業50多萬從業人員的工作權,更不用說塑膠原料下游相關產業。

陶瓷公會理事長林榮德:
陶瓷業才剛大幅投資產業升級,若讓中國及東南亞的廉價磁磚零關稅進入台灣,會讓台灣業者無所適從,希望暫緩這方面的項目,政府要輔導業者產業升級、提升設計力。」

機械公會理事長黃博治:
中國去年起取消進口機械設備免稅優惠,台灣95%的工具機都喪失免關稅優
惠,但日本、德國仍享優惠,若東協加三加入韓國,威脅更大。我們已經前往北京與機械工業聯合會討論,洽談兩岸工具機(機床)產品協定關稅。

結論

明年台灣將與中國簽訂專屬兩岸間的自由貿易協定-ECFA,許多人對ECFA做出精闢的分析、預估其對台灣造成的衝擊。在這個協定背後,多少大財團可能獲利、多少中小產業會消失、又會有多少異軍突起?拋下這些見解,想從ECFA獲利的台灣產業,就一定要開出自己的一條路,找到台灣品牌的價值,找到台灣產業能勝出中國的要點,找到台灣的不可取代性,找到台灣能利用中國這塊"經濟"大餅的方法。想從非簽不可的ECFA中獲利,就要把握這個進攻全球最大內銷市場的機會,好好運用之。「別擔憂台灣將失去5%的市場,關鍵在於能不替台灣打下中國1%的市場。」也就是說,掌握先機的就是贏家,適者生存,要如何取得優勢的地位是大家需要思考的。

台灣的創新及技術是別人學不走的,屬於MIT(Made In Taiwan)的好品質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在已經處於優勢的方面精益求精,研發更新的產品;在相對弱勢的地方,除了個人民間的努力,政府完整的配套措施及企業輔導是必要的,要如何讓中小企業在中國的"低成本"的衝擊下生存,也是政府在簽署ECFA之前應該好好規劃的。


利用台灣 發展中國對外戰略產業
* 呂國禎

兩岸第一回合的ECFA談判結束了,表面上,中國讓利給台灣,實際上,中國才是真正的贏家。

因為,台灣要面子,重視數字與金額大小,雖然帳面漂亮,卻幾乎無助於產業前景;反觀中國,要的是裡子,重視策略與目標,對於自身未來要發展的重點產業,一個也沒讓,不但保護住產業利益,還從台灣拿到好處。

中國第一個賺到的是二氧化碳減量。去年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之前,中國做出了一個二氧化碳減排的承諾,到二○二○年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減排到二○○五年標準的四五%,相當於減少近七十億噸二氧化碳。 然而,中國的經濟還在高速發展,汽車、家電消費不斷成長,石化與鋼鐵需求仍強勁,該怎麼減?剛好,台灣需要一個金額漂亮的早收清單,就順水推舟,讓台灣來供應石化原料,以減少中國本身的碳排放量。經濟部工業局長杜紫軍說,中國每年有三成以上石化原料仰賴國外供應,台灣正好可填補這個缺口。

於是,中國想要的如航空煤油、丙烯、氯乙烯,關稅只有一%,簽了ECFA後降為零,擺明了多多益善。但如果把丙烯製造成為聚丙烯(PP),平均關稅就變六倍,達到六%;如果把氯乙烯製造成為PVC,台灣輸往中國還被告傾銷,要加課一○%到二五%的傾銷稅。

從一%到二五%,其實只差一道簡單的工序,但中國的態度昭然若揭:供應原料給我,可以降低我的二氧化碳排放,歡迎;若台灣想製成PP或PVC等提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那是跟我本地的業者競爭,想要列入早收清單或取消傾銷稅,沒門!

對台灣而言,更不值得的是,石化原料附加價值低,台灣賣給中國,所賺不多,但中國拿到後,多幾道工序,做成高附加價值的塑化產品,就能夠創造更多產值與就業機會,而製造原料所產生的污染,卻留給台灣人承受。 鋼鐵也是同樣的道理,中國給台灣零關稅,因為向台灣買,可以減少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國作戰目標明確,用關稅調節供給,扶植本土產業發展,非常清楚中國的利益是什麼。

此外,中國也積極拉攏台灣面板廠與LED廠。杜紫軍說,一開始台灣就想談面板列入早收清單,然而中國就是不談,甚至用政策迫使日韓在中國設廠,讓台灣的對手在中國更具內銷競爭力,等於在威逼台灣面板業前往投資。同樣的,其他台灣需要的新興策略產業,中國也盡可能閃躲。因此杜紫軍強調,中國一直說自己讓利,實情是一個也沒讓。

早收清單出爐之後,中國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對外說,中國願意簽出「不平衡的經濟協議」,只因「兩岸是一家人」。其實,中國從早收清單中早已得利,但臨門再喊說是不平衡的經濟協議,讓台灣民眾以為佔了便宜,這就是裡子與面子都要的中國聰明談判。


商業周刊》非懂不可ECFA 2009.10.25

利空一:商品與人力低價進軍, 衝擊弱勢

只有利多,就沒有利空嗎?當然不是!按WTO精神,ECFA屬雙邊自由貿易的過渡性架構。「我們要求對方開放市場,中國大陸政府對於自己的業者也要有交代,也會要求台灣開放市場。」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史惠慈說。

所以當我們要求大陸開放市場同時,對岸業者也摩拳擦掌等著要進軍台灣。「政府說,對我們有利的先做,下一句是什麼?就是對我們不利的後做!」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說,照WTO最惠國待遇,你給A國什麼好處,給其他會員都要一樣,漏洞就只有FTA(自由貿易協定),你們相互的好處可以不要給別人。

但WTO不會那麼笨,陳博志說:「WTO還是強制規定,雙方不能永遠在協商過程,然後你十年內,超過九○%商品服務都要免稅,所以政府現在只會談我們先拿好處,問題是幾年之後,對台灣的壞處統統都要給。」

也就是說,台灣會有黃金十年。十年後,有可能像灰姑娘打回原形,甚至臉上還會多了些皺紋。

「任何自由貿易協定都是有利有弊,我們當然取我們最有利的部分。」尹啟銘說。問題是,我們要求大陸開放市場,大陸也會要求台灣開放市場,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但未來十年內,台灣與大陸之間,最高將有九成的產品免關稅,也就是說,台灣市場也將對大陸全面開放。

所以,別以為你不是石化或鋼鐵業的員工、不投資股市,就認為ECFA跟你無關,多數的台灣人不懂ECFA,但沒有一個人能躲過ECFA的影響。

因為台灣的塑膠、鋼鐵、機械製品能賣到大陸去,代表著大陸的商品一樣能夠賣到台灣來。而且按照WTO精神,不管我們利用「早期收穫的條款」先要求對方開放市場給台灣,早晚有一天台灣也必須要開放市場給大陸,達到雙方都零關稅的地步。

這時候就要比兩岸競爭力的問題,但現實面是,台灣有多少產業競爭不過大陸。先講台灣引以為傲的農產品好了,台灣水果的改良技術世界聞名,但很多人不知道,去年大陸水果賣到台灣的量是台灣賣到大陸的五倍。

去年,台灣水果賣到大陸,已經提早享有零關稅的優惠,但我們還是賣不過人家。而且大陸水果賣到台灣是被管制,而且要付關稅的。從此點看,難以掩蓋農產品競爭力不如大陸的事實。

攤開經濟部的報告,稻米、大蒜、香菇、花生等八百三十一項尚對中國進行管制的農產品,以及電機電子產品、汽車以外的運輸工具(船舶、機車、自行車等)、非鐵金屬(鋁、銅等)、成衣、皮革製品、毛巾、鞋類、家具、製鞋、織襪、陶瓷等產業都會出現產能萎縮。

這就是兩岸簽署ECFA換來的代價,股民跟大財團可能因此大賺,但弱勢產業與就業者,將面對大衝擊。ECFA將讓台灣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問題更嚴重。但問題還不只是大陸商品入侵台灣的問題,還有大陸資金與勞力進來了的問題。按照WTO精神,簽署ECFA,台灣早晚必須開放服務業市場給大陸。

屆時大陸的金融業、服務業、餐飲業等也可以進軍台灣,資本規模大的,有可能打倒台灣本土的中小企業,進而收購台灣企業,讓台灣老闆變成陸幹。更悲觀的狀況,是大陸的低價勞力,也可能取代台灣人。

一位搬家工人,他不懂什麼是ECFA,他也不懂兩岸在談什麼協議,他只聽聞台灣未來可能開放勞力市場讓大陸人來台灣工作,他馬上擔憂的問:「如果四川棒棒來了怎麼辦?」四川管在碼頭幹挑伕的苦力叫「棒棒」,他們可以一根扁擔挑六十斤的重物,以小跑步攀爬斜度六十五度的樓階,而且一個月的工資只要新台幣五千元,台灣的搬家工人,行嗎?

有些替代性也會在對岸發生。「在福建做一顆麵包賣來台灣,加上運費,都比台灣本土做的便宜!」陳博志說。所以未來不是台灣商品賣往大陸賺多少錢的問題,而是有多少台灣商品轉到福建生產再賣回台灣的問題。

這時候赫然發現,ECFA像是職棒球選手使用興奮劑,短期內可望因此實力大增,解決了目前台灣經濟的困境,但久了就變成了依賴,忘了訓練球技提高實力才重點,總有穿幫的一天,甚至用藥過度還賠上了自己的健康與生命。

利空二:對大陸依存度高,變仰人鼻息

因為簽署ECFA,對台灣還有一個嚴重的潛在問題:各種預估都以推估台灣將取代日韓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占有率。這是好處,同時也是壞處。因為今天台灣貿易依存度已有四成依賴中國大陸。當台灣快速取代日韓在大陸市場的地位,也代表我們將我們製造的商品大量賣給中國大陸。

舉民國七十年代台灣鰻魚開始外銷日本的故事為例,當年日本因為台灣鰻魚便宜,而大量從台灣進口,台灣人也一窩蜂的在西部沿海抽地下水養殖鰻魚,高峰時期產量超過五萬噸,產值破百億,幾乎都輸往日本。

但日本本土業者不滿台灣鰻魚讓他們受損,抗議台灣傾銷或是藥檢問題開始出現,一下子讓台灣鰻魚無法大量輸日,沒多久時間,養鰻王國就崩盤,只留下今天台灣西部沿海的地層下陷問題。

同樣的問題,當台灣商品大量賣往中國,社會資源自然往該產業跑,規模會快速膨脹,接著大量的人依賴這個產業為生,有一天,中國大陸突然祭出非關稅障礙,如商品被汙染或規格不符等問題,宣布暫時禁止從台灣進口,屆時傷害恐怕是難以想像。所以過度依賴會變成仰人鼻息。

我們問尹啟銘,怎麼解決過度依賴問題,他說,簽了ECFA有助於台灣跟其他國家簽署FTA,可以分散台灣出口過度集中問題。但陳博志提醒說,簽FTA是主權國家行為,大陸已經再三宣示:不會同意台灣跟其他國家進行主權國家行為。

兩造說法大不同,但絕對要做的是,簽署ECFA,政府一定要把台灣能不能跟其他國家簽FTA說清楚。

除此之外,陳博志也提醒,台灣不能期待ECFA效應,一直依賴成本低、勞力密集的產業,「大潤發賣的中國雨傘四十九塊錢,還買不到一塊巧克力。我們這十幾年只顧做低成本,沒有升級,我們要幫助它升級,因為畢竟廉價品台商的量在全世界還是最大的,有那個量你來支持比較高階的升級,你有錢來支持,你有行銷管道可以出去,自行車就是這樣出去!」

其實,尹啟銘或陳博志說的都是產業升級,這道理大概所有台灣人都懂,但簽署ECFA之後就不同了,此後產業升級就要加上一個十年的期限了!不能像以往台灣政府談產業升級可以自己關起門慢慢做,想搞一萬年都可以。因為,時間一到,大陸商品就來競爭了!

台灣的黃金十年,個人和企業能夠做的是,利用中國給台灣的三把泥土:市場、資金、機會,發展出有獨特競爭力的產品,以迎戰未來市場開放後更大的競爭。而政府該做的是,在中國GDP成長還能維持在八%上下的優勢下,把這黃金十年視為調整體質的最佳時機。

十年內,我們必須利用這難得機會強身健體,把握這段黃金期,讓台灣脫胎換骨;反之,就是路越走越小,台灣成為仰賴大國市場與施捨的附庸,你我好一點成陸幹,差一點會成陸勞。

簽ECFA,現在各界持平的看法是「短多長空」。但現在政府急著要拿到中國給的經濟特權,只說了「短多」,不敢談「長空」,經濟部長尹啟銘更說簽了ECFA是「一顆雞蛋三顆蛋黃」。到底嚐了ECFA甜頭、過了蜜月期後,台灣未來要付出什麼代價?如果,台股登上兩萬點,換取的是台灣超過二十四萬人失業,誰會高興呢?。

利多一

今年二月十七日,台塑集團台化公司總經理洪福源首次召開記者會,向政府「喊救命」。他說:東協十國加一(台灣非成員國)明年起納入零關稅,台灣外銷產業「現在住進加護病房。」「台灣一年石化產值四兆元,『只要掉一兆』,就會有很多產業都要關門、倒閉,風暴嚴重性實屬百年來僅見。」因為兩岸簽署協議,會讓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中國大陸大翻盤。有了ECFA的加持,明年起有如猛虎添翼,石化業就能多個一兆出來,哪個政府會不想多簽幾個!

利多二

明年受益的就是大財團。假設明年台塑集團營業額多出一兆元,淨利再多加6%,營收與獲利雙雙暴衝之下,股價也是一飛沖天,股價破百應該是輕而易舉。ECFA讓台塑的百年危機變成創五十年最高股價的機會。它能讓台塑與合作廠商在短期內起死回生,經濟成長率往上增加近兩個百分點。受惠的大財團不只是台塑集團,明年起,台灣機械、鋼鐵、汽車等產業也會因此而受惠。算一算總帳,ECFA將讓台灣經濟在明年起飛,經濟成長率將多出1.72%、失業率將減少2.63%。不僅失業率減少,中經院預估化學塑膠、機械、紡織、石油、煤製品及鋼鐵等產業的勞動報酬可望增加,這些行業的勞工可望加薪。

利多三

外資、中資與台資三資匯流!資金流入,代表台灣的機會就更多,就業機會變多、土地、房市都可能因此上漲,當然台北股市也遇到了百年難得一見的好機會。因為ECFA,明年是台北股市最有機會站穩萬點行情甚至是兩萬點行情的一次。但前提為這些資金不是用在房地產投資,而是大量且有效地用在產業發展上。


第一問:簽ECFA,是要行自由貿易,還是保護主義?

政務委員、前經濟部長尹啟銘,日前召開記者會聲稱,在WTO架構下,ECFA未必要在十年內、將九十%以上的貨品降為零關稅,他並舉中國—巴基斯坦、日本—新加坡兩項自由貿易協定為例。

但是,部長,你錯了。

在中國—巴基斯坦的自由貿易協定,清楚明言,三年內先將三五%到三六%商品互免關稅只是「第一階段」,五年後還有「第二階段」!屆時,雙方將力爭在合理時間內消除九十%產品的關稅。

此外,在日本—新加坡的協定裡,以「稅目品項」來說,只有開放七六%沒錯,但從「貿易量」來看,兩者仍然滿足九十%以上商品零關稅的國際共識。

根據WTO規範,簽約國在十年內、九十%以上貨品零關稅是慣例,ECFA也是在這個自由貿易架構下簽署。

《商業周刊》主張: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勇敢地告訴人民「具體的時間表」規劃,讓民眾知道何時會「得」,何時會「失」,產業才好作準備。我們希望,政府不要以隱瞞取得人民的不反對,而是要用說服來取得人民的贊成。

第二問:簽ECFA後,台灣真能走向世界,而不是只走向中國嗎?

2008年北京奧運前夕,聖火傳遞行經巴黎,遭到支持藏獨者干擾,加上法國官方一貫同情達賴喇嘛的態度,引起部份中國民眾不滿,他們透過網路、簡訊串連抵制法國貨,示威群眾並包圍中國的家樂福店面,阻止民眾前往購物。

台灣既然已是全球化的一份子,就不能只放眼中國市場。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已經那麼高了,如果簽下ECFA後,台灣不再與其他國家談判,一定會產生過度倚賴、受制於人的風險。何況,中國對台灣更有政治上的明顯意圖。

再看我們的貿易對手韓國,這些年來腳步從沒停過,自由貿易協定一個接一個簽,繼東協、美國、歐盟後,最近又找上了土耳其。韓國此舉,不僅分散了貿易風險,也在談判過程中,深化對他國的瞭解,更密切同國際接軌。

《商業周刊》主張:ECFA只是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我們要把全世界拉來和台灣作朋友,不是一步步成為中國的囊中物。

第三問:談判過程不透明,政府如何確保台灣權益?

各國談判時,多讓產官學充分討論,以確保國內業者權益,降低衝擊。譬如韓國與智利談判時,種植葡萄的業者就反應,廉價的智利葡萄進口後,會讓葡萄農無利可圖,韓國因此設計出季節性關稅,誘導南半球的智利葡萄,集中在每年的十一月到四月進口,避開韓國葡萄的收穫季節。開放之後,韓國葡萄的栽培面積有增無減。

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提醒,「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簽署時,美國和加拿大連森林如何砍伐都要討論!」這為的是避免環保法規鬆緊不一,讓任何一方的造紙、印刷業受到傷害。

《商業周刊》主張:ECFA若要簽出雙贏的結果,豈能不經過朝野各界廣泛討論、集思廣益?如今談判資訊不透明,誰會被列入早收清單成為贏家,誰可能成為「早損清單」(中國的早收清單)裡的輸家?資訊紊亂。政府無法掀底牌,但起碼告訴人民,因應的準則是什麼?

第四問:我們作好談智慧財產權的準備了嗎?

中國仿冒能力強大,對任何想要進軍中國市場的公司來說,確保智慧財產權往往是第一要務。將來ECFA若是簽署,「我們也可以先談智慧財產權,再談商品貿易協定。」前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說道。

以歐盟為例,加入WTO後,當局協助農業部門的辦法,便是大打「地理標示」的戰略:由於農產品貿易自由化趨勢不可擋,為了避免海外競爭者魚目混珠,歐盟要求:唯有法國香檳區生產的汽泡酒,才可以「香檳」命名,同理,任何不是在義大利帕馬地區生產的火腿,都不可以使用「帕馬火腿」的名號。

歐盟將地理標示認定為智慧財產權,以法律作後盾,強化原產地品牌,強勢行銷闖出新活路。近年火紅的薄酒萊(Beaujolais)葡萄酒便是一例。中國近來針對專利法修訂動作頻仍,儼然也大有一展智財權戰略之圖。

《商業周刊》主張:政府若要給人們信心,請趁著ECFA談判時,先優先談妥智財權,讓企業主免於恐懼。  

第五問:簽ECFA的配套政策是什麼?九百五十億預算從哪來?

美國從一九六二年開始,就不斷修法協助受到自由貿易衝擊而失業的勞工,對於因貿易結構調整而失業的勞工,不但提供轉職的職業訓練、稅賦抵減,對離家前往其他地區尋職者,連尋職和搬家的費用都能申請津貼。甚至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放入「勞工合作協定」保障勞工權益。台灣的配套政策又是什麼?

政府宣稱將編列十年、九百五十億預算,協助受害產業,也一定會保護勞工到底。但這筆預算將從哪裡來?而這筆預算將由哪個機關統籌使用,如何確保其運用效率?

《商業周刊》主張:十年、九百五十億的細節,請政府說清楚講明白,明定權責機關、經費來源、運用方式,並嚴格監督執行成效。台灣的政府債務問題越來越沉重,每一分錢都該用在刀口上。若是胡亂編列,浮濫運用,不但是慷納稅人之慨,也難以幫助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第六問:政府如何幫我們解決中國市場的非關稅障礙?

關稅是看得見的障礙,但要在中國經商,看不見的障礙可能更難應付。

美國《商業週刊》報導指出,中國光是針對瓦斯爐,就有厚達五十頁的規範,其中一項條文要求:在中國販售的瓦斯爐,必須能承受攝氏七百度以上的高溫,這意味著鋁製瓦斯爐必須淘汰出局,偏偏鋁是歐洲業者最普遍使用的材質,幾家義大利業者只得無奈地退出中國市場。

瓦斯爐只是一個例子,中國每年頒發一萬多項產品標準,規範對象從行動電話到汽車無所不包,本身就是一種「非關稅的貿易障礙」,外商若不瞭解,極容易吃上悶虧。

《商業周刊》主張:我們對中國市場的種種障礙還有欠瞭解,值此之際,政府更該給民眾正確認知,告訴有心進軍中國的業者,十年的經濟戰爭才正要開始!況且今日的中國已非吳下阿蒙,別的不說,短短幾年,中國已經從高鐵技術進口國變成輸出國了,台灣高鐵蓋了那麼多年,尚且無法辦到。

台長: 台北光點

jianguo
我最擔心 終止條款 這項了....
台灣是福是禍...誰知道
2010-08-30 13:25:4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