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塑六輕石化工業區(中央社檔案照片)
*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 2010.07.31
台塑六輕火災再度燒出環保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拉扯戰,學者表示,石化業占台灣GDP比率約一成,我們不能沒有石化業,但得想辦法讓石化業與社會和平相處,因此制定嚴格遊戲規則,甚至以重罰的手段讓業者心生警惕,才能兼顧環保與經濟發展。
經濟學者馬凱表示,環保和經濟發展非兼顧不可,這是全世界的趨勢,連中國政府都在朝這方面做,我們現在感覺做不到,是因為新政府沒有努力在做。
他說,台灣普遍存在一種「叫囂文化」,不論是農民或是業者,都認為只要叫囂政府就會聽他的,也就是會吵的孩子就有糖吃。但國外的情況不見得如此,以台塑在美國德州廠發生的大爆炸為例,美國也進入廠區調查甚至祭出重罰,台塑並未揚言離開美國。
馬凱指出,面對六輕大火,應該給台塑重大懲罰,下手夠重,痛到下次不敢才能達到警惕作用。就像一個家庭,嚴格的父母才能教出優秀的小孩,被溺愛的子女最後往往不見容於這個家庭。
整體石化產業占台灣GDP約一成,面對高污染的產業,我們能否向美國對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一樣對英國石油公司下重手?台經院六所所長楊家彥認為,寧可有嚴格但明確的遊戲規則,讓業者自行評估做決策,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規則形同虛設,遇到事情發生業者無所適從。
楊家彥認為,問題出在政府本身部會間橫向聯繫沒有做好,很多政策擬定都是到後期才開始進行橫向溝通,這樣已經為時太晚,因此政府組織再造在面對產業轉型或是環保與經濟發展時,顯得格外重要。
楊家彥表示,先進國家產業發展模式有德國和日本製造業仍占GDP兩成,也有像英美一樣以服務業為主,製造業只剩下一成出頭。台灣要發展哪一種模式? 如果走英美的道路,製造業和高耗能產業比率必須顯著下降,但轉型過程要平和,如果跳懸崖的方式轉型,勢必付出龐大代價。
大投資案面臨環保壓力 大老闆們下一步?
*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 2010.07.31
馬英九總統昨日表示,當環保與經濟發展有衝突時,以環保為重。行政院長吳敦義昨天下令六輕煉二廠停爐,而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也在昨天裁定暫停中科四期開發案,加上先前國光石化(八輕)、及台塑六輕五期環評審議不順,讓中科四期、國光石化、六輕五期恐將在環保壓力下,面臨重大的挑戰。
日前鴻海集團投資改建南港202兵工廠及集團旗下的群創預計苗栗大埔投資案均因環評受阻,加上近日台塑六輕五期擴建、和國光石化環評一再受阻,及中科四期(彰化二林相思寮)的土地開發案環評已經過關,開發案卻遭法院臨時喊卡,為環評法實施以來的首例。加上政府高層氣氛上的轉變「環保重於經濟」下,已經讓國內重汙染型投資案面臨空前挑戰,大企業未來的動向,更受到注目。馬政府如何給這些大財團交代,也成為執政後半期的重要課題。
中科四期開發案,目前傳出「暫停開發」。此舉將重創友達原訂從明年起至2020年在中科四期投資4000億元,興建二座TFT-LCD第11代面板廠和二座太陽能廠。
面對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昨天的裁定,友達上午表示,相當意外,但因國科會、中科管理局目前均尚未獲得正式公文,友達上午表示「無法評論」,但預料將對友達在台灣的投資帶來極大的考驗。
友達看好台灣中科,繼在中部科學園區投資興建8.5代廠,去年起正式進入量產年產4萬片面板量後,目前正在中科三期(后里七星農場)趕工興建后里第二座8.5代廠,預計在今年年底完成機器、設備入駐,明年上半年量產,如今中科四期暫停開發,將使得友達從明年至2020年的4000億元長期投資案恐將受到影響,可能衝擊到周一台股表現。
馬環保優先 經建一一突圍?
* 聯合報╱丘鴻樟/環保志工(北縣永和)2010.07.31
大埔事件剛結束,六輕大火再度燒出熊熊民怨。事件還未善了,行政法院昨日又裁定,中科四期環評有條件通過之結論停止執行,成為我國司法史上另一里程碑。
六輕事件,馬總統引憲法和環境保護基本法指出,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對環境有危害之虞者,應環境保護優先,並強調「政府的政策都是採取這樣的方式處理」。但環保是否優先,決策過程如何環保,環保是否深植國人心中,還有很多疑問。
雲林麥寮鄉親及高雄仁武大社民眾的怨氣,除了對於台塑長年的汙染和該集團蠻橫態度難以忍受外,對於廠方提供監測資料的公信力,也高度質疑。六輕工業區營運十年,對於地方還有許多承諾或回饋事項沒有兌現。台塑和六輕對於環境汙染應完善規劃、例行檢核、即時通報和有效防治不但責無旁貸,且法有明訂,只是大財團的表現經常令人搖頭。
環評過程中,開發單位最常批判環評冗長的審議延宕其商機;但事實上有太多的情況是開發基地選在農田、山坡或海濱等敏感惡地,本來就問題多多,加上環境調查不確實,環評書件謬誤百出,開發業者又堅持其原規劃的區位和內容,以及「經濟百分百」的思維,毫不考慮妥協折衷方案、回饋機制與生態彌補的配套,環評焉能有快速結果?開發者如果心中沒有環境,開發行為如果無法找出和環境共生的模式,從最近幾個案例來看,恐怕只有雙輸的結局。
依據環境影響評估法,環評雖是事先的作為,期能預先評估開發行為對於各種環境和文化社經的影響,但開發業者多半早已確定其開發區位,替代區位名存實無,環評不過是開發業者提出案件後的「被動」審議過程。如果國家土地不能有上綱規劃,適宜開發的區位不能事先篩選,生態系統難以深入瞭解,環評能作的只是下游細微末節的事了。
數十年來,台灣不斷追求經濟發展,但也付出昂貴的環境、社經與健康的代價。國家的重大經建計畫一一突圍,馳騁山林、原野和海濱,個個成為相關法令開邊門、甚至走大路的幸運「經營之神」。行政院通過的重大建設計畫,像蘇花高、國光石化,要叫下屬的環保機關有多少能耐來審議?
環境才是國家永續發展的根基,環境毀了,健康福祉沒了,高汙染、高耗能、高耗水的產業也通不過國際的壓力或制裁。大埔、六輕和中科事件,該是台灣檢視國土規劃和環保政策結合,重大經建計畫進行環評預審,和大力提升政商環境意識的時候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