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1-18 08:45:59| 人氣1,26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7年全球經濟展望(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副秘書長 蔡宏明


■ 歐元區GDP2.1~2.2%

2006年以來,歐元區景氣相當熱絡,區內需求動能充足。根據歐盟統計局的資料,2006年前兩季歐元區經濟增長率分別為2.1%和2.6%。

2006年前兩季歐元區家庭最終消費開支,分別同比增長1.8%和1.7%;固定資本形成前兩個季分別增長3.7%和4.6%。隨著經濟增長,歐元區失業率有所下降,目前基本穩定在8%左右。2006年8月歐元區出口為1,055億歐元,較前年同期成長7%,進口1,113 億歐元,成長10%,貿易入超58億歐元。

8月份歐元區工業生產成長率5.4%,較7月份3%大幅度增加;9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則由前月的2.3%遽降為1.7%,主要係受國際原油價格回跌至每桶60美元以下,使得區內能源、燃料價格持續調降所致。另通貨膨脹率已低於歐洲央行2%的目標,通膨壓力已見紓緩。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11月6日發布經濟預測報告,私人投資快速增長、內需擴大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06年歐元區全年GDP可達2.6%水準(德國和法國2006年的經濟增長率均將高於先前的預測,德國從1.7%上升到2.2%,法國從1.9%上升至2.3%),將是自2000年以來成長最快的1年,不過受全球經濟成長減速影響,歐元區2007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將降為2.1%。

根據環球透視機構(Global Insight Inc.)預測,歐盟國家因出口與消費增加,經濟續呈改善,預測2006、2007年成長率各為2.8%與2.2%。

歐元區目前面臨的風險,首先是通脹水準上升,歐元區消費物價已連續10個月超過2%的目標漲幅;2006年前8個月,歐元區通脹水平均在2%以上;歐洲央行預計,全年通脹率約為2.4%。其次是歐元升值對歐元區出口產生負面影響。第三是德國將在2007年提高增值稅,義大利也將進行財政緊縮。預計2007年歐元區內需增長將有所降低。


■ 日本走出通膨緊縮

2006年以來,日本經濟形勢繼續好轉。日本內閣府公佈的資料顯示,扣除物價因素,2006年第一季GDP增長率為3.1%,第二季增長1%,高於初期的預測資料。日本經濟連續6個季增長,已處於良好穩定的復甦狀態。

私人消費和設備投資穩健增長,是帶動日本景氣復甦的主要動力。占GDP五成以上的私人消費,第一季環比增長0.2%,第二季環比增幅擴大到0.5%。支援國內需求的另一支柱是設備投資,第一季環比增長1.4%,第二季環比增長3.8%。由於經濟增長,日本就業狀況良好,第一季失業率平均為4.2%,第二季降至4.1%。

目前,日本經濟已走出困擾多年的通貨緊縮。5月份國內企業商品價格指數增長3.3%,6、7月份增幅均為3.4%;核心消費物價指數第一季上漲0.4%,第二季上漲0.6%,其中7月份上漲0.8%。

經濟產業省發布9月工業生產指數,較去年同期成長5.1%,預計2006年前9個月成長3.9%。總務省公布9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較2005年同期上升0.6%,扣除生鮮食品後的核心物價指數,則較2005年同期增加0.2%。

日本銀行2006年10月31日發表日本「經濟、物價情勢之展望」報告指出,由於國內外需求同步增加,景氣繼續擴大,預估2006年度經濟成長率2.5%,消費者物價較上年增加0.3%;不過景氣進入繁榮成熟階段後,緩慢減速之可能性頗高,預測2007年度GDP為2.1%。


■ 亞太經濟成長趨緩

鑒於中國大陸、印度和韓國等國經濟的強勁增長,IMF在其2006年9月中旬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將以中國大陸為首的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2006年的經濟增長率調高0.5個百分點至8.3%,並將中國大陸和印度2006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分別由9.5%和7.3%調高至10%和8.3%。2006年二季,印度GDP實際增長8.9%,高於2005年同期的8.5%,其中,製造業、建築業及金融服務業分別增長11.3%、9.5%和8.9%,8月份工業生產增長率高達9.7%。

印度經濟增速超出預期,主要得益於農業生產和消費支出強勁,而以IT服務業為核心的服務業(占GDP一半)和以汽車產業為核心的製造業,則成為印度經濟發展的兩大增長動力。亞洲開發銀行預計,2006年印度經濟將增長7.6%。

亞洲開發銀行(ADB)預期,2006年及2007年亞洲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率,將分別達7.7%及7.1%。同時,進入亞洲地區投資熱潮不減,2005年流入亞洲之外人直接投資(FDI)金額達2,000億美元,較2004年增加27%。

亞洲開發銀行《亞洲經濟觀察》預測,可預見的美國和歐元區經濟放緩,將略微降低對東亞出口的需求,但伴隨有彈性的國內需求,東亞經濟仍將保持增長。2007年東亞的經濟增長會放緩,但伴隨著更低的通脹率,預計2006年東亞GDP增速為4.9%,2007年減慢至4.4%。中國大陸經濟有可能進入相對緩和的過渡期,預計2006年底中國大陸GDP增速達10.4%,2007年降至9.5%。

亞太地區經濟榮景中,仍有幾項風險須注意,亞洲主要出口地區的美國景氣已見趨緩,全球經濟持續失衡,國際油價因地緣政治不穩定而進一步升高,以及通膨壓力可能增大,迫使各國央行採取更大幅度的貨幣緊縮政策等。


■ 通膨風險與升息壓力

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全球通貨膨脹都呈現上升的趨勢,各主要經濟體幾乎都進入到一個升息週期當中。目前美國、歐元區、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家,均不同程度地採取了緊縮的貨幣政策。美國兩年間連續17次加息,聯邦基金利率已升至5.25%。歐元區自2005年12月以來連續5次加息,目前基準利率已提高至3.25%,年底前還可能繼續升息。日本7月份結束零利率政策,啟動新一輪的升息週期,將基準利率從零提高到0.25%,未來仍將繼續循序漸進地收緊貨幣政策。此外,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亞、韓國、印度、阿根廷和匈牙利等央行,也都不同程度提高了利率。

IMF報告認為,利率上升對抑制通脹加劇,保持全球經濟穩定增長有好處。儘管主要央行緊縮銀根,全球經濟增長依然強勁,但是,如何進一步協調貨幣政策與經濟增長的關係,防止出現「通貨膨脹」,是各國央行必須密切關注的問題。


■ 能源價格不確定性大

2006年1-8月,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持續攀升,8月份紐約原油期貨價格一度超過80美元/桶。隨著黎以衝突結束、歐洲與伊朗關係解凍,以及用油高峰結束和颶風季節相對平靜,再加上美國等石油消費大國儲備充足,原油價格自8月中下旬開始出現下跌,10月3日紐約市場11月份原油期貨價格收報58.68美元/桶,兩個月以來油價累計下跌幅度達27%,目前徘徊在每桶60美元左右,但走勢仍不明朗。

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最新發表的預測稱,由於原蘇聯以及非洲等地區大幅增產,2007年原油供應將比2006年有所緩和。但是,如果出現價格回落的局面,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將會採取減產措施。因此,預計2007年油價將維持與目前基本相同的水準。不過該研究所表示,如果伊朗及尼日利亞等主要產油國的國內形勢發生動盪,則原油價格將會上漲到每桶70~75美元。如果供應短缺情況加劇,油價甚至有可能接近或達到每桶80美元。

過去幾年來,高油價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雖不像人們所擔心的那樣,但在今後一段時期,由供應方因素所引發的油價持續飆升,可能會對全球經濟增長產生越來越大的抑制效應。


■ 全球貿易失衡加劇

全球失衡指的是當前美國等少數國家擁有大量經常項目逆差,而另一部分國家擁有大量順差的不平衡現象。按照IMF的統計,2005年全球經常專案逆差總額約為1.25兆美元,其中美國為8050億美元,占65%以上。前五名逆差國(依次為美國、西班牙、英國、澳大利亞和法國)逆差總計10188億美元,占總數的82%,相當於全球GDP的2.3%。

順差國的分佈要平均一些,前5名(依次為日本、中國大陸、德國、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順差總計為6212億美元,占比為53%,相當於全球GDP的1.4%。同時,全球不平衡近年來有不斷加劇之勢。目前全球失衡最大的問題,是美國鉅額的經常項目逆差。

鑒於美國在國際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旦美國逆差不可持續,國際投資者喪失信心,那麼必然會出現美元暴跌的情形,並有可能演化成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


■ 保護主義的抬頭

由於主要談判方立場巨大分歧,WTO總幹事拉米去年7月24日建議,中止多哈回合談判,多邊貿易體制因而受挫,目前前景尚不明朗。多哈回合的中止,將加快各國區域經濟合作的步伐,但也可能因此強化區域集團內國家對集團外國家實行貿易上的歧視,加劇地區間發展差距,不利於全球共同發展。許多國家在全球化衝擊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困難增加,全球範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可能進一步加劇。

IMF指出,保護主義的抬頭將損害國際投資者的信心,使他們改變在全球的資產分配,其中最可能實現的是企業貸款週期的突然轉向風險,這將擴大公司債券之間的信用價差,進而對信用衍生產品和債務抵押債券市場具有負面影響。所以任何對全球經濟失衡的迅速和無序修正,都可能對全球金融體系產生嚴重的影響。


■ 注意全球經濟風險

對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國家而言,儘管2007年仍可維持經濟榮景,但全球經濟面臨的下列主要風險,仍是不可忽略的:

一、中國大陸和美國是亞洲地區出口的主要市場,若這兩個國家經濟增速放緩,則將對整個亞洲地區的經濟增長帶來不利影響。

二、亞洲地區約2/3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石油價格繼續高漲會對亞洲各國財政及經常帳戶平衡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可能誘發高通脹,抑制亞洲地區經濟增長。

三、雖然可能性不大,但禽流感在人群中的傳播會造成更難對付的風險,引發急劇和嚴重的衰退。

四、全球收支失衡持續。

五、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

台長: 台北光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