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01 15:06:58
2017-06-12 22:48:37
2012-11-26 23:52:42
2012-05-10 02:03:27
2012-11-15 05:29:04

禪七修行系列七之(一)第四篇


禪七修行系列七之(一)第四篇 雲繞青山不知深 處在紅塵不知心蕩蕩流轉多方趣 懵懵渾噩六道生誰識誰心本來淨 愛染貪婪忘了身 晨鐘暮鼓猛驚醒 豁然返照離客塵雖已走在修道路上,依然還會有貪染垢習現前,正麼時-仁者能...

2012-11-14 23:32:48

禪七修行系列七之(一)第三篇


禪七修行系列七之(一)第三篇湮華飛盡塵 雨雪斑斑痕偶掬禪香聞 菲花尋常錦自佛陀於菩提樹下證悟,從原始佛教以來,世間的禪香一直未曾歇!若要說佛教的特色在哪?也就是這一段禪香哪!禪,樸實無華,只是段尋常錦!會...

2012-11-14 18:37:00

附錄--原始佛教禪定學的特質與意義


原始佛教禪定學的特質與意義 一、依禪出教與正定解脫系統的建立從思想史的考察看來,原始佛教禪定學的建立,顯然深受印度原始宗教的婆羅門及奧義書的影響。其中,奧義書的思想,大致上與佛教修行法相通。佛陀在出家後...

2012-11-14 18:27:28

附錄--原始佛教與禪


原始佛教與禪之前已探討過印度佛教五大學派的思想發展—其中三派為小乘(上座部、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兩派為大乘(中觀與瑜伽行派)。由於佛教在遠東的傳播與開展,到中國和日本,就產生了一些新宗派,它們或多或...

2012-11-14 12:10:21

附錄--當代的商禪與農禪的對話


釋永信不認為“商禪並重”的提法準確2009年3月24日,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師在美國出席第五屆“中國嵩山少林寺日”活動時,接受了美國《僑報》記者的專訪,對“商禪並重”這一說法表示“我不認為“商禪並重”的提...

2012-11-14 11:09:12

附錄--禪宗農業的形成與發展


禪宗農業的形成與發展佛教在中國是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高度紀律化的行為方式,禪宗的農業式生活是寺院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禪者的修行生活方式促進了禪宗農業的形成與發展。長期開墾荒地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農禪...

2012-11-14 06:03:26

從祖德拈頌語錄中微探*禪機*的體現(下)


從祖德拈頌語錄中微探*禪機*的體現(下)從禪的內涵上來說,禪都是樸素的、安適的,更是隨緣的。一切的禪機與開悟,如果帶有刀刻斧鑿的痕跡,帶有精心設計的環境,那都是虛假的,更違反了禪的本意。對於這一點,中國僧...

2012-11-14 05:49:00

從祖德拈頌語錄中微探*禪機*的體現(上)


從祖德拈頌語錄中微探*禪機*的體現(上)唐五代之後禪宗思想興起的文本化趨勢,到了宋代造成了文字禪的興盛和禪宗文本的繁榮。這種修行觀和叢林精神的改變,一方面體現了禪宗思想和修行方式發展的邏輯必然,另一方面,...

2012-11-13 18:15:58

古拙的陶瓷藝術


古拙的陶瓷藝術陶藝在很多人的概念裏面依然是童年兒時玩耍的記憶,是食器文化的一種情感注釋,如今做陶已經成為人們遠離都市煩躁,尋求自然放鬆最快意的休憩方式之一。如今,陶藝已是時尚的寵兒。如此定義,主要還是...

2012-11-13 17:54:30

禪七修行系列七之(一)第二篇


禪七修行系列七之(一)第二篇當秉性逐漸趨於簡樸又智慧漸入於渾厚的禪者,其氣度是寬宏且時在靜默無諍裡觀諸緣的來去,而依緣啟悟禪機!仁者-你已能若此了嗎?試問一下自己:為何要走入禪宗這支香裡來呢?八萬四千修...

2012-11-13 10:02:36

從《楞嚴經》裡「聞性」流轉的機趣觀禪宗睿智的禪機


從《楞嚴經》裡「聞性」流轉的機趣觀禪宗睿智的禪機在《楞嚴經》裡開示見性、七處征心、八還辯見等情節,是《楞嚴經》式的禪門公案。《楞嚴經》第一章可以看作是一則開示見性的大公案,由敷座宴安、七處征心、八還辯...

2012-11-13 04:29:50

禪七修行系列七之(一)第一篇


禪七修行系列七之(一)第一篇乘雲浪 渡雪痕 重重山 滾滾塵 也懷真起-!莫道因緣生滅處 莫揀善惡業來去枝葉綠黃隨性空 幻滅寄旅我是誰參禪悟道無盡甘苦自品野薑樹頭透禪機 直指月影疑情起風自颯颯雨瀟瀟 念頭只有我是...

2012-11-12 22:58:38

附錄--如何見道?


馬祖道一禪師年輕時,初遇南嶽懷讓禪師,請示道:「怎麼用心,才能契合無相三味?」南嶽懷讓禪師回道:「你學心地法門,猶如下種,我說佛法譬如下雨,只要緣合必能見道。」馬祖道一禪師再問:「禪師!你說的見道,是...

2012-11-12 18:17:35

有關“說一切有部”的「三世實有、法體恆存」的論諍 (下)


有關“說一切有部”的「三世實有、法體恆存」的論諍 (下)著者--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哲學系 黃俊威 副教授(三)「識必依境」的論證——從認識論到存有論的預設同時,第三個論證,其實就是作為第二個論證的進一...

2012-11-12 18:02:46

有關“說一切有部”的「三世實有、法體恆存」的論諍 (上)


有關“說一切有部”的「三世實有、法體恆存」的論諍 (上) 著者--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哲學系 黃俊威 副教授 本論文的寫作重點,主要是在討論有關說一切有部所主張的「三世實有,法體恆存」的理論,到底是在何種...

第一頁      ‹上一頁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下一頁›      最末頁
«上十頁      第 23 / 65 頁 , 共 972 筆       下十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