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12 22:58:38| 人氣5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如何見道?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馬祖道一禪師年輕時,初遇南嶽懷讓禪師,請示道:「怎麼用心,才能契合無相三味?」 

南嶽懷讓禪師回道:「你學心地法門,猶如下種,我說佛法譬如下雨,只要緣合必能見道。」

馬祖道一禪師再問:「禪師!你說的見道,是見什麼道呢?道並非有形相的,如何才能見無形無相的道呢?」

南嶽懷讓禪師再回道:「即此心地法眼,就能見道,道本來就是無相三昧,也是從心地法門自見其道的。」

南嶽懷讓禪師擔心馬祖道一禪師還不明白,所以又再補充說道:「若契於道,無始無終,不成不壞,不聚不散,不長不短,不靜不亂,不急不緩。如果由此理會得透,應當名之為道。」

那麼『道』是什麼呢?道-沒有時間,無始無終;道-沒有空間,無內無外。所謂真理,應該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道-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長新,如何見道?只有明白自己的常住真心,就是見道!

三昧又是什麼呢?三昧Samādhi),又譯三摩地、三摩提,意譯為等持、正心行處、心一境性,佛教術語,意指專注於所緣境,而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態,皆可稱為三摩地,因此又可被譯為「止」、「定」。佛教將持戒、禪定、智慧三者合稱為三無漏學。漢傳佛教經常將它譯為禪定。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專注一境而不移動。佛教將禪定分為八個層次,包括四種色界禪那和四無色定。這些定境是越往高處越寂靜殊勝的。在高級禪定中,即使連喜悅、快樂都消失,內心只處於極度寧靜、微妙和殊勝的狀態。禪那與三昧是極為相近的,幾乎可視為同義詞。但是三昧的範圍較大,一切心不散亂的狀態都可以統稱為三昧,但是禪那專指四禪以上的境界。

色界的禪定有:1.初禪/2.二禪/3.三禪/4.四禪。

在無色界的禪定有:1.空無邊處定/2.識無邊處定/3.無所有處定/4.非想非非想處定。

奢摩他是修行禪那的兩種方法之一,重視心的平靜與相續不動,以三昧成就為其目標。在定義上,它與三昧也幾乎是相同的,只是三昧可以指任何一種心境相續不動的狀況,而奢摩它的定義較為狹義,只能用於修行禪那之上。

此處所說的禪定與禪宗所說的「禪」不同。一般修定者所著重的通常會儘可能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以得輕安境。如何集中精神?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即「生得定」,靠累世積(修定福)德。另一種是因後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後得定」,靠現世精進修行而得。

三昧乃四禪-四靜慮、八解脫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脫門-無漏之空、無相、無願三昧。和三三昧-有覺有觀定、無覺有觀定、無覺無觀定。皆稱之為三昧。

有一次臨濟禪師行腳到翠峰山時,就順道去參訪翠峰禪師,初見面時,翠峰禪師就問臨濟禪師道:“你從什麼地方來?

臨濟禪師回答道:從黃檗禪師處來。

翠峰禪師聽到黃檗禪師的名字,非常高興,因此問道:平常黃檗禪師如何教導學生呢?

臨濟禪師答道:能用言語表達的東西都不是真理,黃檗禪師是從來不用言語教導學生的。

翠峰禪師道:什麼都不言說,什麼都不教導,那學生如何參學?

臨濟禪師道:教導是有的,只是不同於一般言說,有時揚眉瞬目,有時棒喝打罵,若論教授,一字也無。

翠峰禪師:能否舉個例子?

臨濟禪師:我是舉不出例子的,因那是足跡所不能到達的境地,就如一箭射過西天。

翠峰禪師:足跡不能到達,心念總可到達。

臨濟禪師:如果一定要心念到達,那就有所偏差了。因為有到達的地方,也就有不到達的地方。

翠峰禪師:如果完全封閉語言意念,那我們如何見道呢?

臨濟禪師:當下見道!

禪,一再強調言語道斷,心緣滅絕。因為滅絕你我對待,滅絕時空限制,滅絕生死流轉,那不是言語可教的,也不是足跡所到的,甚至也不是心念能想的。禪,超越有與無,超越內與外,超越知與不知,但禪是無處不遍,無處不在的。當下見道-正如: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台長: 幻羽
人氣(532)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