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會讓身心靈陷入煎熬,特別是面對「癌症」與「死亡」這件事;即便平日個性再樂觀,也不免受困擾。
前陣子家裡才因孩子爹,籠罩在直腸癌的陰影,直到再度便血掛了急診,提前看了檢驗報告,才稍稍鬆了一口氣。但是,光是這段等待報告的時間,先生一再跟我交代許多事情,包括廚餘該怎麼倒他都不放心,還誠心的跟我道歉並深深的懺悔,說他這輩子成長得太慢,更糟的是竟然連半個保險都沒買。
他承認,原生家庭對他的教育方式,在人格養成上有很大的影響,這讓他婚後在面對兩性關係或親子問題時,處理的方式變得很粗糙,因此在婚姻生活將近三十年當中,做了許多對不起我和孩子的事,要我原諒他,一副今天不說,明天就會來不及的樣子。
身為另一半的我,聽完後還是很感動,即便類似的話語也不是第一次聽到,但是這回卻是出現在他面臨生死大事的關鍵時刻,當下除了表現鎮定與堅強外,還得不斷提醒自己,千萬不能露出半點憂心或難過恐慌的樣子,以免向來個性就不怎麼開朗的他,因此又陷入更晦澀的負向思考。
我只能委婉的勸他,先別自己嚇自己,一切等檢驗報告出來再說,就算結果是最不樂見的直腸癌末期,我也會陪著一起積極面對,生命不該輕言放棄,我們有責任去教導孩子認識生命,認識勇敢與負責任的態度,如果這樣就選擇逃避或自殺,會在孩子的心底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甚至不斷複製類似的傷疤,讓將來的人生走得更不順遂。
那段時間,我常常開導他,甚至安慰他,你心地這麼好,生活習慣也不差,不菸不酒不嫖不偷不搶......,你想去,老天爺還不見得要收你,可是這樣的搞笑法對他一點都無效,他還是悲觀的跟我說:他已經上網查過相關資訊,所有直腸癌的症狀他的有,連癌細胞擴散轉移的胸悶和手麻好像也都有。甚至絕望的跟我說,萬一是直腸癌,他寧願住在山裡採自然療法到死,也不要做人工肛門,腰間掛個糞袋,從此過著沒有生活品質的日子。
即便急診醫師都已經跟他說明檢驗結果了,他還是不放心,非得等主治醫師當面確認才相信,因此在後來等待的那幾天,他還是很沮喪,搞得家裡的氣氛很不好。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住了因此氣得跟他說:「就算是急診室的醫師不是直腸科大夫,我就不相信他連看一分檢驗報告的能力都沒有,天底下哪有這麼爛的醫師?又不是八分考進去的。」
當然,先生之所以對自己的病情這麼不樂觀,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當初女兒陪他上林口長庚醫院開刀治療多年來的隱疾,以為只是之前門診醫師跟他說的,只要簡單處理一下痔瘡就好,沒想到開刀房醫師撐開直腸一檢查,竟然邊切除還邊搖頭嘆氣的跟一旁的護士說:「都這麼大了,裡頭還一顆,組織外觀看起來不太好,有可能是直腸癌......」先生說,聽完後整顆心都涼了,一下子人生從彩色變黑白。
等他著好衣裝,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等主治大夫再次宣布死訊時,腦門閃過的竟是待會兒出了開刀房,該如何隱瞞自己的情緒和病情,以免影響女兒上班的心情。他擔心目前還在實習階段的她,上班分心,萬一因此出了差錯,會影響實習成績,所以當下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隱瞞到底。
還記得那天,我下班回到家,打開房門,只見他一個人坐在電腦桌前,面對著螢幕發呆,我才正要開口問他,痔瘡處理得怎麼樣時,他看也沒看我一眼,就一臉喪氣的看著螢幕說:「妳要有心理準備,醫師說很可能是直腸癌......」
這簡直是晴天霹靂,痔瘡跟直腸癌差那麼多,無論怎樣我都無法把這兩個病情兜在一起。接下來幾天,我每天幾乎都過得很緊張,除了學校學期末做成績換教室要忙,還得擔心他在家裡會不會胡思亂想,甚至想不開做傻事,連手機都不敢打,只能每隔一段時間偷偷拿出來看,就怕過度關心又會造成他莫名的壓力。
但是人對壓力的忍受像氣球,當它膨脹到某個程度,若不適度釋放,再堅強的人都會垮掉;我只好寫信向好友發發牢騷,告訴她,最近一想到這些,心情就糟糕透頂。以前,他幾乎都不敢動供桌上那幾尊不知名的怪怪神,因為那是公婆生前請上來安置的。現在竟然答應我,隨便我處理他都沒意見。突然覺得,人生怎麼會瞬息萬變到讓人完全措手不及,我怎麼才一下子,就又得面對這些生老病死......。
好友信中勸我,先不要那麼悲觀,就算是最壞情形的直腸癌,開刀也未必要裝人工肛門,一切等報告出來再說;還說,去年有一位退休老師,診斷出直腸癌,化療縮小腫瘤再開刀,現在癒後非常好,千萬不要只靠天然療法,去世的另一位退休老師就是一個例子,讓大家很難過,先等檢查報告再決定怎麼辦。
我甚至坦然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直接跟好友抱怨,真正讓我生氣的是,活人的生活品質,為什麼要受公婆生前的宗教信仰,硬生生綁架一輩子?這回,他終於願意稍稍尊重我的人生規劃以及對生活品質的看法,只是前天他又便血,就又把他嚇得半死,而我得忍受他一直提一直提死亡這件事,連吃飯睡前都得聽他細數今天大便怎樣又怎樣,都快煩死了,又不能把不耐表現在臉上,不知怎麼辦才好?
好友回信幽默的跟我說,煩死總比嚇死好,什麼根據臨床判斷像惡性腫瘤,幸好檢查是良性,醫生還真會自圓其說,真是的,嚇死人不償命。不過經過此事,要是能夠讓他因而改變某些觀念,或注意某些養生問題,未嘗不是好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