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劉老師,其實喔,大部分的老師都相當喜歡我,這是真的;因為大部分老師應該都樂於教到聰明、開朗且和老師互動良好的學生。根據我的經驗,不喜歡我的,包括全部的導師。
因為導師們通常更堅持自己的權威地位,這個背後就是不容懷疑討論的紀律。這就是我不滿的地方,為什麼老師除了授業之外,還需要有權威的形象,而且動用不當的手段維繫某些紀律。更令人不解的是,很多家長其實正是這些現象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高三的某天,我們導師發現班上很多同學沒有來上課,於是決定要點名。他找了很久,才在講桌下發現一張過去的座位表,然後開始點名。很快地,他發現幾乎沒有任何一位同學按照那張陳舊的座位表來坐。事實上,我們班早就沒有人知道有那什麼座位表,誰都嘛隨便坐:不同的課有不同的出席和座位,看大家的習慣而已,就好像大學一樣。
但是導師非常不滿。痛斥我們怎麼可以亂坐。震怒之餘,他問風紀股長呢?其實,我們班根本除了班長之外根本沒有再選其他“幹部”了,因為大家都不覺得有這麼多事情非要請某些同學特別去做什麼事不可。於是有同學小聲回答:我們班沒有風紀股長…。聽到這個答案的導師更為震怒:怎麼連風紀股長都沒有!
真的,我們班的確沒什麼風紀。但是我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需要“風紀”?部份同學沒來教室上課,我不覺得老師有權單方面責怪我們。這樣講,大家努力考進建中,有什麼道理懷疑他們自始不願來上課。
而發生竟然他們不來上課的事實,為什麼只被認定事關對錯,而且就是學生的錯?而如果自始沒有「風紀」這個怪物,那麼還可以發現什麼問題?我們是不是應該跳過「風紀」去找到那些問題,如果大家這麼有興趣的話。
那張陳舊的座位表其實傳達了一個陳舊的觀念,就如同沒有風紀股長所引發導師的發怒。我的看法是,到底是什麼樣的基礎,可以讓我們支持導師,而不去懷疑比如台大之類的大學,沒有座位表,也沒有風紀股長的事實。而且也不去爭執,其他很多國家的中小學,也沒有這類“紀律”的要求。
當然,一如我經常說的,我從來不堅持我的想法是對的,但是我也不能接受被迫在任何權威面前低頭認錯。而包括導師等的很多老師,是否能接受,不論在如何堂皇的藉口下,從權威的高座上爬下來,揉碎那些發黃的紀律,透過可以讓學生體察的手段,在公平的規則中,讓知識和價值觀成為互動的產出。
事實上,這些年台灣也正進行著一連串反覆的改革,但是大家對教育的不滿並沒有稍歇。其中部分所代表的,正是某些以經濟學的分析角度對這些問題的看法。然而在這些看法當中,經過長期社會輿論對經濟學的誤解,以為經濟學是一種功利的學說。加上經濟學的分析當中,往往有很多結論違反一般人的直覺;或者說,一般成年人戴著面具的形象,所以在改革的建議中,往往成為眾多其他看法的排斥。
當然,除了這些理由之外,任何的改革不免產生相當的重分配效果,尤其是原先的利益分配涉及到政府的過度管制。在今天而言,我國教育制度在各項資源的分配上,至少在我們所能論證的部份,確實是問題主要的關鍵。
不過,話說回來,制度的難以改革,其實最大的阻力仍然不是死的制度,而是活生生的人。甚至,不僅眼前利益或習慣所維繫的人;不可否認的,各級學校老師是這些當中的很大一部份,對制度的改變不免質疑,而社會大眾對於事實的認知和確信,才是改革首要的目標。
當然,我也清楚了解,在很多認真的老師看來,只要努力將本身的工作做好,就是在為教育的工作盡最大的心力。然而,古今中外很多的事實告訴我們,良心,尤其是熱情往往不是達到美麗新世界的捷徑。
從十七世紀以來的很多哲學家就以不同的語言告訴我們,只有透過冷靜的思考,讓制度不論私慾橫流還是熱情奉獻都有人性的誘因做為可靠的檢驗和均衡,才能達到最適。
很多人把經濟學看做敗德的學問,其實在討論的基礎上已經偏頗。事實上,如果我們刻意忽略人性自利的因素,空待問題以熱情或良心來解決,那麼其效果恐怕只是目前問題的延續而已。
謝謝你的來信。
其實,最近這幾年,我一直擔任你深惡痛絕的所謂「導師」。的確,老師對於聰明伶俐、乖巧聽話、長相討喜的學生,難免給予更多關愛的眼神。我想,這是人性,更是普世常情。
但是身為第一線教師多年的我,尚知「教育愛」之所以偉大,乃源於它「愛納」不可愛的孩子。別懷疑,我們家就有重度聽障兒,因此能夠體會家有特殊兒的切身之痛。這或許也是我比部分老師,在對待學生上,多一份包容和愛心的原因。
你信上提到所謂「紀律」的問題,我想,我不得不藉此為基層教師申點冤。你指陳的狀況是發生在高中階段,可你應該不否認,高中生和小學生在心智上,或自律上有所不同吧!更何況生活教育的養成,對正處於人生啟蒙階段的小學生而言,其重要性並不亞於書本知識的追求。
照理說,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應該是家庭教育的責任。但是現在幾乎都落到學校裡頭,或許為了因應社會型態的改變。最近幾年,學校連早餐、午餐、刷牙、盥洗、含氟素口水等家庭功能都一起包下,學生數這麼多,若沒有一些紀律上的要求,很難在有效時間內完成這些事。
我完全認同你反對教師動不動就搬出威權,甚至不容學生挑戰威權。但是當前台灣的教育,師生比例遠遠高於其它先進國家。我唸書的那個年代,班上將近60人,現在,我班也高達33人。我能夠體會老師為達「教書」目的,動用「紀律」與「威權」,而忽略對「人性」的尊重。
非常遺憾,這常常源自於家長的要求,當家長對於管教孩子出現無力感時,他們往往想藉助老師的神奇威力。有時還會得到家長的口頭授權,老師:「小毛不乖時,您可以修理他沒關係!」天曉得,一旦因此出了事,還是你老師自己要承擔體罰後果。
此外,教師美其名擁有教材自主權,可以決定哪些課程上或不上。但實際狀況並非如此,月考一到,家長最在乎的還是成績,試問,聰明的你,若身為第一線基層老師,面對「人」的這個部分,在有限的節數內,你教,或者不教?
你給孩子的,你認為一生帶著走的生命價值,卻沒有出現在考試範圍內,它們可能都是一些隱晦的空白課程,效果往往在幾十年後才慢慢浮現。如你之前所述,你的父母給你的教育態度和人格養成,諸如此類的教育成果,可能遲至10年或20年才逐漸顯現。
但是,並非所有家長都能像你的父母那樣開明。大多數的家長都希望看到教育結果能夠立竿見影;尤其在考試成績這一塊。諷刺的是,大多數的家長往往將孩子的考試成績,列為評斷孩子價值的標準,讓考試成績成為享有許多特權的理由。社會大眾甚至殘忍的用它來評斷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成功與否。
我個人認為,現在老師和家長的關係,由於社會急功近利的短視心態作祟,早已偏離教育合夥人的關係。反倒比較像是商業行為,因此,若沒有一些紀律上的要求,很難在限期內,提供消費者最好的服務品質。特別是「考試」和「規矩」這兩項,許多老師往往為了符應學校和家長的期待,難免不小心觸犯到你最厭惡的禁忌。
當然,學童「生活紀律」的養成,牽涉到一位老師專業能力的發揮。至於該如何拿捏分寸,端賴教師們的智慧。但是請別忘了,老師是人,不是神,難免也會有情緒波動的時候,偶而也會犯犯小錯。能否給予基層老師們,多一點掌聲,少一點責難。
據我多年來的校園觀察,默默耕耘的老師居多數,會搞到見報的終究是少數,個案乃異常值,也算合理範圍,不是嗎?只是社會普遍對教師期望高於其他行業,因而被凸顯罷了。
我常想,若我班有一位像你這樣聰明絕頂卻又不按牌理出牌的學生,我還會是你口中那位美麗的劉老師嗎?至今尚未碰到像你這種天才型的學生,不過倒希望有機會接受挑戰。
最後再次重申,我雖擔任「導師」一職,卻一點兒也不「權威」;甚至有時還會被班上幾個調皮鬼欺負。這就是我目前的工作,也謝謝你對教育的分享。
2004.06.07
最近新聞台可能又再度面臨塞車瓶頸,好幾次想要在部落格裡分享看法都沒辦法,結果忍過去就又忘了要說些什麼。
其實我也覺得很納悶,怎麼妳突然要關掉那邊。當然,也不免以為是不是因為遇到像我這種無賴,寫信什麼不好寫,對教育這麼多偏見,還寫得這麼臭長。
納悶歸納悶,我極少主動關切他人的隱私,所以也正猶豫該不該關心一下。再說,我很擔心是因為我的無心造成的。
我可能多慮了。
妳該不會把那篇萬言書貼了出去吧?我雖然也無所謂發生什麼事,但是這種東西喔,如果只是挑起別人的排斥和憤怒,而無論誤解與否,都沒有來回討論的餘地,那麼其實還是最好避免。
當然,這是我的偏見之一。
昨晚讀Steven Landsburg教授的一篇短文,講到他曾經拒絕一名學生的申請。那個學生在提出申請的文中說,靠著熱忱和關懷,那麼往往可以將對手納入己方。
Landsburg拒絕他的理由是,學術的目的並非說服對手,不論經濟學還是其他學科,這位學生的態度恰好是完全的錯誤。
Landsburg說,對個人來說,最大的獲益應該是來自於充分討論的過程中,從別人的意見裡,發現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自己原先的想法。他認為,只是妄想以自己的意見駁倒別人或是把對手吸納,那麼就沒有繼續成長的可能。
這些年來,雖然很不幸地碰到讓我接受對方意見的機會不多。但是我自己一直可以明顯感覺,對很多事情的判斷,昨天的我經常被今天的我進行大幅修正,透過一些閱讀、思考,當然,一些朋友的討論或是提供的材料。
這就是我常說的,我從來不堅持我的看法是對的。因為事實上,我經常證明我自己的錯誤,找到新的見解。而我找得到自己的錯誤,當然別人也能找得到。如此,我如何能堅持自己的正確?而且,一旦我如此鹵莽,那麼我又有什麼機會從和別人的討論中,發現自己的錯誤?
因此,如果妳真地有人對我的看法有任何不同的見解,其實不妨提出來。在我認錯之前,我會捍衛我的看法,但是永遠對事不對人。但是我的動機絕非消滅對方,反而是希望有機會擴大自己的認識。
不過,我也不覺得那篇冗長的胡謅有什麼兇悍的地方,好像也不值得討論。當然,妳的新聞台不須殺氣騰騰也是對的。老實說,我也相當懶,並非永遠“不厭其煩”。
2004
拜讀完你洋洋灑灑的萬言書,針對「教育與個人成長史」及當今「教育政策」的沉痛指控,除了心痛還是心痛。若我能代表過往的老師們,我願意在此向你行90度禮,並發自內心的跟你說聲:孩子,老師對不起你!
你文中提到諸多不合理的體罰現象,必須坦承,即便到了今日,仍普遍存在美麗的校園。對於之前給你的回覆,提到自己的成長史──乖巧守法的個性,或是長相老實討了個便宜。
事實上,並非不曾面對不合理的處分。猶記國小一年級懵懂入學之際,當時校園流行一種狀似「口香糖」卻可用來拉絲的玩意兒。有次下課,我發現陳瓊文同學的頭上不知被誰惡作劇,纏滿髮絲般的那玩意兒,直覺好心的主動幫忙清理。
不久,我被張老師叫去,質問為何有此惡劣的行徑?不待我說分明,藤條已重重甩在我小小的掌心。至今,那畫面仍歷歷鮮明。
若你問我,直至何時才釋懷,甚至打心底不怪老師?我可以誠實回答你──自從我當了老師之後。試想,那是一個物資何等匱乏的年代,老師正揮汗如雨的靠在風琴邊,利用短短的下課時間,批閱一疊疊待改的作業。
如今我光想像,就可以理解,在短短的10分鐘裡,過去向她告狀的小朋友不知凡幾?平凡如你、我的她,有可能每次都像法官辦案,明察秋毫,事事追蹤到底,還給雙方一個公理?
國中階段,因為是在升學班,早自習除了看書,是完全不能私下交談。因為當時還有所謂的整潔、秩序等生活教育競賽,為了那塊名師必爭的「護身符」,不知傷了多少無辜學子的自尊,甚至破壞多少同事間的和諧氣氛。
我不曉得當年的老師承受多少來自上頭的壓力。只記得有一天,坐我前面的同學回頭問我:「今天有沒有家政課?」早已忘了當時回答她什麼,只知道班導師已嗔目怒視出現在教室前門,凶悍的質問該位同學:「為何回頭講話?」同學一臉疑惑的看著老師,直說她沒有。
我猜,師生間所認定的「說話」標準不一,老師二話不說,立刻點了我,連「質問」我的機會都沒有,反正不是她,就是我。當時,她連我的名字都還叫不出來,因為那是國中剛入學後沒幾天。而我,就這樣一直站到下課。
還有一次班上的玻璃擦不乾淨,老師盛怒之下,罰我一個人留在教室擦全班的玻璃,只因我是衛生股長,督導不周。永遠忘不了自己邊擦玻璃邊落淚,不過也因此換來班上同學的自省,從此玻璃擦得光可鑑人。
高中時期,我的叛逆才開始顯露。生活週記常不紀錄國家大事,一方面,因住宿報紙取得不易;另方面,對國家大事沒什麼興趣。整個頁面,不是風花雪月,就是心情點滴。
或許離家難免思鄉,也或許正值懷春少女吧!有一次不小心將抑鬱的心情全反映在週記裡,事後被蘇世榮老師私下約談過。對於不乖乖寫週記一事,老師並未指責,學期末還因此加了我的操性分數,並公開表揚我對週記的努力。
誰知,同樣的我,同性質的週記書寫方式,到了三年級卻換了個外表嚴肅,做事一板一眼的陳國烈老師,不但嚴禁我叛逆的行徑,還在我的本子上批──抄襲兩個字。
火大之下,從此和老師展開筆戰,師生戰場就侷限在小小的週記裡,不能盡言處,我還貼張白報紙加以補述。經過幾週交鋒下來,終於蒙老師私下約談並道歉。
事件發展至此,才宣告落幕。
到了學期末,陳老師任教的課程分數,我依然高居班上前幾名。當下,給了我相當大的震撼,老師並未挾怨扣我學業分數。這也深深影響到我日後的班級經營。若我可以,我想公開向當年的陳老師誠懇的說聲──陳老師謝謝您!謝謝您基於教育愛,對叛逆學生的寬容。
我的求學過程,很少被師長不合理的要求與對待,或許我和你對不合理的認定標準不一。因此僅能列舉一二和你分享。如今我也為人師表,基於童年不快的求學經驗,我會儘量不體罰,因為體罰的定義若採廣義論,包括罰站、罰拖地、剝奪下課的時間…...等。
我堅持寧可漏失,也不錯打。因為至今我仍願深信,每個人都有自省的能力,即便你是孩童;更容許每個人都有犯錯的空間,即便你是大人。平日和家長之間的互動,亦復如此,儘量做到不轉嫁情緒在孩子身上,尊重家長和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
教書這麼多年以來,有時難免遇到家長態度不佳質問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面對這樣的狀況,通常我會努力溝通再溝通,甚至以實質的表現回答他們心中的疑惑。
至於你信中提到的眷村生活,雖然和我的童年經驗差異性蠻多。不過從小到大,我的好朋友當中,就有太多太多你所謂的「外省第二代」。
至今仍忘不了國小二年級的同窗──熊玉蓮同學。
放學後經常到她家寫功課,熊媽媽和藹親切的招呼我吃點心──綠豆湯、粉圓…,這些甜點對我貧困的童年,是多麼奢侈的享受。而我這輩子第一次嚐到的紅色芒果,汁多味美,就是鄰居劉媽媽請的。
國一代表班上競選全校模範生,因重感冒,其實是推託之辭,只因自己非常怕上台,因為有一次學生週會抽背先總統蔣公遺囑非常失敗的經驗…。當時陪我上台,代我發表政見的就是一位口齒清晰、字正腔圓的外省第二代──王麗華同學。
師院時,千里迢迢幫我送來布袋蓮,以便完成學校交託的事,就是一位住南投中興新村的摯友──湯庭宜老師。
我想,台灣人民在相處上,根本沒有省籍情結,都是一些爛政客、爛媒體,挑撥情緒,從中獲取利益。
最後,你信中提及「教育政策」與「教育改革」成功與否?最大的關鍵在於「人」的因素,這點我完全同意。但是據我在校園所見,基層教師是最不懂得捍衛自己權益的無聲之人。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成長經驗,祈願與你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