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悟務需把握當下的機緣,若得悟了道,那則無時不是禪!無處不是禪!無人不是禪!無事不是禪!…。若是不得悟了,即使能說的天花亂墜,也與“禪”片語無關。
在中國的禪史當中,有趙州茶,有雲門餅的公案,此皆禪也!俗云:『講者無心,聽者有意。』所以無相禪師才說:『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禪也!』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夾山善會禪師,船子德誠禪師之法嗣,俗姓廖,廣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廣泛聽習經論,對戒定慧三學頗能通達。後住潤州(今江蘇鎮江)鶴林,講經示眾,因聽道吾禪師之勸告,前往秀州(今浙江嘉興一帶)華亭見船子和尚,得以發明心要。其悟道因緣頗富戲劇性。
船子德誠和尚,藥山惟儼禪師之入室弟子,其節操高邈,度量不群,與道吾宗智、雲岩曇晟二禪師為同門師兄,關係非常密切。德誠和尚從藥山禪師那兒得法後,準備離開藥山。臨行前,他告訴道吾、雲岩二師兄道:“公等應各據一方,建立藥山宗旨。予率性疏野,唯好山水,樂情自遣,無所能也。他後知我所止之處,若遇靈利座主,指一人來,或堪雕琢,將授生平所得,以報先師之恩。”
於是他便來到江浙交界的秀州華亭,泛一小舟,終日以接送四方往來之過客為務,隨緣度日。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還以為是個普通的擺渡和尚,於是都稱他為“船子和尚”。
船子和尚在華亭擺渡的時間比較長,大約有三十年。在這漫長的三十年中,他一邊擺渡,一邊等待適合於自己的接法者。直到道吾禪師給他介紹了夾山善會,他才終止了這種“一船明月一船詩”式的生活。他曾寫過幾首詩偈,表達了他的禪悟境界和尋找嗣法者的寂寞:
(1)三十年來坐釣台,釣頭往往得黃能。
金鱗不遇空勞力,收取絲綸歸去來。
(2)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3)三十年來海上游,水清魚現不吞釣。
釣竿斫盡重栽竹,不計功程得便休。
(4)有一魚兮偉莫裁,混融包納信奇哉。
能變化,吐風雷,下線河曾釣得來。
(5)別人只看采芙蓉,香氣長粘繞指風。
兩岸映,一船紅,何曾解染得虛空。
(6)問我生涯只是船,子孫各自賭機緣。
不由地,不由天,除卻蓑衣無可傳。
詩中的“黃能”,又作“黃熊”,傳說中的獸名,為堯舜時期的鯀(人名)所變。
話說道吾禪師同德誠禪師分手後,四處游方,心中一直惦記著德誠禪師的臨別所托。在行腳的過程中,他一直在留心給德誠禪師物色合適的嗣法者。可是,尋找法嗣並不一件容易的事情。當年達磨祖師在遇到慧可之前,曾在少林寺面壁了九年!這次道吾禪師為德誠禪師尋找法嗣,前後竟用了三十年!終於有一年,道吾禪師行腳來到京口(今江蘇鎮江),正好遇上夾山善會禪師上堂示眾。
有僧問:“如何是法身?”
夾山禪師道:“法身無相。”
那僧又問:“如何是法眼?”
夾山禪師道:“法眼無瑕。”
當時道吾禪師亦隨眾聽講。當他聽了夾山禪師的這些答話時,不覺失笑。
夾山禪師於是下座,恭敬地請問道吾禪師:“某甲適來祇對(回答)這僧話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
道吾禪師道:“和尚一等(必定、想必)是出世未有師在。”
夾山禪師道:“某甲甚處不是,望為說破。”
道吾禪師道:“某甲終不說,請和尚卻往華亭船子處去。”
夾山禪師問:“此人如何?”
道吾禪師道:“此人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和尚若去,須易服而往。”
夾山禪師於是休講散眾,改裝易形,前往華亭禮謁船子和尚。
船子和尚一見,便問:“大德住甚麼寺?”
夾山禪師道:“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船子和尚問:“不似,似個甚麼?”
夾山禪師道:“不是目前法。”
船子和尚問:“甚處學得來?”
夾山禪師道:“非耳目之所到。”
船子和尚道:“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
接著,船子和尚又問:“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
夾山禪師剛要開口回答,卻被船子和尚一橈打落水中。
夾山禪師慌忙抓住船舷,正準備爬上船,船子和尚追問道:“道!道!(快回答!快回答!)”
夾山禪師正想開口,船子和尚又舉起槳頁把打他往水裏打。
這一下,夾山禪師終於豁然大悟,於是點頭三下。
船子和尚道:“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夾山禪師接著問:“拋綸擲釣,師意如何?”
船子和尚道:“絲懸淥水,浮定有無之意。”
夾山禪師道:“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
船子和尚知道夾山禪師已悟,如釋重負,說道:“釣盡江波,金鱗始遇。”
夾山禪師聽了便掩耳。
船子和尚於是讚歎道:“如是!如是!”並囑咐他說:“汝向去直須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藥山,只明斯事。汝今既得,他後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裏、钁頭邊,覓取一個半個接續,無令斷絕。”
夾山禪師聽了,於是辭行,上路時卻忍不住頻頻回顧。船子和尚看在眼裏,知道他心中尚有一絲疑問,不敢完全承當,於是便大聲喊道:“闍黎”!夾山禪師一聽,便回首。只見船子和尚豎起槳來,說道:“汝將謂別有(你認為還有別的什麼妙法,不肯死心承當)!”說完便將船覆過來,沒水而逝,以絕其疑慮。
船子和尚入寂後,夾山禪師恭稟遺命,遁世忘機,隨宜施化。住山不久,即學者交湊,所隱之處,旋即變成了一大叢林。
夾山禪師曾有上堂法語云:“有祖以來,時人錯會,相承至今,以佛祖言句為人師範。若或如此,卻成狂人、無智人去。他只指示汝:無法本是道,道無一法。無佛可成,無道可得,無法可取,無法可舍。所以老僧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若向佛祖邊學,此人未具眼在。何故?皆屬所依,不得自在。本只為生死茫茫,識性無自由分,千里萬里求善知識,須具正眼,求脫虛謬之見,定取目前生死為複實有?為複實無?若有人定得,許汝出頭。上根之人,言下明道。中下根器,波波浪走。何不向生死中定當取,何處更疑佛疑祖替汝生死?有智人笑汝。汝若不會,更聽一頌:“勞持生死法,唯向佛邊求。目前迷正理,撥火覓浮漚。”
時有僧問:“從上立祖意教意,和尚為甚麼卻言無?”
師曰:“三年不吃飯,目前無饑人。”
僧曰:“既是無饑人,某甲為甚麼不悟?”
師曰:“只為悟迷卻闍黎。”
複示偈曰:“明明無悟法,悟法卻迷人。長舒兩腳睡,無偽亦無真。”
這段法語可以說是船子和尚用生命令夾山禪師承當的那個。其分量之重,唯有過來人方能知曉。一句“只為悟迷卻闍黎”,足令天下求佛求法者驚破迷夢!
夾山禪師圓寂于唐中和(881)元年。後諡傳明大師。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