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2-25 11:07:57| 人氣3,2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菩提→發菩提心→大乘種性 ☆☆☆

推薦 1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菩提→發菩提心→大乘種性   ☆☆☆

菩提心(梵語:बोधिचित्त,Bodhicitta)即是成佛的心。菩提,梵文為 बोध(bodhi),意譯為覺。

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為菩薩因行與如來果證的動力。

《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種子」。 

菩薩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發菩提心,立誓願要為眾生利益不入涅槃。「四無量心」是發菩提心的前行。 

寂天菩薩所造《入菩薩行論》中解釋菩提心需要兩個條件,一者緣眾生,即利益的對象為六道輪迴中的一切眾生,二者緣佛果,即不僅要令一切眾生獲得暫時的快樂,最終要令眾生成就佛果而獲得究竟的安樂。

菩提心又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發願利益眾生令眾生成佛為願菩提心,發心者即稱之為菩薩,發心後用實際行動,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恆常利益眾生即為行菩提心。菩提心為成佛之因,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

發菩提心的人,應具備以下之四種心:

1.大智心:不著我相 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隨分觀察。

2.大願心:廣修善行。

3.大悲心:救眾生苦。

4.大愛之心:心存善念。

*

又發菩提心者,須發以下所記之四弘誓願:

1.眾生無邊誓願度:菩提心以大悲為體,所以先說度眾生。

2.煩惱無盡誓願斷:願一切眾生,皆能斷無盡之煩惱。

3.法門無量誓願學:願一切眾生,皆能學無量之法門。

4.佛道無上誓願成:願一切眾生,皆能成無上之佛道。

其中, 或疑煩惱以下之三願,皆為我而發,如何說是願一切眾生?這裡有兩種解釋:一就淺來說,我也就是眾生中的一人,現在所說的眾生,我也在其內。再進一步而言,真發菩提心的,必須徹悟法性平等,決不見我與眾生有什麼差別,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

*

釋迦牟尼教導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四種心態來修行。

1.慈,意謂對一切眾生保持親切,猶如自己親人。

2.悲,又稱拔苦,希望能幫助眾生解脫痛苦。

3.喜,又稱禪悅,是一種平靜而且快樂的心態。

4.,則是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斷我見、我所、我執。

四無量心起源自無量心三昧,釋迦牟尼佛以無量來形容四梵住,在觀想中,將四梵住的心態,擴展至一切眾生身上。 

四無量心通於有漏與無漏,與七覺支合併修行,可達於解脫。天台智者認為,四無量心可對應四禪定的境界。

1.悲無量心,對應於初禪。

2.喜無量心,對應於二禪。

3.慈無量心,對應於三禪。

4.至四禪時,則應採取捨無量心。

*

種性

種性(梵語:Gotra),佛教術語,又可作種姓,有多種意義。字面上有種族、族類、種屬、或族姓的意思在,指一個人的出身、血統、階級等。擁有這個出身、血統,代表某個人具備這個族姓的某些性質,因此也有性質、特性之意。

有情眾生的根性。雖根性的差別是由於眾生過去劫中造作的種種善、惡、淨、不淨、無記等身口意行所成就的熏習種子而成,故廣說有情根性可有許多不同種類,包含世間技藝工巧、世智辯聰、世間道德倫理、人天善法等種種世間法的種性差別。但以佛法而言,卻專指於對於佛法修行內涵的熏修解證的方向與層次差別來說。

*

大乘佛教論述

不同經典中,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1.三種性 《解深密經》分成「聲聞乘種性」、「獨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三種。 

2.四種性 《瑜伽師地論》舉出兩說四種種性:一說分成聲聞種性,獨覺種性,佛種性,無種性;一說分成聲聞有種性,獨覺種性,如來種姓,不定種性。 

《大般若經》中,也舉出聲聞乘性決定、獨覺乘性決定、無上乘性決定、三乘性不定等四類眾生。 

3.五種性 《楞伽經》根據於過去現在對三乘菩提的修證方向及層次差別,將有情的種性分成五種來說明:聲聞種姓、緣覺種姓、菩薩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 

前三種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是三乘種姓;不定種姓則指於三乘的種姓尚未決定;無種姓者,則指於三乘佛法的善根皆尚未成熟。

這種有情的分類方法,是基於有情原本既有的菩提種子之差別而分(代表有情在過去無量劫以來的熏習),乃是相對於今時、後時因值遇善知識德聞修佛法而有之新熏種子而言。

這裡所說的「種姓」,並非一般所說代表印度不同社會階的種姓制度之種姓,而是指的是有情的法種根器差別,故常作種性。

如《楞伽經》所說:

1.聲聞乘種性:《大乘入楞伽經》卷2〈2 集一切法品〉:「云何知是聲聞乘種性?謂若聞說於蘊.界.處自相共相,若知若證,舉身毛竪心樂修習,於緣起相不樂觀察,應知此是聲聞乘種性;彼於自乘見所證已,於五六地斷煩惱結,不斷煩惱習,住不思議死。正師子吼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修習人無我,乃至生於得涅槃覺。大慧!復有眾生求證涅槃,言能覺知我人眾生養者取者,此是涅槃;復有說言,見一切法因作者有,此是涅槃。大慧!彼無解脫,以未能見法無我故。此是聲聞乘及外道種性,於未出中生出離想,應勤修習捨此惡見。」

2.緣覺乘種性:《大乘入楞伽經》卷2〈2 集一切法品〉:「云何知是緣覺乘種性?謂若聞說緣覺乘法,舉身毛竪悲泣流淚,離憒閙緣無所染著。有時聞說現種種身,或聚或散神通變化,其心信受無所違逆,當知此是緣覺乘種性;應為其說緣覺乘法。」

3.如來乘種性:《大乘入楞伽經》卷2〈2 集一切法品〉:「如來乘種性所證法有三種,所謂:自性無自性法,內身自證聖智法,外諸佛剎廣大法。大慧!若有聞說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現身財建立阿賴耶識不思議境,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此是如來乘性。」

4.不定種性:《大乘入楞伽經》卷2〈2 集一切法品〉:「不定種性者,謂聞說彼三種法時,隨生信解而順修學。大慧!為初治地人而說種性,欲令其入無影像地,作此建立。大慧!彼住三昧樂聲聞,若能證知自所依識,見法無我淨煩惱習,畢竟當得如來之身。」」

5.無種性:所謂一闡提人。《大乘入楞伽經》卷2〈2 集一切法品〉:「此中一闡提,何故於解脫中不生欲樂?大慧!以捨一切善根故,為無始眾生起願故。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言:『此非隨順契經調伏解脫之說。』作是語時,善根悉斷不入涅槃。云何為無始眾生起願?謂諸菩薩以本願方便,願一切眾生悉入涅槃,若一眾生未涅槃者,我終不入。此亦住一闡提趣,此是無涅槃種性相。」」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