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8-01 02:08:40| 人氣1,7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南懷瑾早年參禪悟道的經歷】

推薦 1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南懷瑾早年參禪悟道的經歷】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暑假,正是枝綠葉時節,身材矮小的南懷瑾借休假之機,背著一把長劍悄然上了靈岩山,前來看望他的至交、靈岩寺的住持傳西法師。此時,被譽鹽亭老人的一代禪門宗匠袁煥仙已在山中閉關了一段時日。

靈岩山之所以在中國文化史上享有大名,很大程度上即得益於傳西法師。他曾經邀請李源澄來此創辦靈岩書院,邀請馮友蘭、錢穆、蒙文通等來此讀書,邀請川北大德袁煥仙至此閉關,邀請好友南懷瑾來此遊玩,於是才有了靈岩禪七法會,才有了袁煥仙與南懷瑾的相識。靈岩山一會,成就了袁煥仙與南懷瑾的曠世佛緣。

當時正袁煥仙禁語,南懷瑾非常鬱悶:朋從我思,繁興我疑,無由迪。他的好友傳西法師說:我想稟告袁師,請求他對的疑問以筆作答如何?南懷瑾喜而合十道:太好了!於是,靈岩寺住持傳西法師出面徵求袁煥仙意見:禁語期間則以筆作答,非禁語期間則口頭講授。袁煥仙同意此法。於是,短短數十日中間,袁南二人的對答遂成巨帙。

如有一次南懷瑾問道:六根六塵六識袁煥仙回答:石頭就是六根,柱子就是六塵,琢棒就是六識。
 
四川人把打人木棒習稱
琢棒。所以南懷瑾聽了茫然說:先生如此漫言,學生不能領會。”“漫言,意思是可笑的戲言。袁煥仙說:如此漫問,誰要領會?
 
南懷瑾仍未領悟,又問:
中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根塵相接,生出眼耳鼻舌身意等識,稱六識。如今卻說六根即石頭,六塵即柱子,六識即琢棒,這豈不大大違反佛教教義,不符合佛典
 
袁煥仙見他拘泥書本不能警悟,非常生氣,提筆寫道:
你既然已明瞭義,貫通道理,即自己解脫可也,又何必到我這裏來嘮嘮叨叨?擲筆寂然在定。南懷瑾無語潛退。
 
第二天南懷瑾再參,問:即不許作如是道理會,然則學人淺機從何得入?
袁煥仙答:汝是何年何月何時何地出的?南懷瑾久久無語。

袁煥仙說:未出入,何出入?無當下,一派圓成。誰是淺機?誰深學?咄,無疾而呻,無病而藥,釋迦老子亦救汝不得也。南懷瑾問:學人於此上不得,下不得,取不得,捨不得,盡平生力忘不得,計不得,祈師慈悲方便接引。
 
袁煥仙答:好好,恐汝雖如此說,未到此地,果屆此也,恭喜賀喜,好消息將到矣,諦聽諦聽!當人於此千萬不可退步,不必作必悟想,不必作不悟想,不必想不必不想,行時坐時,醒時眠時,朋友交接時,妻兒子女會合時,但略略管帶,自然罎子內走不脫鱉。
 
南懷瑾問:學人疑情不起奈何?袁煥仙說:
為你要信。信不立,疑何馭?疑信兩忘,複是何物?此第一徹頭也,千萬莫要放過。
 
南懷瑾問:疑信兩忘,就學人分上撿之,卻無一物。先生說:瞎漢!說卻無一物者。是有一物邪?無一物邪?好看好看。此釋迦老子、三世諸佛及一切賢聖入德之門也。這個徹頭,盡大地是我口都贊不及,
勿失之交臂。
 
又有一次,南懷瑾問:世上
假,那什袁煥仙說:湯圓煮油鍋。南懷瑾問:如何是假?袁煥仙說:油鍋煮湯圓。
 
南懷瑾更茫然:如此談話,益增迷惘。請老師剴切直示,解除學生迷惑。袁煥仙說:咄,
何不說迷惘益增,學生來解除老師我的迷惑?南懷瑾久久默默無言,有些領悟了……
 
又一天參禪時,南懷瑾問:學人參情緊切,或覺大彌虛空,或金光閃爍,或顯赤白黃綠等光,大如月輪,小如豆粒,或如電光閃爍時,未審何至,屬優屬劣,未知何從?祈示。
 
袁煥仙說:
屬光影,汝但不著,亦許勝境,若欲取之,翻成大患,何也?蓋汝之本體無相,無空無不空也。
 
南懷瑾問:正參話頭時,忽覺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時如何?袁煥仙說:咄!我說汝白晝見鬼,何也?虛空無形,汝從何碎?且不說粉,趙公山高,靈岩山低,汝從何平?且不說大地非大地。南懷瑾問:參話頭不能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邪?袁煥仙說:恭喜恭喜!虛空粉碎也。賀喜賀喜!大地平沉也。細檢細檢!
 
南懷瑾後來曾對傳西法師等人說:這是一段奇緣
,倘非國變,何緣入川?倘不入川,這一段提不起放不下的公案,從何處了?仔細思量是令人汗淚交傾不止。
 
是年九月,正是靈岩山雲高氣爽,紅葉遍山之際,袁煥仙專程
南懷瑾行了一場禪七活動,特別指定南懷瑾首座,並負責敲引磬、木魚,擔任維那。
 
當時的他對於參禪打七等佛門規矩一無所知,只因傳西法師極力慫
,加以袁煥仙特別指定,他於茫然中照辦。過後回想,似一出煥師編導的夢幻大戲。此次禪七,參與其中的還有傳西法師、潘子玉、楊光岱、王延鶴等近十人,但當時此,正如莊子颶風起於萍末之言,實在是不可思議,不僅成現代四川佛學界的大事,也成中國現代禪學維摩禪興起的重要標誌。
 
參加靈岩禪七法會者中最出名
南懷瑾、釋通寬、楊光岱三位先生,被譽三大元,成袁煥仙先生成就最高的弟子。
 
靈岩打七法會進行到第三天,袁煥仙手持戒板,指著靈岩寺住持傳西法師問:是什
?是什?快說,快說!傳西無語。先生搖頭數下,自言自語笑道:又放走一個。
 
袁煥仙然後又以戒板指南懷瑾問:是什
?是什?快說,快說!南懷瑾亦無語,先生卻點頭數下,亦笑道:很好。遂帶至佛前問道:當時我叫快快道來!你為無語?南懷瑾答:我當時不知要說什,所以無語。先生問:現在心中有一個什麼嗎南師複無語。
 
袁煥仙令其大喝,剛三聲,便道:停。
有個什南懷瑾曰:現在覓我心中無有個什袁煥仙說:此千聖之心燈,當人之慧命也。無再滋疑,快拜!快拜!南懷瑾於是跪拜,袁煥仙隨後禁止南懷瑾語,一時大家驚訝不已,謂同兒戲。南懷瑾自己也不知所措,於是表面同意,心中卻滿腹疑問。
 
打坐了一會兒,南懷瑾站起來問道:
然說學人有個入處,說胡一計生死,便爾前途茫茫?袁煥仙厲聲斥道:醜!說的什,生死未了的那個上是有生死是無生死,是前途茫茫是後路茫茫?南懷瑾彼時當下釋然,遂禮拜在地。
 
當時,參禪的眾人正在瞑坐沉思,南懷瑾與傳西法師毗鄰而坐,顧視諸人坐禪,好像無疾而呻,無韻而哦,而傳西亦正凝神在坐也。因而內心不牧,幾次嗤之欲肆,袁煥仙因此振威大罵道:
怎麼如此不事!南懷瑾當時被袁煥仙一陣痛,如病得汗,如夢得醒,驚悉個事原來如此不費力,不錢,於是斂笑,遂爾收神,凝然與同學及傳西等寂坐參禪。
 
又過了三天,果州一位道士來靈岩山,在袁煥仙室中閉戶圍爐夜話,潘子玉、王子賽兩先生及周楊諸子皆圍爐邊。南懷瑾遠隔重樓,但是卻能看見先生室中人物、狀態、話言,如同處一室,驚訝不已。於是,恭請袁煥仙到祖殿談此事。袁煥仙大罵道:我還以
為你是個人,竟然會作這樣的見解?從古至今無論學佛或習武,許多人過分注重神異之事,反而越迷越遠。。這件事對南懷瑾影響甚大,他後來也曾說:神通與神經是兩兄弟。
 
是年冬,虛雲大師自曹溪來重慶,成都尊宿聚于文殊院,同請昌公老法師與袁煥仙躬赴陪都,迎虛老來成都。南懷瑾陪同袁煥仙叩虛雲老人,通報那
所見奇事。虛雲老和說:嘻!南先生,若不是袁老居士手疾眼快,就非常危險了!
 
關於靈岩寺對於南懷瑾之重要性,由其回憶可見一斑。南懷瑾說:記得我在靈岩山下來後師友皆說我明白了此事。我自己也覺得對了。果然在此後,什
都容易了。這一點是根本智、無師智。凡是什新舊學問,疑難雜症,不的,到了心中,只要一念回光,什都眾流歸元,就都了。如石頭投到大海中,連個波紋都不見,提起即用,放下便休。
 
了潛心修道參禪,南懷瑾後來毅然辭去中央軍校官之職。數年歲月,袁煥仙和南懷瑾師生情誼甚篤,有如父子。由此可見,南懷瑾有後來世皆知的大成就,靈岩寺的經歷和恩師袁煥仙應該在其人生中佔有重要地位。
 
袁煥仙在靈岩寺時,只有南懷瑾一人追隨身邊。後來,追隨袁煥仙的弟子越來越多,許多人年齡比南懷瑾大十幾歲、二十幾歲,但都稱南懷瑾
大師兄。南懷瑾因此成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也是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弟子。

南懷瑾先生于2012929日下午1626分在太湖大學堂辭世,享年95歲。



                   南懷瑾何一生未出家?

南懷瑾對傳統文化深有究,特別是對禪宗,他不僅視學術,而且還身體力行的修行。故常人都以他會出家,一位“虎口奪洞”的老和就果勸過他出家僧。

20世紀60年代,臺北土城承天寺中有一位廣欽老和,是福建惠安人。早年在福建山中修行時,廣欽無意占住了老虎的洞穴。老虎回來,看見一個和在洞裏盤腿打坐,老虎躊躇了一會兒,竟然不聲不響的離開,把洞穴讓給這個和了。

後來有人特意向廣欽求證,老和答曰:“沒有什怕的呀!那只老虎看看我,我看看,我就繼續打我的坐。我心中想,如果上輩子欠一條命,就讓吃掉好了,也算是還了債。如果不欠命,也不會吃我。所以心中很坦然,沒有怕。”正是這位傳奇老和希望南懷瑾能出家修行。

1967年春天,南懷瑾前往參觀承天寺,與廣欽老和見了面。廣欽後來致意南懷瑾,勸他出家僧。南懷瑾作了一首詩作回答:《遊承天寺答廣欽老和勸出家話》

              昨從歌舞場中過,今向林泉僧寺行。

              欲界禪天原不異,山紅粉總無情。

              時難辜負緇衣約,世變頻催白髮生。

              拄杖橫挑風月去,由來出入一身輕。

這首詩應該是南懷瑾一生未曾出家的心裏話了。


“三不原則”中的處世智慧

19698月,美國加州成立了一個民間文化組織,發起者有不少是對東西方文化有深切認識並與南懷瑾相知的人士,11月,南懷瑾也決定要在臺北成立一個民間文化組織。

那時的臺灣對社會組織管制很嚴,若要成立一個民間文化社團,實際上須經過很多嚴格調及審核。一些與南懷瑾相識頗久的人士傳來了反對之聲,“化或講課,何必要什團體組織,只要有場地不就行了?”或者是“南某人喜愛誇大,想當領袖,所以要大費周章”等等。

南懷瑾不理會這一切,那天當著眾人借用三國時劉備的話:“芳蘭杜(堵)戶,鋤之可也”,以表示辦協會的決心。

劉備初入四川,當地一些有名望的人士不肯配合其政策,諸葛亮感到難就向劉備請示,劉說出了“芳蘭杜(堵)戶,不得不鋤”。“不得不鋤”是劉備的口氣,認剷除芳蘭是無奈之。南懷瑾則更進了一步,說成“鋤之可也”,乾淨俐落,管是不是芳蘭,也當牛糞看待,誰叫你擋著路呢!

當時在場的門生聽了南懷瑾的話,感覺他做事有魄力有勇氣,不像南方人的作風,後來才知道,南懷瑾祖居河南洛陽,南宋時才遷徙到浙江。

據說,南懷瑾辦事有個“三不原則”:

一、不向成勢力低頭!已是成勢力,投靠不上。

二、不向反對的意見妥協!然反對,和他妥協也沒有用。三、不向不贊成的人士拉攏!不贊成的人拉攏了也不可靠。

從這個“三不原則”中,似也可見南懷瑾的處世智慧。


南懷瑾的另類人才觀

南懷瑾常說,唐宋時代的一流人才都去學佛學禪宗了;現在的時代呢?他半開玩笑地說:第一流的人才做生意。第二流的人才究科學。第三流的人才政治。第四流的人才從事文化。第五流的人才去學中華文化。學中華文化也不成,才學佛。———當然,這是他痛心不已之語。

當時臺灣許多大學都有佛學社,愛好學佛的大學生常常結社共同究。有些社團也邀請南懷瑾前去講演。

南懷瑾平時就表示,最看不慣有些佛學社的學生,見人就雙手合十,平時動輒垂眉閉目,滿口佛話,一佛相,全身佛氣,沒有一個天活潑的年樣子。學佛首先要學做人,不可裝出個惹人討厭的模樣。

如果有人說要學佛,學禪宗,南懷瑾必定說:“學這個幹什呢?這是拿一生做實驗的事,不來,還是做個平常的人!”

或者會說:“正想要學佛,第一步先把人作好,人格好了,才能談學佛……”其實,南懷瑾最鼓勵並推崇的,是學習儒家積極入世的踏實地作風,先做好一個人,才是第一要義。如果一個社會多數人去學仙學道,就是亡國崩潰的開始,史有明鑒,不可不。這也是他苦口婆心多年來一貫的想法。


南懷瑾和他的兩任妻子

南懷瑾一生有兩任妻子,原配夫人王翠鳳,一直生活在樂老家陪伴南懷瑾的母親、的婆婆。1949年春天,南懷瑾前往臺灣,與一位東北遼寧的楊女士組織了家庭,此他的第二任妻子,比南懷瑾小十歲,育有二子二女。與究佛學的丈夫不同,第二任妻子是一位回徒。

在有關民間文化組織成立以前,要拜訪南懷瑾的訪客只能到家裏去,所以每日訪客不斷,妻子整天忙著燒開水招待客人。據說有一天,替來客泡茶就用了一斤茶葉,足見訪客之多,也可知女主人的辛勞。

等到協會成立,訪客可到辦公室去,女主人終於不必再燒那多開水了。但是南懷瑾間上課,下午到處講演,上午又要忙著會務,從早飯後出門,直到上十時才能回家,他所有的時間,都被工作用掉了,只有在週末時,才重新回歸男主人的角色。1973年,久病之後的楊女士赴美探望兒子,從此就再未回到臺灣。

1990214,農曆除夕,南懷瑾在溫州的百歲老母,吃完年夜飯後去世了。南懷瑾沒有回,他的兒子南國熙從香港回溫州奔喪。那年秋天,南懷瑾辦好手續,把原配夫人王翠鳳接到香港。

南母去世時,王翠鳳也已76歲高齡了。在這以前的很多年,一直照顧婆婆,夜裏與老人同榻而眠,直到自己也成一個垂垂老矣之人。

王翠鳳與南懷瑾重逢時,南對說:“過去幾十年辛苦了。日子不好過,讓受了許多委曲折磨。”但王翠鳳卻回答說:“過去的事說幹什,只管未來!”

南懷瑾的學生們熱情的帶著師母王翠鳳去買東西,看電影,甚至到美容院燙了頭髮。還有人要買了高跟鞋送給王翠鳳,後來是南懷瑾說師母年紀大了,恐怕不習慣穿高跟鞋,反而不好,學生們這才作罷。

據當事人回憶,對於大家的熱情,王翠鳳愉快而自然的一一接受,但卻讓大家感到是要讓大家高興,令事情圓滿,在扮演著一個服務別人的角色。

半個月後,沒有留戀香港的王翠鳳提前又返回故了。五十多年的夫妻,相聚只有兩年,再相逢只有兩周,和南懷瑾在家的直系子孫,已是四代同堂。(李婷整理 來源:姑蘇報)
                 
                  此他的第二任妻子,育有二子二女

台長: 幻羽
人氣(1,711) | 回應(0)| 推薦 (1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參禪悟道之路─ |
此分類下一篇:【禪七開示──悟道】
此分類上一篇:【禪七開示──參禪】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