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1-16 20:09:22| 人氣1,4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經濟體*+ *世界經濟體* + *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經濟體」的圖片搜尋結果

                          *經濟體*(Economy)

什麼是經濟體

經濟體是指對某個區域的經濟組成進行統稱和劃分,如美國就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相關圖片

                         *世界經濟體* 

世界經濟體是指多個國家為了達到優惠的貿易政策從而實現共同的經濟利益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而組建的經濟共同體或經濟合作團體。

目前全球比較知名而且規模較大的三大經濟體分別是歐洲聯盟(簡稱歐盟)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

新興經濟體

新興經濟體是指某一國家或地區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新興的經濟實體。

關於新興經濟體,目前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英國《經濟學家》將新興經濟體分成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為中國、巴西、印度和俄羅斯,也稱“金磚四國”;第二梯隊包括墨西哥、南韓、南非、波蘭、土耳其、埃及等“新鑽”國家。是指某一國家或地區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新興的經濟實體。

          ã€Œè³‡æœ¬ä¸»ç¾©çš„世界經濟體」的圖片搜尋結果

                       *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是世界資本主義範圍內,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主導下,由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工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的紐帶而組成的整體。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最初是在歐洲形成的,然後擴張到全球。它是一個歷史範疇,有著自己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一、沃勒斯坦和吉登斯關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形成的爭論

沃勒斯坦認為,現代世界體系最初產生於16世紀的歐洲,主要標誌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在西歐的形成。“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是以世界範圍的勞動分工為基礎而建立的,在這種分工中,世界經濟體的不同區域(我們名之為中心區域、半邊緣區域和邊緣區域)被派定承擔特定的經濟角色,發展出不同的階級結構,因而使用不同的勞動控制方式,從世界經濟體系的運轉中獲利也就不平等。由世界範圍的分工所決定的世界經濟體是1450一1640年以西北歐為中心開始形成的。資本主義不是在某個國家孤立地出現的,而是由中心、半邊緣區和邊緣區三部分聯結成一個整體結構出現的。“等級性的(而且分佈在不同空間的)勞動分工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一個永恆的要素。而世界體系中經濟活動地位的(更換以及相應的)特定地理區域的變換,則是又一個永恆的要素。這兩個永恆的要素制約著世界經濟體系的發展。“不等價交換”和“資本積累”是這個體系運行的基本動力。資本積累過程中的不等價交換不僅存在於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而且存在於中心區域與邊緣區域之間。

這樣,世界經濟體形成時期的運行規則就成為:中心區利用邊緣區提供的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生產加工製品向邊緣區銷售牟利,並控制世界體系中的金融和貿易市場的運轉。邊緣區則向中心區提供原材料、初級產品、廉價勞動力和銷售市場。

相關圖片

半邊緣區也是世界經濟體不可缺少的結構性要素,它介於前兩者之間:對中心區部分地充當邊緣區角色,對邊緣區部分地充當中心區角色。“就許多經濟標準而言,半邊緣區代表從中心到邊緣這個連續統一體中的一個中間點。”分成制是半邊緣區的主要勞動控制形式,它是介於雇佣勞動與強迫勞動之間,是一種半資本主義企業的形式,從而確保世界經濟體系的運行。儘管半邊緣區的存在被一些學者說成是根據世界體系的“需要”來解釋的,並使世界體系具有功能主義色彩,但沃勒斯坦認為它是世界經濟不可缺少的結構性要素。然而,“歐洲並不是當時唯一的世界經濟體,還存在其他的世界經濟體。但為什麼只有歐洲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而使它能超過其他的實際經濟體呢?沃勒斯坦認為,“在現代以前,各個世界經濟體是極度不穩定的結構,不是轉變成各種帝國就是解體,有一個世界經濟體已經存在500多年而仍沒有轉變為一個世界帝國,這是現代世界體系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就是其力量的秘密所在。這種獨特性就是被稱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的政治方面。資本主義能夠長時間存續,正是因為這個世界經濟體範圍之記憶體在的不是一個,而是多個政治體系。國家與國家體系是世界體系的主要結構,只有在世界經濟體建立過程中才導致國家的產生,處於不同區域的國家完成著各自不同的分工,中心區國家在追求霸權地位的同時實現著利潤最大化,推動著世界體系的發展。國家也就通過國家體系的相互作用在形式上、力量上和邊界上不斷變化的。這樣,沃勒斯坦就把民族主權國家建立在世界體系之內諸多結構中的一種有組織的結構,而變遷只不過是世界體系演進和相互作用的結果。這與大多數社會歷史學家的觀點相左。



吉登斯認為,世界體系論由於過分集中於以資本主義來解釋現代歷史的演化,未能對民族國家的興起及其體系的形成作出令人滿意的分析。吉登斯反對以資本主義囊括民族國家,而是強調國家內部的自我整合,即“內部綏進”。他認為,國家內部綏進的出現,實際上是國家行政調配能力的發展和增強,標志著絕對主義向民族國家的轉變。世界體系不僅由國際經濟聯繫以及國家間的互賴關係所塑造,而且也由全球的民族國家體系所構建,作為經濟秩序的資本主義和作為政治形態的民族國家的不斷聯合作用,才造就具有強大擴張功能的世界體系,這兩者中的任何一項都不可完全化約為另一項。可以看出,沃勒斯坦和吉登斯在這個問題上爭論的焦點是民族國家及其體系與世界體系的關係,即究竟是世界體系催生民族國家及其體系還是民族國家及其體系催生世界體系。這也就是說,他們爭論的問題在於當代的經濟全球化是從沃勒斯坦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世界體系)出發,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和隨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世界範圍內的殖民擴張開始所形成的具有全球化聯繫和特征的世界經濟的延續和擴展,還是由於民族國家及其體係為擴張提供製度保障,使世界經濟的擴展,引起全球政治經濟變動,擴大不同地區間的經濟和社會差異,導致具有等級結構特征和垂直分工體系的現代世界經濟,即所謂的不平衡、不對稱的經濟全球化。

「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的圖片搜尋結果

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的產生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邏輯結果

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活動的基本形式。在生產活動中,人類一方面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變換,另一方面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勞動交換,勞動過程的這兩個方面就是通常所說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主線,在這條邏輯主線上,生產力是髮端的、首要的因素。社會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隻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栓桔。此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

因此,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的產生既不是沃勒斯坦的世界範圍內勞動分工決定的結果,也不是吉登斯民族國家及其體系催生世界體系的結果,而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邏輯結果。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推動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的產生和發展從而形成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前提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受到了一些國內學者的懷疑。如宋偉認為,馬克思主義與經濟自由主義者都相信經濟全球化根源於自由市場的內在邏輯。這種解釋無法回答:正是深深捲人全球化的國家對跨國公司利用全球化降低勞動者的福利進行了廣泛的質疑。而且世界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並沒有對全球化潮流作出積極回應,因此,全球化更應該從國家和國際政治的角度來解釋。他認為,結構使競爭中的國家不斷社會化,社會化促進國家的特點和行為出現相似性,所以,無政府狀態下的國家競爭決定了國家間的相互模仿,接受共同的國際經濟規則,採取相似的國內經濟體制,從而促進了全球化的發展。這種把馬克思主義與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等同起來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而且從上層建築來說明經濟全球化的歷史發展不可能從根本上解釋經濟全球化的產生。

在中世紀末以前,西歐在大多數領域和大部分地區都是十分落後的,“在文化上,它從外界得到的多於它所能給予的;在經濟上,某些方面也很落後,它極想得到南亞的香料和中國的絲綢,自己卻沒有什麼可用以交換;在軍事上,可以肯定地說,東方對西方的人侵遠遠多於西方對東方的人侵。

相關圖片

中世紀後期,在東方的伊斯蘭教帝國和儒家學說統治下的中華帝國越來越閉關自守和僵化的時候,西歐國家從生產力的進步到生產關係的變化開始,經歷了一場空前的、徹底的社會變革,西歐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幾乎都在發生深遠的變化,並使它具有了某些強烈要求向海外發展的願望,也具備了向海外發展的條件。

公元5世紀,西歐封建社會逐步形成,到11世紀,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併在封建莊園中形成了一支手工業者隊伍,他們一般是去人口聚集和過往客商多而且容易做買賣的地方,如寺廟、舊城堡廢墟上和渡口附近,在這些地方就形成了最初的集市,隨著一些富裕的手工業者用積累的貨幣購買了人身自由,建立自己的手工作坊,專門從事商品生產,這就形成了手工業者和商人的集散地—市鎮,手工業者為了避免市鎮受到侵犯,在周圍築起土牆或柵欄,後來又修築堅固的石牆,於是城市就出現了。與中國古代的王權政治的城市基礎不同,歐洲城市的基礎是手工業和商業。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就開始在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現。這些城市是毛織業最早發展同時也是中世紀毛織業最繁盛的地區。從11世紀開始又依靠壟斷近東貿易大發橫財,加速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到13世紀,隨著生產技術的改進,手工業的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市場逐漸擴大,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封建行會制度的矛盾日益激化,在生產者分化的基礎上,部分生產條件好的手工業者突破了行會的束縛,雇佣更多人勞動力,他們本人則逐漸脫離勞動,變成資本家,幫工和學徒則成了雇佣工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開始萌芽。此時,封建的生產關係已經不能容納發展了的生產力水平。特別是隨著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農村中搖役租和實物租已普遍改為貨幣地租,領主與農奴的關係已經向變為地主與佃農的關係邁出了踏實的一步,封建主義的政治制度在農村中正在喪失它的社會基礎。總的說來,“在巧世紀時,封建制度在整個西歐都處於十分衰敗的狀態。市民對社會來說,已經比封建貴族更為必要了。而此時以大莊園經濟為基礎的西歐封建社會,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同東方高度中央集權的皇權至上相比,西歐各國的王權軟弱得可憐。

他們既受制於羅馬教廷為中心的教會,又時時面對地方大貴族的反叛。因此,西歐各國的君主們普遍採取了和新興的“市民階層”,即資產階級、新貴族、商人結盟的政策,大力推行重商主義,由此加強了專制王權。英國、法國、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等都奉行重商主義政策,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相關圖片

重商主義政策的實行,使這些國家程度不同地達到了富國強兵,強化專制王權的目的。但在重商主義政策中得利最大的還屬工商業資產階級,他們的力量大大增強,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得以迅速發展。封建制度深深的危機使他們寄希望於向海外擴張領土以輓救其危機。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歐洲的向外擴張,特別是遠洋航行提供了條件。由於地理位置靠近海洋,西歐各國在造船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較重大的技術進步表現在造船、航海設備、航海術和軍事裝備等方面:船舶的載重量越來越大,船的構造先進,速度快,製造成本低,效率高;指南針在巧世紀由葡萄牙人在航海中已經應用,後經過改造,結構更為簡單,造價更為低廉,應用更為廣泛;在火藥和武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能夠保證航海探險的安全,16世紀初,荷蘭、德國和英國的冶金學家發展了鑄炮技術,使發炮技術更容易操縱但卻具有同等甚至更大的威力,海戰戰術也已由設法攻人敵船改為舷上的多炮齊射。這些技術上的進步,對於歐洲的海外擴張,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新航路開闢的歷史是海外殖民掠奪和資本原始積累的歷史。西歐殖民者對亞洲、非洲和美洲人民進行了瘋狂的掠奪,他們侵占土地,建立血腥的殖民統治,用征服、奴役以及消滅殖民地人民的辦法搜刮財富。美洲、非洲和亞洲許多地區的人民淪為奴隸,被西歐殖民者趕到礦山、種植園,無休止的勞作和非人的折磨使大批奴隸喪失生命。在新航路開闢的半個世紀里,美洲印第安人就從3000萬人驟減到1500萬人。與此同時,西班牙殖民者每年從美洲掠走黃金5500公斤,白銀24.6萬公斤。16世紀葡萄牙殖民者從非洲掠走了27.6萬公斤黃金。15世紀末(1493年)西歐黃金儲量約為55萬公斤,而在16世紀則增加到119萬多公斤;白銀儲量從700萬公斤增加2100萬多公斤。千百萬殖民地人民的血淚和白骨換來了西歐的資本原始積累。當然,通過新航路的開闢,世界市場的領域驟然擴大了,進人世界貿易的商品種類和數量大大增加,由此而導致的結果是海外商業不再是少數冒險商人專為封建主階級供應奢侈品,而是販運大宗商品,供應於普通大眾。這時也出現了商品和證券交易所,開始了商品的買空賣空的投機事業。新航路開闢後,西歐的商業性質和方法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商業發展的需要,具有資本主義特征的商業機構如銀行、交易所、股份公司、保險公司相繼出現。國際範圍的貿易,特別是與殖民地之間的貿易,受殖民地政治形勢影響、海洋氣候變化、海盜襲擊以及難以預料的種種突變,使商品的價格波動非常大。殖民地商品甚至成了囤積居奇,買空賣空,大規模投機的對象。這一切給新興資產階級提供了發財致富的機會。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的圖片搜尋結果

商業上的這些革命性變化,促進了商人資本的發展,加速了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過渡。壟斷海外貿易的大商業公司也紛紛建立起來並和本國政府有著密切關係,它們從專制主權那裡取得特權和補助,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是進行殖民擴張和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工具。它們的目標是侵占世界領土、建立殖民制度,奴役殖民地人民,與他國商人集團在國際貿易中競爭,獲得乃至壟斷世界市場。

航海探險還發現和掠奪了大量的金和銀,使流通中的貨幣量急劇增加,引起物價飛漲,史稱“價格革命”。由於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商品銷路大增,手工場主和商人利市百倍,大賺利潤,迅逮致富並形成最初的原始積累。而勞動者實際工資下降,利益受損,封建地主則因金銀價格下跌利益也受損,這些都大大促進了西歐封建社會解體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更重要的是,美洲新大陸的發現、東方新航路的開闢,第一次把整個世界有目的地聯結在一起,從此,全世界各民族大範圍的交往和相互依賴開始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歷史上的軌跡就是從各民族有目的的交往開始的,沒有世界各民族有目的的交往和相互依賴,就不會有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的形成,也就不可能有當代經濟全球化的產生。

「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的圖片搜尋結果

三、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進一步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的形成

16世紀以後,隨著資本原始積累的進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進人了一個迅速成長的時期。資本主義的手工工場不僅排擠了行會手工業,也代替了資本主義的手工作坊。資本主義的手工工場成了這個的時期的標誌。由於在手工工場內部工人已經有了細緻的勞動分工,勞動生產率提高,表現出了生產的優越性,使資產階級的力量與日俱增,從而開始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但是,此時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仍然是封建生產關係,它在各方面都嚴重阻礙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如這時期雖然典型的農奴制已經受到資本主義發展的強烈震撼,但它仍然在社會經濟中占優勢地位,廣大農民仍然很難擺脫封建主義的超經濟強制,農民對領主的人身依附關係嚴重地阻礙著農村中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這種狀況也不能滿足城市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勞動力、原料等各個方面的需要。另外,此時各國的封建割據狀態對資本主義的發展也是嚴重的打擊。16世紀後,各國仍保留著封建割據狀態,各個封建主都是獨霸一方的皇帝,擁有自己的法庭和軍隊。各封建諸候國之間,沒有統一的貨幣制度和度量衡,沒有統一的稅收制度,國王、教會、領主的關卡遍佈各地,對地區間的貨物運轉任意抽收進口稅、過境稅等等。資本主義經濟是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商品經濟,它要求有統一的國內市場,而封建割據、關卡林立、稅目繁多的社會狀況,嚴重地影響了地區間的經濟聯繫,阻礙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總之,這一時期封建生產關係與已經發展並逐步強大起來的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已不相適應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現實中遇到封建制度的種種束縛,封建生產關係已成為阻礙生產力向前發展的栓桔。

資產階級革命是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的標誌。資產階級革命最早發生在荷蘭(1572-1579),但是第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資產階級革命是1640-1648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和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標志著人類社會從封建主義時代進人了資本主義時代。繼英國革命之後,美國(1776年)、法國(1789年)、德國(1848年)等國家也先後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在歐洲國家全部或部分取得統治權,建立了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的政治制度,在國內破除了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地方割據、關卡林立的局面,廢除了行會及專賣制度,統一了度量衡和貨幣,建立起統一的國內市場。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還超出了本國和地區範圍,反映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要在“當時整個世界”取得支配地位的歷史要求。馬克思關於“美國獨立戰爭給歐洲中等階級敲起了警鐘”的論述,指的就是美國革命對英國資產階級深人進行民主改革和法國大革命的興起發揮了積極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因此,資產階級革命對於歐洲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關圖片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後,便為更大的向外擴張活動提供製度的保障。“資本一旦合併了形成財富的兩個原始要素—勞動力和土地,它便獲得了一種擴張的能力,這種能力使資本能把它的積累的要素擴展到超出似乎是由它本身的大小所確定的範圍,即超出由體現資本存在的、已經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和數量所確定的範圍”。資本的力量使殖民者除運用價格低廉的商品外,更多地使用國家機器特別是軍事武力和政治陰謀活動作為其擴張的重要手段,征服經濟落後國家人民的最頑強的仇外心理。在中國,英國殖民者為侵占中國市場,1840年對中國發動戰爭,即鴉片戰爭,接著1856年又伙同法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從此,打開中國的門戶。英法等國通過暴力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除迫使中國割地(香港、九龍)、賠款外,還迫使中國開放5個通商口岸和13處商埠,並從中國獲得任何進口商品只交納5%特惠關稅的特權。中國從此開始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到19世紀60年代末,歐美先進國家的資產階級使用商品這一特殊武器和刀槍火炮一起,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衝破一道又一道民族閉關自守的屏障,打開一系列國家的大門,把它們都囊括到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之中。

由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動擴張而建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是以適應於大機器工業為中心的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它以少數幾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英國為中心,以其它主要或純粹從事農業的國家為外圍。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的形成過程中,歐洲社會經濟的發達和社會財富的增加是建立在殖民地社會經濟的更落後、更加不發達的基礎上。在歐洲殖民者把整個世界聯為一體,把落後國家捲人世界市場的時候,也就形成歐洲殖民國家與殖民地國家之間的國際分工,即歐洲殖民者國家從事工業生產,從事“較高水平的技能和較大資本含量的各項任務”,而殖民地國家成為它們的原料和糧食供應地。這種國際分工體系的本質是歐洲殖民國家剝削、壓迫、奴役和控制殖民地國家,這種國際分工體系的本質也延續到當今世界體系之中,決定了當代的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場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動並主導的經濟運動。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的被剝削被奴役地位不是今天才形成,而是在歷史上就已經決定。

「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的圖片搜尋結果

台長: 幻羽
人氣(1,405) | 回應(0)| 推薦 (8)|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略窺當今世局風雲 |
此分類下一篇:【全球化的世界觀】+【全球化的議題】
此分類上一篇:*時政風雲-金磚國家現況如何?* -作者: Jo Harper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