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3-19 16:51:18| 人氣1,5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命與時空】 *釋聖嚴*法師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生命與時空】 *釋聖嚴*法師


生命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正在經驗的,每天接觸到的,都是各種的生命及生命的現象。今天我將以最基本的佛常識,來說明生命的現象,以及生命在時間及空間之中,所存在的架構。

一、生命無始


我常被問起:「西方的基督,相信人類最早的祖先是由上帝創造的,佛的解釋如何?」我無意和基督爭論,只想先討論一個東西方都未解決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但是有人覺得,能有雞及雞蛋可吃就好,至於先有雞或者先有蛋,則不是問題。不過總還有人要問:「生命的起源是什?」

我曾被一位居士問起:「師父,佛
說緣起,但緣起的頭是什?」我說:「緣起如環無端,名無始。」這便是佛對於人生宇宙起源問題的標準答案,不是不解答問題,而是最好不解答這個問題。此在阿含部的《箭經》中,曾經有人問起世間永恆、世間有邊的問題,佛便不答,而說如人中了毒箭,拔箭要緊,不用追問造箭因緣。

在《涅槃經》卷一九,也有「四不可說」的明訓,那便是討論諸法生與不生的問題:「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佛在《阿含經》中,只說:「此生故彼生,生老病死集。」「此滅故彼滅,生老病死滅。」但對生命源頭之初的問題,不作解答。如果解答是出於什
,所衍生出來的問題就更多了,如說有開始,那,最初的開始又從何來?因此,佛對生命的來源所給予「無始」的答案,是最有智慧的處理法。

我在美國印地安那州普渡大學,與居士們聚餐時,吃到圓圓的芝麻
,我問做麻的人:「這圓圓的麻,是由那裡開始做起?」做麻的居士說:「是一捏便成了形,說不出是由那一點開始。」麻上有很多芝麻,我又問:「這些芝麻是由那一粒開始鋪上去的?」他說:「一滾就滾上去了,也不知是從那一粒開始的。」但,到底有沒有始點,我想應該是有,然做的人已不知是那一點了。若要待弄明了麻的起點才吃,那就永遠吃不成了,因還可以問芝麻及糯米的起源、製作麻的起源、製作人的起源、上帝造物的起源、上帝的起源……,永無止境!

因此,我們接著將依佛
的觀點來說明生命的現象究竟從何而來,如何來發現此一生命現象,然後介紹如何利用此生命現象?又此生命現象對我們究竟有多大的價及如何發現此價

人與人之間的稱謂有我、
、他。而在《金剛經》裡的稱謂包含「我相、人相、眾生相。」《金剛經》裡將多數的眾生。「我」就是生命中的第一個,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我。此外,許多的他合起來,稱之「人」。人相、我相、眾生相,便是一切生命的現象。

在時間上的過程,稱
「生命」;在空間上的活動,稱「生活」。換言之,時間上的延續生命的維持,空間上的活動生活的運作。以佛的立場看生命,與一般人所說的生命,略有出入。

由宗
信仰的立場而言,只有上帝能給予生命而擁有生命,然在一般人看來,除了人之外,動物乃至植物,凡能生存、生長的都有生命的現象。就佛的觀點而言,宇宙的生命,是以人中心,動植物是其次的、附帶的。生命現象中雖包括動物及植物,然以「人」根本。所以討論生命現象與生命的延續,佛著重的是「人」的生命。

佛陀成佛,是
了救人,至於其他眾生,不是說不管,但不是佛度眾生的重點。

 

二、五蘊和合


佛經裡探討生命的奧祕,是由「五蘊」組合而成的。換言之,構成生命的因緣,是色、受、想、行、識等五種要素,稱五蘊。

第一
色蘊,色不僅是色,而指一切有形之物質。凡有質量、有阻礙或有形式的物質體都稱色蘊。人除了肉體之外,還有精神的部分,精神部分又分四種,即受、想、行、識的四蘊。而其中,受、想、行的三蘊是精神部分,最後一個識蘊,是精神與物質的行所結合而生的一種力量,是生死過程中一個連貫的東西,助我們延續生命,是由此生到彼生的一種力量。此一力量便是生命現象以及生命現象之所以繼續不斷的動力,總名識蘊。

生命由前生到這一生,再到未來生的觀念,這是佛
裡一個獨特的觀念。生命由五蘊的五個部分組成,人活著的時候,五蘊因緣和合而生生命的現象,稱之「活」。死了的時候,前四蘊的色、受、想、行四種現象離開,只剩最後一種識蘊。這個識,便貫串到另外一次生命的開始,如此生死周而復始,是不間斷的,具有連續性的。

五蘊中的受、想、行三蘊,都是我們腦神經的作用及反應:受是感覺的意思,想是作一個判斷,而行是反應,指如何處理事情。譬如:人家打我一個耳光,感覺到
上被打得麻麻痛痛的,叫作「受」;想想到底發生了什事,是「想」;而決定採取什行動,也打他一個耳光,或者原諒他算了,便是「行」。挨打的時候是「受」,知道被打是「想」,要不要打回去的念頭是「行」,聚集業力並且接受果報的是「識」。

三、十二因緣


前面分析了生命的組成,現在再談到生命的延續。在通過這一生到另外一生的延續現象,佛經裡稱「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指十二個階段,又可將之分三個時期,即過去世、現在世及未來世。過去世包括三個階段,無明、行、識;現在世包含七個階段,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未來世包含兩個階段,生、老死。不斷地循環,便是人類生命的三世流轉。

無明、行、識,是屬於過去世,有了過去世的識蘊,便有了現在這一生的原因。於現在世的這一生,入了胎的時候,稱
「名色」,名是精神的部分,色是物質的部分,也就是前世形成的「識」。進入母胎時,與物質體相結合,此時稱名與色相結合,成胎兒。當胎兒完成了人的形狀,具備了六根,名「六入」。

 

所謂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即是五官及身心。此時的「意根」是精神與物質同時並存的,換言之,意根是物質體但離不開精神,僅說物質體是指神經作用,但一定有精神的部分使之作用而稱之「意根」。就現代的人體解剖而言,只能看到神經的部分而看不見精神的部分,而六根中的「意根」卻是一般人所看不到的,說不出的。

六根形成之後,十月滿足,便出母胎。出生後,就會接「觸」到周圍的環境,
生感「受」苦樂、冷熱、粗細等心理作用。然後便有如意和不如意、喜歡和不喜歡等的情發生,此在十二因緣中,名之「愛」。然後對於外境生欣者追求、厭者抗拒的心態,就是「取」的運作了。換言之,取是有取有捨,此種取捨的行,加起來實際就是五蘊裡的行蘊。

在五蘊中,有了行
之後,便生「識」,行的業力,在十二因緣裡便是「有」。有了業力積聚而成的識蘊,便會到來生再去接受另一階段的生命。而十二因緣中的「有」與「識」,略有差別:五蘊中的「識」,一定要到下一生去;而「有」不一定要到下一生去,此生的所作所、所思所想,很可能在這一生中就能得到果報的反應,所以名「有」。有了什呢?有了業的果報。如果此生不報,在未來世的多生多劫之中,終究也不掉。有了此生所作的種種業力,加上往昔生中所造種種業種而未現行受報者,便有未來世的「生」及「老死」,等待去。若不親證無我而了生死,便會生了又死,死後又生,頭出頭沒,永在生死苦海之中打轉翻滾!

談及因果,再
一個故事例說明。我在臺灣時,遇到一位太太向我抱怨說:「師父,這個世界不公平,菩薩沒有眼睛,老天聾了耳!我一生沒有做壞事,可是我的兒子卻無緣無故就遇車禍死掉了。許多人做了許多壞事,不得壞報,而我是好人,卻遭喪子的苦報?世上豈非沒有因果?」

我告訴
:「妳尚佛法,佛法要講三世因果,今生自己認沒有做壞事,有那般淨善良能保證過去無量劫來的無量生中,從來沒有做過壞事?而且的兒子死了,說不定也是好事。」感到非常驚訝,我再解釋道:「目前心裡覺得兒子很好,但當的兒子又是不孝順,又是敗家子的時候,可能更痛苦。因此,兒子還沒來得及給做敗家子,就已經走了,豈不很好?何況,娑婆世界的環境,苦多樂少,兒子在此間的任務結束後,能到更好的世界投生,豈不更好?這生他做的兒子,們的母子緣告一段落,他就走了,正如到家來服務的工人一般,工作做完了,就該走了,他要辭職,總不能永遠不讓他走。若知三世因果的道理,心理才能得到紓解,不會忿恨不平,痛苦一輩子。」

又問:「我下一生還能見到我兒子?」我說:「若欠他多的話,下一生定能見到他。不過,下一生見面,彼此都已是另外的人了。」

四、生命的主人


我們若不透過佛法來認識生命,那,生命的事實,只是無可奈何的一種現象,永遠在生死中流轉,周而復始。曾有人問我:「父母要把我生出來,讓我在這世界上受苦、受難?」其實,不是父母要將我們生出來,而是自己要被生出來,若無業感果報,是不會被生出來的。這雖不是出於自由意志,確是出於自作自受,因由於無明煩惱,使得自己作不了主,若不修學佛法,也沒有辦法使自己得到自由與自在。

我曾遇到一個人,他的家境富裕,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及學校
育。可是對一般人的生活,他都沒有經歷過,因此他反而羨慕一般的人。有一次,他對我說:「師父,我不知道我究竟是幸福、不幸福。我的父母對我實在太好,也因此許多事情我都不會做,也不。我沒有辦法像一般人那樣過一般人的生活,有時,我覺得這是生命中的無奈,我無法如一般人那樣的自由自在。」在常人想像之中,有錢人家的孩子,一定是非常滿足的,想不到還有不滿足的人,似乎比窮人家的孩子更不滿足。

由此可見,人在世上,對自己生命現象的處境,很少能感到是非常完美的。換言之,即使一生一帆風順的人,在他們的心裡,仍有苦惱,仍感懷疑:「
好像孤零零地被生在這個世界上?」因此,我們在聽到佛法之後,就應該瞭解到生在世界上來,是因自己的往昔因緣所造成,不是受制於他人,也沒有被誰作弄。而能不能有辦法來改善自己、提昇生命,才是重要的課題。

五、提昇生命


生命的提昇,首先是不造惡業,要造善業。若能不造惡業,多造善業,對我們的生命,不能說立竿見影,馬上就能改善,至少將會改善,如若這一生不能改善,未來生也能改善。將希望與信心寄託於未來,對佛法有信心,便對自己能去惡向善有信心。

所說的「業」,可分兩大類:一有漏業,另一無漏業。有漏業是做多少行便會得到多少果報,果報完了之後,業便沒有了;也等於說,了多少錢便花掉多少錢,花完就沒有了。

 

有漏業又可分黑業及白業兩類:黑業是造作惡業,而白業是造作善業,黑業有惡報是墮落三惡道,白業有善報是轉生三善道。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受報的同時,又造新業,或白或黑,因果相循,永無盡期,故稱有漏的業海是茫茫的苦海。

無漏業乃是行善不求報,只
眾生得離苦,不自己求安樂。無漏業亦可分兩類:第一類是修得解脫道以後,就不再到這個世界來,故稱之自利的小乘,造的是無漏業,修的是無漏學,但在進入涅槃道的解脫境之後,也不再到世界上來了。另一類的無漏業是以利他優先的大乘菩薩行,凡對眾生有益的事,永遠盡力去做而不求果報,他們雖已不需在這人間受種種苦難,但由於眾生還在苦難之中,所以永遠還在娑婆世界救度眾生。

六、三無漏學


至於無漏業的修行,是以戒定慧的三無漏學基礎。以「戒」而言,有消極和積極的兩個層面:消極方面,是一切惡事不可做;積極方面,是一切好事不得不做。

以「定」而言,打坐,當然也可以稱
習定,也可以得定,可是若在平常生活裡面,能心平氣和與他人和睦相處,反省自己,不鬧情,這些也都是定的工夫。經典裡我們許多糾正情波動,平息心情混亂的修養方法,無非都是定的工夫。

定的工夫,在一般的情況下,幾乎人人都能做到。未受刺激時,當然可以不動情
,一旦遇到環境中的人事物,和自己的利害衝突、意見相左之時,仍能不會生氣,就很難了。人們往往在信佛學佛之後,仍免不了夫妻架,那就得用修行的方法來對治。曾有一對夫婦,在大一頓之後,來找我,雙雙向我請示:「師父,我們已經學佛多年了,仍不能不架,該如何是好?」我說:「很簡單,知道架不對,以後就不要再,萬一又起來,則要相互懺悔、相互道歉,然後每天要定時做功課,無論是拜佛、念佛或者是打坐。如此修行之後,遇到外境與自己衝突的時候,便不會那容易動情,當然也不易跟人架了。」在修定的過程中,修行的方法很多,可能包括誦經、念佛、持、拜佛、懺悔以及打坐等等。

以「慧」而言,也有不同的層次。基礎的層次是信解因果和因緣的道理;最高的層次是大自在、大解脫,也就是佛的境界。普通人,欲達佛的層次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享受一點佛法的智慧,則是很容易的。若能深信因果,則不會怨天尤人;若能明白因緣,則會促成好因緣的成熟,改善壞因緣的變遷,如此,對未來將抱著無限的希望,對自己、對他人,用因果、用因緣,也都能
得心應手了。

七、自覺聖智


生命本身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總和,如果能從生命得到解脫,便是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範疇。人們對生命的無奈與困擾,無法自救,便要用佛法的智慧來處理,有了智慧的人,自我中心,自然淡化,而至消融消失,那便是證入無我的實相,亦即是佛的境界──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由於自我中心徹底消失,而生命的現象依然存在,是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中,也是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外,無以名,名「解脫自在」。

(1992年10月24*
釋聖嚴*法師講於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劉德如居士整理)

“生命與時空 *釋聖嚴*法師”的图片搜索结果 

台長: 幻羽
人氣(1,590) | 回應(0)| 推薦 (9)|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春禪 |
此分類下一篇:【萬物眾生皆是佛!】
此分類上一篇:《禪慧風光》*釋星雲*大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