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8-23 20:49:39| 人氣3,7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殺嬰行為的血腥真相,或許只有人類才會覺得殘酷】

推薦 1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殺嬰行的血腥相,或許只有人類才會覺得殘酷】

            2018年08月23 10:23  來源:SME科技故事

都說審美是主觀的。但是人類,卻總是對一系列特徵沒有任何抵抗力,那就是萌。如圓、短下巴、大眼睛、小鼻子等,統統都是公認的萌點。而這,也正是新生兒的典型外貌特徵。

早在1943年,生物學家Lorenz就發現,嬰兒的能使人放下戒備,提供關愛。這也被稱“娃娃效應”(babyface effect),而這些萌萌特徵則被稱“嬰兒圖式”(baby scheme)。所以說,這張看似人畜無害,但卻心機十足。

當大人看到嬰兒龐時,總會不自覺地生想照料他們的衝動。這是一種本能的、普遍的、具有進化意義的反應。因只有引起成人的憐愛,嬰兒才能獲得照料與保護,順利長大。

而一些幼態持續的動物,也博得人類喜歡,成了寵物。看破了人類這一偏好以後,一些藝術形象也會刻意地類比幼兒的特徵。加菲貓、史努比、泰迪熊和米老鼠的形象設計都有著類似的過程,往幼態的方向演化。


嬰兒賣萌有理,那問題就來了,他們惹人憐愛的長相又是通過什機制進化而來?細想起來或許會有些血腥,那些長得不萌的,可能首先會被遺棄、殺死。而經篩選留下的嬰兒,才會進化得越來越討喜、可愛。當然,嬰兒因萌而被扼殺也只是個假說。也有觀點認,人類之所以覺得嬰兒可愛,進化的是審美。這就屬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了,暫且不討論。

但是無論如何,動物界血腥的殺嬰行卻是實、且普遍存在的。從靈長類、肉食類、齧齒類,到鳥類、魚類都有發生,就連家中養著的軟萌子和貓都不例外。回頭看歷史的長河,動物的幼崽可用屍橫遍野來形容。在某些物種中,殺嬰行甚至是新生兒最大的死因來源。例如大猩猩幼崽的死因,起碼有1/3是由於殺嬰現象。


剛開始,科學家認這只是特例,屬於一種病理性的行。畢竟這除了會對雌性造成打擊外,甚至影響種群的繁衍,似乎沒有生物學適應性意義。他們認,殺嬰是由惡劣環境造成的壓迫效應。

例如,在空間狹小的實驗室鼠籠裏,小鼠經常會咬死剛出生的小鼠寶寶;牛背鷺會在食物不足時,優先照顧先孵化出的兩隻雛鳥,並放任其攻擊並殺死其他雛鳥;非洲黑鷹則更過分,會直接主動啄死第二隻孵化出來的雛鳥;但是隨著究深入,科學家發現這一現象普遍得讓人舌。


即便不是環境的壓迫,許多動物仍會對幼崽下毒手。而靈長類,就是最臭名昭著的嬰兒子手之一。1965年,日本京都大學的山本幸丸首次報導了,印度叢林中長尾葉猴的殺嬰行。長尾葉新猴王“登基”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殺死所有老猴王留下的幼崽。那時,猴群生存條件可以說是優渥,食物充足且少競敵。

這篇論文,一度引起了很大的社會輿論。畢竟殺嬰是人類本能抵觸的事情,光想像這種情節都讓人覺得罪惡。當時,哈佛大學的人類學究生薩拉·赫爾迪(Sarah Blaffer Hrdy)聞訊即往印度,進行了漫長的考察。在觀察的種群裏,殺嬰行是有選擇性的,並非無差別的虐殺。



在長尾葉猴的種群中,雄性不會襲擊自己的後代。而且那些被選中的倒楣幼猴,幾乎都不足六個月大。這個時期長尾葉猴幼崽都未戒奶,還一直黏在母親身後,最需要照料與關愛。所以,薩拉·赫爾迪提出了殺嬰的性選擇假說:殺嬰,正是一種雄性讓雌性再交配的有效策略。

一般情況下,哺乳動物在哺乳期是不發情的,分泌乳汁會使排卵受到抑制。但若孩子沒了,就不用再分泌乳汁了。所以雄性選擇殺死嗷嗷待哺的小猴,則可以使母猴再次進入發情期。






猴王的任期是極短的,可以用轉瞬即逝來形容,一般也就兩年多點的時間。之後,因體能的衰退,會被更精壯的雄性擊敗,落荒而逃。所以,猴王需要儘早地與母猴交配,才能將自己的優秀基因傳遞下去。

浪費資源和精力來養育“老王基因”,對自身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在生命的遊戲裏,只有那些繁殖成功率更高的個體才能順利通關。而經過交配後,雄獸的殺嬰行也會停止,猜測是了防止誤傷自己的後代。


後來,也越來越多證據表明了這種策略是常見的。動物王國中,就有51種靈長類會採取這種手段,此外還包括獅子、老鼠、河馬等。而且,這種雄獸殺嬰的現象,也多發生於一雄多雌的獸群中。

越是雄性佔據壟斷地位的社會結構下,殺嬰行發生的頻率也越高。不過,里有壓迫,里就有反抗。前夫被驅逐,但又不願失去骨肉至親的母獸,則會盡一切努力阻止自己的孩子被屠殺。

例如獅群中,雌獅會將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保護幼崽上。們會把幼崽在嘴裏,寸步不離,又或是與雄性展開搏。只是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膊肘總是不過大腿。




保護嬰兒需要消耗大量精力,沒日沒夜的守護,但雄性殺嬰只需要幾秒便可完成。一些雌性動物採取的應對方式還十分奇特,例如“濫交”。雌性通過與多個雄性交配,讓雄性難以分辨些孩子才是自己的。而避免誤傷,雄性殺嬰行便會減少。

例如,雄性倭黑猩猩是極少數不會殺嬰的靈長類之一。而倭黑猩猩也常被稱“性觀念”最開放的動物,因此雄性更不易識別出些孩子是自己的後代。當然,這也與倭黑猩猩的社會結構有關。

在倭黑猩猩的種群中,雌性處於統治地位,生下來的幼崽由大家共同撫養。從社會進化的角度來看,一雄多雌群的弊端是激化了雄性間的競爭。一些雄性沒有繁殖機會,就可能引發殺嬰現象。


像這種多雄多雌群內,雄性們或多或少都得到了繁殖機會,可有效抑制殺嬰現象。此外,社會化的一夫一妻也可降低雄性殺嬰率。大27%的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會實行一夫一妻制。

這種長期性的姻親關係,雄性也需分擔養育後代的責任,們會減少活動範圍,以達到保護妻小的作用。所以才有觀點認,正是了規避殺嬰的風險,人類才更偏愛一夫一妻制。

但事實上,這些方式都未能禁殘酷的殺嬰現象,包括人類。而在這些“合作繁殖”的物種裏,殺嬰的主角卻變成了母方。如果母親感到缺少支持與輔助,又或是覺得養育孩子的成本太高,嬰兒便會遭殃。但雄性絹毛猴就沒有皇帝的命了。

除了提供精子外,們更像是“保姆”,在撫養後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正處於孕期的雌性絹毛猴,會想方設法讓忙碌的雄性騰出“保姆服務”的檔期。如果雄性正在帶孩子,那這些倒楣孩子很有可能會被雌性殺掉——即便那是自己女兒的後代。


在人類的道德觀裏,無論是誰,出於什原因,傷害嬰兒是罪大惡極的。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就算是在嚴格的道德約束下,人類的殺嬰行也是“一脈相承”的。

人類母親在感到自己缺乏社會支援的情況下,如貧窮、私生子等,同樣會棄或者殺死自己的孩子。而這一般都是在嬰兒剛生下來的幾個小時或一天內完成。那時,母親與孩子間的情感聯結還未足堅固。

所以還別誤解了“母性天生”,認人母必定會對孩子好。事實上,“母愛”是有條件的,也需要一定的情境線索動。西方世界嬰兒死因的形容詞——“被子蓋得太厚”,正是殺嬰的一塊遮羞布,意嬰兒被“意外”蒙死在被褥中。

15世紀的佛羅倫斯,有15%的嬰兒因此而死。到18世紀,有一位醫生從表面意思理解“被子蓋得太厚”的含義,發明瞭一種“佛羅倫斯育兒架”。

這種育兒架長得像一個三條長腿的籠子,用於防止嬰兒被悶死。當時這種育兒架是被迫使用的。但卻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其發揮了作用,死于“被子蓋太厚”的新生兒一如往的多。所以不少案例,可以直接判定謀殺。

而根據英國布羅得莫精神病院的入院記錄,1902年至1927年間入院的女性中有48%是因殺嬰。“殺人償命,天經地義”,但這些被送進精神病院歇斯底里的婦女還不一定得病了。

在棄嬰的那一刻,或許正受到演化內驅力的感召。而這對保障新生的福利是具有指導意義的。予以道德的約束外,婦女可能更需要足的社會支援。

台長: 幻羽
人氣(3,749) | 回應(0)| 推薦 (1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何處無江湖? |
此分類下一篇:《亂世行》*幻羽*題
此分類上一篇:【且看習近平與王岐山的特殊相互關連】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