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讀畢書單
【1】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著,綠原(劉仁甫)譯,《浮士德》,臺北市:貓頭鷹,1999。
【2】 黃浩威,《戲劇盒與新加坡的社會劇場:文化干預與藝術自主性》,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創作室,2011。
【3】 陳浩基,《13.67》,臺北市:皇冠,2014。
【4】 Nadia Murad著,洪世民譯,《倖存的女孩:我被俘虜、以及逃離伊斯蘭國的日子》(The Last Girl: My Story of Captivity, and My Fight Against the Islamic State),臺北市:時報文化,2018。
【5】 蔡承恩主編,《艋舺護照:悠遊艋舺城市博物館》,台北市:萬華社區小學-小小市民文化創意有限公司,2018。
2020年2月讀畢書單
【6】 Agatha Christie著,王麗麗、劉萬勇譯,《一個都不留》,臺北市:遠流,2010。
【7】 Italy Calvino著,倪安宇譯,《在美洲虎太陽下》,臺北市:時報文化,2011。
【8】 連美恩,《我睡了81個人的沙發》,臺北縣:遠景,2010。
【9】 寺山修司文,森山大道攝影,猿渡靜子譯,《劇場寫真帖》,成都:四川文藝,2019。
【10】 杜寒菘圖文創作,少妮瑤.久分勒分音樂創作,《lalingedan ni vuvu:祖父的鼻笛》,屏東縣霧台鄉:雙豬工作室,2018。
【11】 肖水源、劉愛忠主編,《瘟疫的故事》,台北市:知青頻道,2007。
【12】 William Shakespeare著,朱生豪譯,《第十二夜》,台北:國家,1981。
2020年3月讀畢書單
【13】 鍾喬,《戲中壁》,台北市:遠流,1995。
【14】 林群智,《台灣劇團至中國經營商業劇場之研究——以表演工作坊之上劇場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8。
【15】 李昱伶,《從現代到傳統:江之翠劇場演藝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戲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
【16】 浦忠義總編輯,《在不遠處.找一個安歇地方「閱讀原藝」》,屏東縣瑪家鄉: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2017。
【17】 張峻愷,《論壇劇場中丑客的研究——以〈一僱二主〉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
【18】 William H. McNeill著,楊玉齡譯,《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台北市:天下遠見,1998。
【19】 柯旗化,《台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高雄市:第一,2002。
【20】 李慧玟,《走出生命的幽谷:一位抗煞醫生禁錮中的愛與勇氣》,臺北市:葉子,2005。
【21】 乙一著,陳可冉、秦剛譯,《GOTZ斷掌事件》,臺北市:皇冠,2010。
【22】 A. J. Jacobs著,黃芳田譯,《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臺北市:遠流,2006。
【23】 Olga Tokarczuk著,易麗君、袁漢鎔譯,《收集夢的剪貼簿》,臺北市:大塊文化,2007。
【24】 Muriel Barbery著,陳春琴譯,《刺蝟的優雅》,台北市:商周,2008。
【25】 劉還月,《瘖瘂鶴鳴》,臺北市:時報文化,1991。
2020年4月讀畢書單
【26】 張淑玲總編輯,《臺北客家社區大學第一級教材:歷史文化類》,臺北市:北市客委會,2013。
【27】 張淑玲總編輯,《臺北客家社區大學第一級教材:音樂類》,臺北市:北市客委會,2013。
【28】 張淑玲總編輯,《臺北客家社區大學第一級教材:飲食類》,臺北市:北市客委會,2013。
【29】 張淑玲總編輯,《臺北客家社區大學第一級教材:民俗節慶類》,臺北市:北市客委會,2013。
【30】 Andrzej Sapkowski著,林蔚昀譯,《獵魔士:最後的願望》,台北市:蓋亞文化,2011。
【31】 劉天涯,《米奇去哪裡》,臺北市:盜火劇團,2019。
【32】 Barbara Ehrenreich著,林家瑄譯,《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女服務生》,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2010。
【33】 Sebastian Fitzek著,姬健梅譯,《遊戲》,臺北市:商周,2008。
【34】 Italo Calvino著,吳潛誠校譯,《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臺北市:時報文化,1993。
【35】 張作錦,《姑念該生:新聞記者張作錦生平回憶記事》,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9。
2020年5月讀畢書單
【36】 吳鈞堯,《重慶潮汐》,臺北市:聯合文學,2019。
【37】 林靜宜,《誠品時光》,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7。
【38】 Jacob Abbott著,畢婷譯,《亞歷山大大帝:文明的碰撞與帝國的興亡》,北京:華文,2017。
【39】 陳思宏,《鬼地方》,臺北市:鏡文學,2019。
【40】 鍾喬,《雨中的法西斯刑場》,臺北市:聯合文學,2000。
【41】 江牧非、吳秀鶯,《青春美夢:精彩好戲-歌仔戲劇本集》,宜蘭縣五結鄉: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2011。
【42】 Jacob Abbott著,公文慧譯,《羅慕路斯:神話時代與羅馬建城》,北京:華文,2018。
【43】 Don DeLillo著,梁永安譯,《毛二世》,臺北市:寶瓶文化,2011。
【44】 饒紫娟總編輯,《拍台北:影視勘景指南》,臺北市信義區:北市文化局、北市影委會,2019。
【45】 楊牧,《下一次假如你去舊金山》,臺北市:洪範,1996。
【46】 張淑玲總編輯,《臺北客家社區大學第一級教材:藝術類》,臺北市:北市客委會,2013。
【47】 Laura Lee著,繆靜芬、黃柏瑄譯,《天氣改變了歷史》,臺北市:究竟,2007。
【48】 蔡宗雄總編輯,《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年報》,臺北市:北市文化基金會,2020。
2020年6月讀畢書單
【49】 Tom Wright與Bradley Hope合著,林旭英譯,《鯨吞億萬:一個大馬年輕人,行騙華爾街與好萊塢的真實故事》,臺北市:早安財經文化,2019
【50】 紀蔚然,《私家偵探》,新北市中和區:印刻文學,2011。
【51】 施叔青,《行過洛津》,臺北市:時報,2003。
【52】 吳錦勳,《之間: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的生命之旅》,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9。
【53】 森村誠一著,蔡憶雲譯,《人性的證明》,臺北市:商周,2006。
【54】 魯道夫,《巴黎戀愛地圖:關於出走的十八個愛情故事》,臺北市:商周,2000。
【55】 Philip Stokes著,陳信宏譯,《不可不知的100位思想家》,臺北市:究竟,2005。
【56】 劉仲倫主編,陳韋蓁採訪,《廿念大開》,臺中市:大開劇團,2018。
【57】 岩井俊二著,邱香凝譯,《庭守之犬》,新北市:木馬文化,2020。
【58】 Katalin Trencsenyi著,陳佾均譯,《戲劇顧問:連結理論與創作的實作手冊》,臺北市:國家兩廳院,2016。
2020年7月讀畢書單
【59】 Gillian R. Evans著,茆衛彤譯,《中世紀的信仰》,北京:北京大學,2005。
【60】 竇博,《探究音樂劇舞蹈編創及應用,以韓國原創音樂劇〈洗衣〉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2018。
【61】 葉泓伸,《在「後真相」時代看古希臘悲劇——〈酒神的女信徒〉導演創作報告》,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導演組),2020。
【62】 陳天璽著,馮秋玉譯,《無國籍:我,和那些被國家遺忘的人們》,新北市:八旗文化,2016。
【63】 Jacob Abbott著,黃彩霞譯,《伊麗莎白女王:至尊紅顏與都鐸王朝勃興》,北京:華文,2018。
【64】 簡朝崙,《看不見的身體——試論鈴木忠志表演觀當中的「中介身體」》,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戲劇學系碩士班,2020。
【65】 吉田修一著,劉姿君譯,《路》,臺北市:聯經,2013。
2020年8月讀畢書單
【66】 Simon L. Lewis & Mark A. Maslin著,魏嘉儀譯,《人類世的誕生:從地質紀錄中反思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掌握改變未來的契機》,臺北市:積木文化,2019。
【67】 Florian Illies著,唐際明、林宏濤譯,《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二十世紀初西方文明盛夏的歷史回憶》,臺北市:商周,2014。
【68】 David Ball著,莊丹琪譯,《劇本筆記:讀劇必修的22堂課》,臺北市:五南,2017。
【69】 Henri Cartier-Bresson著,張禮豪、蘇威任譯,《心靈之眼:決定瞬間——布列松談攝影》,臺北市:原點,2014。
【70】 張照堂,《鄉愁.記憶.鄧南光》,臺北市:雄獅,2002。
【71】 阮義忠,《正方形的鄉愁》,臺北市:遠流,2015。
【72】 阮義忠,《人與土地》,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
【73】 William T. Vollmann著,《窮人》,徐麗松譯,新北市:八旗文化,2016。
【74】 紀大偉,《膜:第十七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首獎作品》,臺北市:聯經,1996。
2020年9月讀畢書單
【75】 Albert Camus著,金恒杰譯,《誤會——卡繆三幕劇》,臺北市:允晨文化,2019。
【76】 陳德愉、吳崑玉、張鐵志、石芳瑜,《國際橋牌社的時代:九零年代台灣民主化歷程傳奇故事.原創戲劇》,新北市:衛城,2020。
【77】 Andrea Hirata著,王亦穹譯,《天虹戰隊2:傻夢成真》,臺北市:寂寞,2012。
【78】 吳承紘,《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新北市:月熊,2017。
【79】 李一休,《一休陪你一起愛瘦身:5個燃脂動作,甩肉25公斤,線條再升級!》,臺北市:如何,2015。
【80】 阿潑,《憂鬱的邊界——一段跨越身分與國族的人類學旅程》,新北市:八旗文化/遠足文化,2017。
【81】 Albert Camus著,顏湘如譯,《鼠疫》,臺北市:麥田,2012。
【82】 林克歡,《戲劇香港 香港戲劇》,香港:牛津大學,2007。
2020年10月讀畢書單
【83】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新北市:夏日,2011。
【84】 Aristotle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臺北市:臺灣中華,1992。
【85】 Sophocles著,胡耀恆、胡宗文譯注,《伊底帕斯王》,臺北市:桂冠,1998。
【86】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市:書林,1991。
【87】 C. R. Reaske著,林國源譯,《戲劇的分析》,台北市:林國源(自印),總經銷:書林,1991。
【88】 姜秀瓊、關本良,《Focus Inside:〈乘著光影旅行〉的故事》,台北市:漫遊者文化,2010。
【89】 任常泰,《中國陵寢史》,臺北市:文津,1995。
【90】 楊麗玲,《艋舺戀花恰恰恰》,臺北市:九歌,2011。
【91】 William Shakespeare著,孫大雨譯,《馬克白》,臺北市:聯經,1999。
2020年11月讀畢書單
【92】 黃坤浩,《碧海丹心——漢麗寶公主》,新加坡:新華文化事業(新)有限公司,2014。
【93】 Antonin Artaud著,劉俐譯注,《劇場及其複象:阿鐸戲劇文集》,臺北市:聯經,2003。
【94】 黃春明,《跟著寶貝兒走》,臺北市:聯合文學,2019。
【95】 劉湘湘,《〈仲夏夜夢〉愛情與婚姻》藝術碩士畢業製作書面報告,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2001。
【96】 洪明道,《等路》,臺北市:九歌,2018。
2020年12月讀畢書單
【97】 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一線之遙:亞洲黑戶拚搏越界紀實》,台北市:導航基金會,2015。
【98】 August Strindberg著,陳玲玲譯、整理,《夢幻劇:生命之旅》,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
【99】 賴慈芸,《翻譯偵探事務所:偽譯解密!台灣戒嚴時期翻譯怪象大公開》,臺北市:蔚藍文化,2017。
【100】 Eugene Ionesco著,阮若缺譯,《犀牛》,臺北市:書林,2001。
【101】 潘惠森,《示範單位》,香港:香港藝術節協會有限公司,2012。
【102】 緩莉舞,游韻馨譯,《少物好生活:捨棄無用之物,讓家成為真正抒壓的地方》,臺北市:遠流,2014。
【103】 甄拔濤,《未來簡史》,香港:石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9。
【104】 Peter Brook著,耿一偉譯,《空的空間》,臺北市:中正文化,200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