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3-16 17:38:27| 人氣8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轉型正義‧異∕藝托邦‧單人宇宙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首登於ARTalks,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ysl/20195e745ea6300c53f065b085dd8853734e300d89c05bdf5831544a20148f49578b6b637fa920277570221585dd625890a6202755ae4eba5b875b99

歷史不斷地往前滾動,也不斷地發生累積,藝術家從中獲取創發激素,不斷地重返回顧,也不斷地詰問省思與預示未來;這是我觀察2019年度台灣藝術作品現象的主要視角,也許無法涵蓋全局,但應能點撥一些迷津。

從台灣政治、社會歷史的時間軸來看,2017年是解嚴三十周年,2018年是「還我母語運動」三十周年,2017年12月5日「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三讀通過,相關公部門場館、機構的專案藝文補助(如2018年3月15日成立的國家人權博物館),這幾年著實促發了許多以「轉型正義」為名的藝術創作計畫。儼然是解嚴後又另一波的重揭「歷史迷霧」、「重讀歷史」浪潮,「重」(re-)與「再」(again)成為主要的藝術創作思維,透過重返與再探的再現裝置,重新省視歷史的皺褶藏納。 

從空間上來看,無可厚非,「台灣」作為創作思維的座標原點,仍是許多作品會處理的起點;然而,也有許多涉及地方記憶、邊界與遷移、帝國與(後)殖民、台灣與東(南)亞等區域政治和地緣關係的作品,更顯得「台灣」的內連與外結文史關係之豐富複雜。面對複雜的世象,大部分的創作者(尤其是視覺藝術界)採取了「展∕演∕實踐作為研究」(exhibition∕performance∕practice as research),結合在地∕跨國田調、文獻與現地重訪、解構與後設重構等方法,模糊∕混同「虛擬」與「真實」,創造虛、實之外的第三∕另類象限,或者建構一座異∕藝托邦。

最終年度入圍的十七個作品,有許多是創作者面對自我的作品,自我的生命史、家族史與身體史,甚至是思索自我身分的認同與差異,就已經足以構成一個小宇宙,表演藝術界的四個季度提名作品中,也有好些單人表演,包括李貞葳《不要臉》、驫舞劇場方妤婷《自由步 一盞燈的景身》、余彥芳與黑眼睛跨劇團《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Ⅲ》、田孝慈《群眾》(王世偉主創)、林靖雁《一本詩集,忘記名字了》、嘎造.伊漾《Alikakay巨人說》(部落劇會所)、朱安麗《女子安麗》(台北海鷗劇團)等,都是很有魅力與能量的演出,所展現出來的身體與表演圖像,並不會因為單人而顯得單薄,反而因為內蘊飽滿而更顯喧囂中孤獨的純淨。

最後,還是留下我的三個遺珠:拾念劇集《大神魃.世界之夢》、即使我們生無可戀《儚垠Waste Land》、林靖雁《一本詩集,忘記名字了》。來日方長,後會有期。

台長: 于善祿
人氣(86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