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6-13 23:49:07| 人氣1,42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上海筆記:第十屆亞太區域戲劇院校校長會議暨戲劇展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201763日至9

地點:上海戲劇學院

 

2017-06-02,週五

從豪大暴雨的台北松山機場,飛往天氣晴朗、氣溫涼爽的上海,帶著學生到上海戲劇學院參加今年度的「亞太戲劇院校校長會議暨戲劇展演活動」,這是我第二次參與這個活動了,上次是2014年,同樣也是由上海戲劇學院主辦(上戲可以說是APB的領頭羊,過去十年來,他們總共主辦了四次),這次等於舊地重遊,只是學生劇組的成員及戲碼整個都換過了。

 

這次的成員包括了八個人:由我帶隊、導演陳昶旭(研究生)、編劇戴華旭(研究生)、廖嘉皇(劇設系大四)、巫明如(戲劇系延畢)、姜賀璇(戲劇系延畢)、謝孟庭(戲劇系大四),以及張敬(戲劇系大三)。演出戲碼為戴華旭所編劇的《來了!來了!從高山上重重地落下來了!》,這個作品剛剛榮獲今年度的「台北文學獎」舞台劇本類的首獎,除了上禮拜在學校的對內試演之外,上海可以算是世界首演,團員們既期待又帶著緊張的心情,其實挺好的,這是演出前的正常壓力反應。

 

飛機平安而順利地飛抵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上戲派了兩位女碩士生來接機,他們這群九十後的年輕人,很快地就在接送的廂型車中,接通了微信的網絡,當然這也確立了接下來幾天的聯絡方式,以及往後的網聯交流,非常有效率的無縫接軌。

 

車子經過一番的高架快速道路的交通擁塞之後,抵達烏魯木齊北路的「上海賓館」,我上次來參加APB,也是被安排在這裡下榻,所以地理方位還算有點印象。由於前年(2015)來上戲當交換生的演員姜賀璇,這個週末還在演研究所的導演期末呈現,要到下週一才能與我們會合,我成了現下七個人裡頭,唯一到過上海的人。

 

我想通常到上海的第一個晚上,多半的人都會到外灘走走。這次也不例外,入住登記、放下行李、稍事休息之後,我帶他們從靜安寺站搭地鐵,往南京東路站而去,一行人七嘴八舌,嘰嘰喳喳,笑聲不斷,也暫時放鬆了連續好幾個小時的舟車勞頓。

 

不過,坐在露天酒吧,聊得高興,臨時想上廁所,和幾個學生可是花了一番工夫,才找到廁所,這期間,至少問過了五個店家、商場或員工,最後是在一家賓館的一樓找到,總共也不過兩間,其中一間還正待維修中。這些年,經常可以看到大陸官方透過一些宣傳標語,希望人民在經濟猛然突飛躍進之後,也要開始學做文明人,但是今晚和學生苦尋廁所的經歷,卻讓人體悟到另外一個道理:不是人民不想變得文明,而是整個環境逼使人們變得想要野蠻(隨地大小便),這樣的行為習慣倘若帶到境外,則不免讓人留下野蠻無禮的印象。

 

這次劇組的學生們,性格多半活潑外向,而且反應靈敏、語言風趣幽默,因此整個團隊相處氣氛非常融洽,在與其他國家及地區的團隊交流時,應該很快就能夠打成一片。這點特質,對他們拓展人際關係與文化視野,是很有幫助的。

 

2017-06-03,週六

在下午即將進行的開幕式之前,上戲的兩位志工學生先帶我們到上戲的端鈞劇場辦理報到,領了活動手冊、T恤、代表證、戲票以及零用金等,之後便帶我們到下週二(06/06)即將演出《來了!來了!從高山上重重地落下來了!》的場地——新空間(New Space Theatre),演員走走台,看看硬體設備狀況,感受一下這個空間的特質,與想像觀眾在場的氛圍。

 

用餐前,部份與會的院校代表便已經在上戲的校園巧遇,打打招呼、寒喧敘舊一番,彼此聊著之前在哪裡開會碰面、彼此學校的近況云云,我也碰到了幾位舊識,當然也結識了幾位新知;其中,一碰面就打開話匣子、過去彼此都對對方久仰大名的,要屬香港演藝學院的鄭傳軍,他現在主要是戲劇學院的導演老師,同時也是香港展能藝術會的聯合主席及節目委員會委員,我過去也在香港看過他的幾個導演或指導的作品,再加上他對創作、教學、展能藝術的熱情,與我有諸多的共通之處,所以我們一見如故,非常投緣,聊得相當開心。

 

我和鄭傳軍的話頭一路聊到中午用餐的桌席之上,我也刻意地和學生分桌而坐,這樣讓他們能更快地和其他學生混熟,更容易達到交流的目的。

 

據說去年在印度國立戲劇學院開此年會時,該學院院長Waman Kendre提議,將APB(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局的英文Asian-Pacific Bureau縮寫)的B,從Bureau的組織意涵,改為更具有情感文化緊密交流意涵的Bound,而他在今屆的開幕式及校長會議(06/04)的兩次致詞中,均再次強調了這個概念,並殷切期盼能夠盡快積極落實,尤其在學生交流方面。

 

至於今天展開的演出活動,由上海戲劇學院的《射日·奔月》及韓國湖西大學的《生氣的首爾山神奶奶》打先鋒,前者在「新空間」演出,後者則在「東排」演出。普遍來說,我和學生喜歡後者的表現,要比前者來得多很多。

 

《射》倘若沒有雜燴湊串的音樂拼盤當襯底與推動表演的力量的話,這個演出大概只剩下慘白無力亦無美的肢體,表現單調,拖沓沉悶,令人昏昏欲睡。非常可惜,有那麼好的中國神話當創作基礎,文本取材自《山海經》、《淮南子》,以及魯迅的《故事新編》;但是演員的肢體表現,看起來尚嫌生嫩,感覺不到能量、節奏與風格質感,而台詞文字與表演身體之間,也沒能讓人感到多大連結;再加上場面的調度手法都差不多,很容易就陷入重覆、單調與無趣。

 

反觀《生》,三位演員的表現,能量高密而集中,內容亦震懾人心,具有警世與嗟嘆之情,對於人類存在的壓抑、物欲橫流、爭金奪銀、人類的迷失與追尋等,都有高度的人文關懷與批判省思。尤其厲害的是,雖然全以韓語演出,只有大致意思的簡單字幕,可是這些完全不阻礙我們對於這個演出的感受,而且一演完,大家便在第一時間點,報以熱烈的掌聲與叫好,發自內心的讚嘆與佩服,不是表面做做樣子。

 

2017-06-04,週日

一早便出席了校長會議,這是此行的重要任務之一。會議地點在上戲的熊佛西樓,我非常喜歡這棟樓的建築風格感,兩層樓,紅磚,古典大方,又不失氣派,是許多重要會議或宴請賓客的地方。

 

出席與會的代表眾多,按照現場發放的資料,計有22位,包括:Budi Millor(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維多利亞藝術學院)、Christopher Ryan(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Samantha Chester(西澳表演藝術學院)、樓巍(上海戲劇學院書記)、宮寶榮(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孫惠柱(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冉常建(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Sherlock Ceri(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于善祿(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Waman Kendre(印度國立戲劇學院)、Prima Dona Hapsari(印度尼西亞國立日惹藝術學院)、AHN CHI WOO安致雲(韓國湖西大學)、Juno Choe(韓國綜合藝術學校)、Heecheol Kwon(韓國綜合藝術學校)、高橋宏幸(日本桐朋戲劇音樂學院)、Dolgorsuren Jamiyan(蒙古國立藝術大學戲劇學院院長)、Ricard Abad(菲律賓馬尼拉雅典耀大學戲劇系)、Steven Fernandez(菲律賓棉蘭老國立大學伊利甘理工學院)、Aubrey Mellor(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Dayak Gian Sigh(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Piyawat Thamkulangkool(泰國朱拉隆功大學)、Farindokht Zahedi(伊斯蘭自由大學布什爾分校)、Tobias Biancone(國際戲劇協會總幹事)。

 

會議最重要的幾項決議,包括確定明年度的主辦會員國(印度尼西亞國立日惹藝術學院)、學生交流網絡的盡快落實(當場就要提供各團隊的學生代表及校方聯絡窗口的姓名)等。在印尼代表做完主辦提案報告之後,與會代表均熱烈鼓掌一致通過,非常期待明年九月初在印尼的再度相聚一堂。明年大會的主題為「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Arts in Creative Theatre Practices: Local Wisdom within」,這也獲得了所有人的認同,完全吻合當代劇場創作與研究的主流趨勢。

 

澳洲墨爾本大學維多利亞藝術學院的《櫻桃園和海鷗片段》:根據他們的節目說明,是以「自然主義」的表演風格,來呈現契訶夫這兩齣經典劇本的片段;雖說如此,第一個片段演出,韓裔澳籍的學生演員似乎表演得太過了,感覺都快要接近表現主義了。其餘的表演片段,看起來就比較像是課堂學習的呈現,大概都在預期的設想中,沒有太多的驚喜。但對部份的北藝大學生來說,他們似乎看到了寫實或自然主義派的表演的可能性,同時也思考到了東、西方身體文化的差異性。

 

西澳表演藝術學院的《解放愛麗絲的爪子》:主要是透過一隻名為「愛麗絲」的母狗觀點,以人狗關係為喻,來演示教育、啟蒙、自主意識、禁錮馴服,以及自由解放等主題的省思與辨證,故事簡單,主題明確,算是帶有一點警世意味的戲劇小品;兩位飾演狗的演員,重點強調類似狗身體的抖動,張嘴伸舌快速喘息,還有一些衝撞跑跳的肢體動作,倒是表現得惟妙惟肖,神似,且看起來,演員並不特别費力;在這樣的表演中,也經常出現幽默逗趣的橋段,尤其是飼主總表現出一副完全理解、摸熟了狗的心思的樣子,殊不知狗根本不是飼主想的那樣,而這樣的「幽默逗趣」,在愛麗絲漸漸學得了人的語言與文化行為之後,轉為越來越緊張的衝突。在這齣戲裡的設定,是人的智性位階高於狗,由於最近人工智慧電腦Alpha Go才剛打敗了中國棋王,不禁讓人聯想,倘若是人的智性位階低於另一事物呢?那麼這齣戲又將如何建構與發展呢?

 

2017-06-05,週一

有點有趣、也有點討厭的是,有些院校團隊的演出其實沒什麼或很基本,可是在所謂的十分鐘演後座談(後來演出的團隊,這個環節所費的時間,則越來越長),似乎就會被講得很神妙、很高端或很厲害,有的甚至只要搬出經典或大師的名字來加持,好像就能夠提升演出成效,可是,那已經是演後談了,不是演中演,或演中解,而是大家為了理解而解釋,為了解釋而搬弄理論,名不符實。

 

反之,有些作品透過劇場性的表達語彙,就是能夠跨越語言、文化、社會、歷史、傳統等的藩籬,直觸人心與普世情感,在這種國際交流中,會特別令人感動。到目前為止,除了韓國湖西大學的《生氣的首爾山神奶奶》,我覺得蒙古國立文化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的《命運,被神遺忘》也有這種能量。

 

《命》講的是一個蒙古小家庭的命運悲劇,一對夫婦生下一對女雙胞胎,但從嬰幼兒時期就因故分隔兩地,其中一個被狼叼走,並被撫養長大;另一個則在父母慈愛的撫養之下長大,並與一個同族少年相戀。可是命運捉弄人,少年在一次的出外打獵中,遇上了狼與其撫養長大的少女,經過一番爭鬥與了解之後,少年與狼女互釋友好,且帶有一絲情愫,只是這副場景,竟被人養少女撞見,並轉告其父。父親怒而找少年算帳,打鬥之中,竟不慎致使狼女受刀毒而身亡。母親跑來一看,發現死的正是多年前被狼叼走的愛女,非常悲傷。其主要的表現方式就是舞劇,幾乎完全沒有使用語言(蒙古語),但風格鮮明的音樂及表演風格,很容易就能掌握其故事大意,且能將觀賞的重心放在肢體表現、舞美象徵、意象流轉等劇場藝術的表現上。雖不到令人眼神為之一亮,但至少中規中矩,引人入勝。

 

澳洲伍倫貢大學的《空舞台》:演出如題,在空舞台上,五位演員身穿禮服,分别做著各式各樣的日常動作,如眼神凝視與掃視、整理頭髮、曲棍球棒拍球、溜滑板等,意圖展現Peter Brook在其《空的空間》開宗明義對劇場的定義:「一個人在另一個人的注視之下,走過一個空間,即可稱之為劇場行動。」隱隱然覺得這個演出帶有告訴、教導的意味,我個人對這種姿態的演出,通常都不太有興趣,偏偏演後座談時,五位學生演員坐在折疊椅上,都將右腳跨翹在右腿之上,某種高冷倨傲的身體儀態,讓人看了更不舒服;而他們的老師又解釋得太多,其實沒什麼太深奧玄妙的演出,卻被他和幾位經常觀後發言的與會代表,說得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我也不太能夠認同這種做法,有點言過其實之感。

 

印尼國立日惹藝術學院的《羅羅·瓊格朗傳》:典型的皇室爭戰故事,有王子與公主的愛戀,不出意料地,也有公主父王的反對與阻撓,一對情人的苦戀,就在部族戰爭之間展開。故事雖然沒有太多驚人之處,但開場時五位演員的戰士舞,卻令人印象深刻,穿著像「鴨蹼」的寬褲,雙手迅速擊掌之後,也時而拍在褲蹼之上,發出很有節奏的噗噗啵啵聲,配合拍打身體不同的部位,可以變換出許多不同的聲音與節奏,同時也在舞動,氣勢凌人,非常好看。殊為可惜的是,學生演員只說了台詞,但沒有學唱腔,那個部份是直接放音樂的,可能因為來滬人員經費的考量,所以也沒有現場的甘美朗音樂演奏;演員的肢體表現相對不太靈活,也沒有什麼細膩的做工;再加上音樂、字幕、技術的cue有點凌亂,許多地方看得一頭霧水。還算值得一提的是影戲,至少那些影偶的手工很精緻,和演員的服裝造型,就舞美視覺效果而言,倒是相得益彰。總體而言,就是大概帶了半套的演出而來,可見完整的傳統戲曲學習及演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北京「中國戲曲學院」的《朱麗小姐》:果然如原先所預料的差不多,就是用豫劇的形式,將史特林堡的原劇改編成時間及地點模糊的中國場景,裡頭的稱謂、階級觀、道德觀,均有明顯的中國味道;必須說,驚豔度不大,而且其用戲曲搬演西洋經典戲劇的想法與做法,都嫌保守老派,可以說,只是置換不同的故事到豫劇的表演程式裡頭,那麼就算改換成莎士比亞、莫里哀、契訶夫、易卜生等人的劇作故事,也不會有太大差別。就此而論,台灣近些年在戲曲改編與實驗的步伐,是要更大膽而開放的了,在形式與內容的磨合上,也取得較多的成績。

 

2017-06-06,週二

這次北藝大的演出時間,被安排在會期議程的中間時段,應該是還不錯的,因為可以先看看别的院校團隊演出情形,也可感覺一下觀眾的反映。所以不會太趕太急,以致於有些事情來不及準備好,也不會太晚,以致於心裡一直要記掛著尚未演出,而無法放鬆心情。

 

從演出結束後的座談看來,觀眾對北藝大的演出應該是挺喜歡的,至少問題與反應是熱烈的,尤其對於演員的表演、肢體、聲音、劇本的構成等,都很有興趣進一步地理解;整個演後座談差不多進行了四十多分鐘(是幾個演出以來最久的,不過後來也有幾齣戲的演後談,多多少少有「撐」到這個長度)。

 

我由於只是身為帶隊老師,所以對於整齣戲的形成與製作過程,其實也不是特別清楚,基本上也是透過這場座談,才稍微了解更多一些。劇本的發想緣自於編劇戴華旭幾次進入原住民部落參與歌舞儀式式活動的經驗,尤其是這些部落傳統面臨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巨大的現代文明衝擊。這樣的經驗促使他寫下了這個有點「新文本」味道的劇本;同時因為他之前有較多導演與表演的經驗,所以在創作的時候,已經考量到演出的景況。

 

伊朗伊斯蘭自由大學布什爾分校的《漫步天堂七天》:非常可惜,我也很自責,因為下午北藝大的戲演完之後,還接受了一個紀錄片攝錄的訪談,不但連緊接在後的菲律賓馬尼拉雅典耀大學戲劇系的《路邊的咖啡館》沒看到,也因為很累、睡過頭,以致於晚上的《漫步天堂七天》也僅看到最後十五分鐘左右,所以並不清楚究竟演了什麼及在演什麼。只能從學生的轉述中,略知一二,似乎各有所長。

 

2017-06-07,週三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藝術學院戲劇系的《無人居住在此》,是由幾個鬼故事組串起來的,有的是真實新聞所改編,有的是團員對親友訪談而來,最後再由團員和導演老師一起編作發展成戲。就結構而言,大致可以分成四個部分:(1)有點像楔子的五種通靈方式,有的是以多條彩帶綁住眼睛,有的是口含紅色絲巾且頭罩白色絲網,有的則是備妥供品並焚香敲鐵製碗盤,不一而足;(2)改編自泰國東北部鄉村的鬧鬼傳奇與迷信,認為男人倘若夢見年輕婦女,他就會被寡婦鬼所勾魂;村民多半對此感到害怕,同時懷疑某位女村民Pob就是這樣的寡婦鬼,因而引發起一連串找鬼、驅鬼、最後仍有女村民被附身的既搞笑又令人不寒而慄的戲劇行動,演出充滿所謂的「泰式幽默與喜感」,喜劇表演效果十足;(3)從科學詮釋的角度,說明關於鬼的自然神秘能量特質。

 

泰國的鬼文化是該國很重要的次文化類型之一,其實在很多的泰國影視作品當中,也都可以看得到;而這齣戲以編作劇場的方式,來表現這個主題,倒是能引起許多共鳴,因為在東、西方許多國家或地區,其實都有關於鬼怪神靈的文化,令人又愛又恨、欲迎還拒,在很多程度上,其實也是人性的另類表現。

 

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的《大發雷霆》:不太理解為什麼要取這個劇名?因為整個演出的形式是「cabaret」,內容則是十幾首的音樂劇歌曲選段,當然,配合不同的曲目,也會有相應的表演,咬字、表情、肢體等,不在話下,以新加坡西化或英化的程度,英語或英語音樂劇對其時下的年輕人而言,基本上不難駕馭。除了劇名令人疑惑之外,也好奇這些曲目的選擇與排序,其背後的理由或邏輯,到底是什麼?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音樂劇的確受到當下年輕人的喜愛,而且是跨國際與跨文化的,在這個表演當中,幾乎每一曲的結束,都能博得觀眾的大聲熱烈喝采。

 

印度國立戲劇學院的《魯斯塔姆和蘇赫拉布》:由於坐的比較靠近舞台,不容易看清楚打在舞台兩側的英文字幕,選擇直接看舞台上的表演,而放棄角色對話的內容。這依舊是個關於王室戰爭格鬥的悲劇故事,而且最後決戰的雙方,似乎有親人或親近的關係(其實就是一對不知彼此關係的王室父子),當然這也就使得決戰充滿掙扎、矛盾與衝突,在表演上也是一開戲就充滿了高能量,可是很快地,如此高能量的表演沒有甚麼情緒高低起伏,很容易就讓人對其失去興趣。

 

2017-06-08,週四

上海京劇院的《京劇丑角表演藝術》:由嚴慶谷主講介紹京劇丑角的基礎表演藝術美學,有PPT簡報,有他過去坐科練功時所拍攝的紀錄片(外國媒體專訪)、他不同的角色扮相、現場一小段的悟空戲(還讓兩位現場的外國學生,上去現學現賣、即興模仿,笑果十足),還有他的團員所示範演出的《三岔口》及《拾玉鐲》,當然也有現場的鼓師、琴師等文武場。可見是針對國外團隊而準備的,但也算有一些真功夫的。

 

菲律賓棉蘭老國立大學伊利甘理工學院的《奧菲斯三部曲》:透過三段不同的變奏舞劇,賦予強烈鮮明的女性主義意識感,重新詮釋希臘悲劇故事——Orpheus和她的亡妻Eurydice。轉化到現代篇的時候,強調Orpheus對彼此關係的質疑與不信任,不管Eurydice如何說破嘴、如何保證她對他們彼此之間的信心與信任,Orpheus幾乎都無動於衷;在最後一段的表現中,Orpheus還試圖要囚禁Eurydice,但最終只是讓自己更坐困愁城、自我禁錮。我還蠻喜歡這樣的重新詮釋的,賦予古老神話一個現代性省思。兩位男女演員的肢體表現,也帶有高度的敘事性與情感,表現得還不錯。

 

在最後一齣由菲律賓演出的戲之後,閉幕式開始之前,行程中還臨時增加了討論APB network如何加入ITIInternational Theatre Institute)。經過在場比較資深的幾位校長論壇的成員討論、釐清與追溯之後,我才逐漸明白APB當年雖然是在ITI的鼓勵之下所成立,一直以來,也都有得到ITI的支持(精神大於實質),但是APB已經發展了十年,且會員國的數量也從個位數茁壯為兩位數,卻依然不是ITI官方的正式夥伴;對此尶尬的處境,這個臨時加開的會議,就邀請ITI的總幹事Tobias先生到場說明,他的說法有點在打太極,而且最後更因為閉幕式的時間已到,這個會議則在沒有確切決議或結論的狀況下結束了。

 

閉幕式的幾個亮點包括:(1)播放這短短幾天所拍攝的訪談所剪輯出來的幾分鐘短片,精要地紀錄了開幕、校長會議、演出與工作坊片段,每當畫面中出現某個團隊或個人的影像,總會引起大小程度不一的歡聲雷動,顯示這幾天相處及交流之後,大家的感情已經更為熱絡。(2)由上戲的博士生導演所統籌執導的十五分鐘呈現,也在這個場合呈現——以拉威爾的世界名曲「波麗露」為基底,再以每幾個小節為分隔的單位,每個單位開始的時候,就會加入一名來自某個院校的學生演員,做伸頭縮頸的動作,慢慢地累積人數與重複類似的動作,畫面與能量逐漸堆累出驚人的力量。如此說來,第一位學生必須待在台上最久,而她正是這個學期在上戲當交換生的北藝大學生張家毓。這個跨域合作的演出呈現,獲得了高度的激賞,而且蠻能夠象徵性地反映APB的網絡交流與內核精神。(3)主辦單位頒給每個學校,一個紀念牌,以及兩張照片,一為開幕式大合照,另一為校長論壇代表合照。

 

基本上,這次的整個APB活動已經圓滿結束,雖然有幾個演出調換了時段、有幾個工作坊取消(反倒是北藝大並未提出工作坊,讓其他院校的學生可以參加,一窺北藝大的表導演教學特色)等,但這些應該都不算大問題;學生的某些觀察倒是很細心,譬如有些團隊的英文溝通不見得很流暢,如果能夠盡量幫他們安排母語的上戲志工,應該會更好;另外,有兩個團隊是來自伊斯蘭國家(伊朗、印尼),他們在飲食的選擇上,應該有些限制,但似乎也沒有被考量進來。其他大致還有跨校聯演的初期工作過程中,彼此對於創作的理念似乎有些齟齬,惹得有些成員退出了,不過最後還是完成了演出呈現,過程的不愉快或許是個意外的文化衝突插曲吧。

 

學生在正式的工作坊與演出活動及演後座談交流之外,其實他們還有更直接的交流方式,宵夜、酒吧、跳舞等,而且幾乎每天都是夜夜笙歌,聊到、鬧到、玩到近天明,簡直就是青春無敵及精力旺盛。有的學生第二天早上依然能夠出現在工作坊的課堂上,真不知道他們如何調控他們的睡眠時間,肯定是睡很少,或者他們根本就沒睡?

 

2017-06-09,週五

原本主辦單位今天安排的市區旅遊地點是吳江區的同里古鎮,後來不知何故,改成了比較近的朱家角鎮;不過同樣都是江南水鄉,前者為國家五A級風景區,後者是上海市五A級風景區,反正我們都沒去過,所以就觀光客的意義而言,應該是差不多的。

 

車行往西,走的是高架高速道路,雖說是「高速」,但緩行如牛,差不多一個鐘頭以後,才漸漸走出了塞車路段。天氣很悶熱,感覺有很多蒸散不了的水氣,再加上太陽不斷在水氣之上耀曬,使得蒸鍋感特别強,而且視覺上有點水氣的反白刺眼,不是個舒服的旅遊天氣,不像前幾天在外灘的涼爽舒適。沿途也沒有太特别的江南風光,再加上昨晚是這群跨國學生團隊最後一晚的舞會派對,很多人幾乎都跳通宵,所以車上有一半的學生(這車坐的主要是台灣、菲律賓、伊朗、印度的團隊)都在昏睡補眠中,只有伊朗學生幾乎一路唱著不同的歌曲,我則在充滿中東風味的歌聲、車行微微晃動之中,持續地用iPad寫著「上海筆記」。

 

朱家角古鎮的佔地面積,看起來不算太大,幾條主要的水道和商店街,再加上仍有人居的民宅住家,很典型的江南水鄉。我們五人——我、陳昶旭、戴華旭、巫明如、姜賀璇(今天已經有三個團員——謝孟庭、廖嘉皇、張敬,因為明天是畢業典禮,所以先行返台)——租了一艘船,花費120元人民幣,讓船家帶我們遊覽水道風光,「小橋、流水、人家」果然是江南水鄉的主要地景構成要素,再加上岸邊林樹垂柳、綠波滾動、天光雲影,生活閑散的步調,讓人的確能夠暫忘塵俗瑣事。

 

下船之後,我們開始漫步在小鎮的商店街上,各種創意手作商店、餐廳、民宿、紀念品店、咖啡店、茶館等,一家鄰著一家,有許多都值得進去一探究竟,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只挑了幾家店(陶藝店、絲綢製品店、飲料店、著古裝拍照店、雕刻店、臭豆腐店、冰店等)進去繞繞看看,偶爾買些東西;接近中午,肚子餓了,就找了一家鄰水道、靠古橋邊的「老東來」餐廳吃中飯,點了鱸魚、麻婆豆腐、茭白筍、炒青蔬、草雞湯、白飯,味道及做法普通,沒什麼耍弄工夫的複雜菜,簡單煮、簡單吃,還蠻符合這個小鎮的氣息的,這裡最吸引人的地方,應該是還沒有被觀光化、商業化及開發地太離譜,還保有許多當地人生活的樣貌;不像豫園,已經人工化地過於嚴重了。

 

返回上海賓館的路途中,大部份的成員精神與情緒都仍高昂,印度、伊朗和菲律賓的學生一路唱歌、跳舞,甚至還拉了印度和菲律賓的老師、台灣學生巫明如、上戲志工等,一一加入歡樂跳舞的行列。

 

晚餐找了一家專業的牛肉火鍋店,五個人大快朵頤,對該店的牛肉品質也讚不絕口,許多牛的部位都沒聽過,簡單涮個十幾秒,沾點芝蔴和花生的混合醬料,既提味又鮮美,算是這趟在上海所吃到的餐點之中,排名第一,也為這次上海之行,劃下完美的句點。

 

2017-06-10,週六

有點可惜,我們原本打算到「田子坊」去走逛,這裡同樣也名列上海市五A級的旅遊風景區,但是一早醒來,烏雲密佈,暴雨陣陣,時大時小,這也打消了我們出遊走逛的興頭。或許有遺憾,不過這才是重返舊地的理由之一吧!

 

只能在上海賓館旁的一家名為「光影車間」(Madhaus)的複合式咖啡廳,點杯咖啡和一塊蛋糕,聽著悠緩、輕鬆的音樂,持續地寫著筆記。

 

時間過得好快,一個多禮拜就這麼過去了,許多記憶及印象畫面,交織湧現在腦海當中,外灘、靜安寺、開幕式、校長代表論壇、多元樣貌的各校演出、上戲校園角落、慶功宴、上海街頭漫遊、蘭心大戲院、季風書店、上海圖書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武康路、徐家匯美羅城、上劇場、大眾書店、上海大劇院、閉幕式、朱家角鎮等,可惜沒去的則有同里古鎮、田子坊,這些緊湊充實、一探究竟、稍有遺憾的日程,應該足夠好好消化一陣子了。

台長: 于善祿
人氣(1,42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