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9-03 18:14:16| 人氣6,792|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誰是郭寶崑?」讀劇暨座談會,附記《靈戲》雜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洪珮菁幾個月前在師大高行健的系列活動中巧遇林華源(正在研究高行健、郭寶崑、賴聲川及榮念曾),兩人無意間聊起郭寶崑,一發不可收拾,宛如他鄉遇故知。原本洪珮菁和洪節華就要在今年的台北藝穗節重新上演《隔離嘅大母雞十年祭》,兩年前這個戲曾獲得當屆藝穗節的「大家都滿意獎」,不僅佳評如潮(我也寫了一篇評論,有興趣可參考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21411279),今年也陸續獲邀赴新加坡郭寶崑節及澳門藝穗節演出。在這樣的基礎上,有心的珮菁便邀請了華源和我一起參與她所主持的「誰是郭寶崑?」讀劇暨座談會(91,中正橋下廈門街「藝百廈」),當年她赴新加坡「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TTRP)學習,多年來深受郭寶崑精神影響,今年適逢郭寶崑逝世十周年(所以才會在其劇名之後,加上「十年祭」),出於感念,於是她便組織起這個活動,希望透過這樣的藝文沙龍聚會,能夠讓更多台灣熱愛戲劇的朋友,瞭解郭寶崑的為人風範與作品特色。

 

問題是《隔離嘅大母雞十年祭》和郭寶崑有什麼關係,在今年的台北藝穗節手冊第32頁中,竟然一字未提!郭寶崑在1998年創作了《靈戲》,但當時他的身體檢查發現腫瘤,必須接受化學治療,所以電請賴聲川到新加坡執導此戲,賴聲川連劇本都還沒看到,義不容辭,一口就答應下來,於是促成了郭寶崑編劇、賴聲川導演、林連昆(1931-2009,北京人藝、國家一級演員)主演的三地藝術家合作的劇場佳話(首演於1998610日,新加坡維多利亞劇院,「實踐劇場」呈獻);珮菁和節華結識於TTRP,兩人便從《靈戲》為靈感發想起點,創作了《隔離嘅大母雞》,由於珮菁來自台灣,而節華來自香港(現為新加坡實踐劇場演員),兩人在劇中化為亡靈,喃喃訴說著她們與隔壁大母雞之間的複雜情感,若即若離,欲走還留,恩怨情仇,認同與差異。當然,這大母雞指的就是中國大陸。

 

《靈戲》寫的是因戰爭而死的亡靈對話。郭寶崑出生於1939年的中國河北鄉村,至1949年他到新加坡與父親團聚為止,他的童年充滿戰爭的記憶,「小時候在鄉下跟著大人逃日本兵的情景還歷歷在目」(《郭寶崑全集》第六卷,頁241),長期以來,在他腦海裡,與亡靈對話的場景一直未曾斷過,且日益發展,從原本的中日戰爭,已經擴展到區域性的戰爭與屠殺,超越了國家與種族,成為一個巨大的母題與胸中塊壘。終於,他在1997年在日本住了四個半月,期間他有機會接觸到楊厝港日本人公墓、東京青山公墓、長野山區偏村的墓園、東京丸木美術館(裡頭展有著名的「原爆壁畫」)等,更激發起他創作此劇的必要性。創作過程中,數易其稿,而在賴聲川導演之後,他自己也導了一個版本,因為改稿頻繁,使得其中一位演員受不了壓力,不告而別,惹了一點風波,後來臨時找了李集慶來救戲,最後演出總算如期推出。

 

稍微岔題一下。郭寶崑在〈《靈戲》──和幽靈說話〉一文中提到:「去年[按:1997],我在日本住了四個半月,聽到了更多的陵墓的話語。在東京龐大的青山公墓,名人墓的第一號,就是中國國土上打敗俄國軍隊[按:日俄戰爭]的日本大將乃木,他也就是台灣的第一任總督。今天他還是軍國主義者深深崇拜的忠貞榜樣,他們還記得,當明治天皇遺體從東京移往京都的那一天,乃木切腹自盡了。」(《郭寶崑全集》第六卷,頁241)經查,乃木的全名為乃木希典,他是第三任台灣總督,第一任台灣總督應該是樺山資紀。這可能是郭寶崑誤記了。

 

關於戰爭,我和讀劇暨座談會現場的所有人都不曾有過,大夥都是從各種間接的方式想像戰爭,甚至是「旁觀他人之痛苦」(借用Susan Sontag的書名)。我記得史達林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死亡是個悲劇,一百萬人的死亡只是統計數字。」當我們聽著邱安忱、陳佳穗、林子恆、王珂瑤、洪珮菁等演員讀出《靈戲》劇本,幾段描寫相當細膩的戰爭場景(尤其是慰安婦那段),而且都是從角色個人的遭受與見聞出發,聽起來簡直歷歷在目,脊椎發冷,既寫實又殘酷,幾乎就是郭寶崑戰爭記憶場景的重現,那不再是冰冷的統計數字,不再是克勞塞維茲《戰爭論》所說的戰爭理論與哲學,也不再是史詩神話般的浪漫。所有人都在戰爭機器蹂躪底下,失去了自主,甚至扭曲了人性。這劇本讀起來,是很痛、很深刻的!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人類並沒有更文明,這個世界至今仍然戰爭、屠殺不斷,而且規模與死傷人數與日俱增。郭寶崑在劇本裡穿插了兩個關於「殘」與「祥」的神話,並且在第一場和最後一場,還以詩意的語言,企圖度脫戰爭亡靈,對我來說,這劇本就像是一首安魂曲,希望舉世都可以從「殘」的殺戮戰場中解脫,只剩「祥」的和平。

 


 

那天的讀劇暨座談會,除了《靈戲》(事實上是當天的所讀的第三個劇本)之外,另外還有《棺材太大洞太小》(1984)和《鄭和的後代》(1995),創作年代前後跨越約15年,而且也都是郭寶崑藝術成就極高的代表性作品,《棺》和《鄭》我之前就有相關文章提及,此不贅述。

 

透過讀劇與座談,穿插作者生平簡介及作品特色風格導讀,我覺得是很適合做為介紹戲劇作品的方式,還期望「演摩莎劇團」或其他劇團爾後能夠經常舉辦,總覺得我們的劇場界似乎有點欠缺「藝文沙龍」,不像文學界、電影界、音樂界、社運界那麼地熱絡。

台長: 于善祿
人氣(6,792)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珮菁
謝謝老師 我把它分享給臉書的朋友,參與聽眾也有人也寫下一些東西,我也把張貼臉書上跟大家分享。
2012-09-03 18:57:11
于善祿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513401712008640/
這是珮菁的臉書
大夥也可以往那兒去看看
2012-09-03 19:19:4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