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6-05 02:08:19| 人氣2,9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香港空間印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Image1.jpg






Image2.jpg






Image3.jpg






Image4.jpg






Image5.jpg


【1】

幾年前應「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之邀,到香港參加一場關於表演體系的座談會,我有一段談話,是關於城市、空間與身體的體驗及觀察。我提到那幾天在香港街頭行走,覺得既擁擠又不順暢,仔細觀察,才發現路邊鐵欄杆處處都是,尤其走到路口時,經常遇到鐵欄杆硬是把路口直角處的人行道與馬路圍起來,我得向左或向右再多走個幾步,才會有可以走到對面的圍欄開口,而穿越斑馬線,走到對面之後,又得向左或向右多走個幾步,才能回到原本的人行直線,也就是說,每每走到路口時,總是要走個「凸」字形,非常地彆扭。

 

上個月20日,台灣總統在舉行連任典禮,我人在香港,當晚在上環寶軒酒店的住房裡看電視,轉到亞洲電視亞洲台頻道、胡恩威主持的新節目《政策大辯論》,這一集的內容正在討論香港的單車政策,請來的嘉賓有何來、香富立、候志輝、黃成智,一場辯論聽下來,我才明白香港的路權是屬於汽車和公車的,不要說行人沒什麼路權,連單車都沒有。難怪每次在香港街頭,總覺得汽車和公車都有侍無恐,就算是在路口,只要是綠燈,車速都超快的,讓人感到壓力很大,也頗危險。

 

這麼說起來,路旁那麼多的欄杆,主要是為了保護路人的安全囉?也不盡然。朋友陳國慧記得我那次在座談會的觀察與發言,她特地給了我一本今年3月31日出版的《明報周刊》(Ming Pao Weekly,2264期),封面故事就是「欄杆處處,圍城管治」,裡頭圖文並茂地報導了香港多處「極為白目」地欄杆設置,有的只為了不讓流動攤販進入,而在天橋下豎起五十支欄柱,活像梅花樁似的,有的則是欄中有欄,或者左右為欄,或者層層欄護,或者逼人出欄,嚴重氾濫的情況,幾乎已經超出城市管理的邏輯。

 

【2】

每次看到YouTube這個名稱,我都會聯想到香港地鐵站裡密密麻麻的通道,它們引導乘客出入地鐵月台,人們一出地鐵列車,多半會被各式各樣的甬道、欄杆(又是欄杆)、手扶梯、電梯、樓梯分流,可以把人想像成分子,在管道網中被輸送著,Tube you。

 

相較於咱們的台北車站捷運站,是個超級轉運站,幾乎無時無刻人流都在打結與擁塞,如非必要,我絕不在那裡轉車。這點就跟香港地鐵差很多。我還是期待捷運分流的日子趕快來臨,但是捷運局一定要保證列車班距要縮短到兩到三分鐘之內,否則還是很遜。

 

【3】

香港街頭、shopping mall不太容易看到有什麼bench,讓人可以稍事休息,沒有bench的設置,就是為了讓行人流動,人流帶動人潮,人潮帶動錢潮。香港缺少一種駐留感。這幾次去香港,非必要,我已經不太想出門去踩地板,因為很累、很吵(尤其香港地鐵行進時與軌道的磨擦聲,實在刺耳)、很擠、空氣也不好。

 

香港的露天與戶外,似乎越來越不適合人的行走與駐留。越來越多的設計,是利用tube(包括天橋與地下道)將大樓與大樓連結起來,將mall與mall連結起來,甚至將地鐵與這些建築全部連結起來。總之,在香港的移動方向主要是垂直的,人們利用電梯與手扶梯來去於緊鄰的幾棟大樓之間,水平方向的漫遊比較難。

 

不過,我體會的應該都只屬於香港的鬧區,因為每次去香港開會或看戲,總是在這些地方來來去去,還沒有機會去離島瞧瞧。有次去香港島南邊的香港仔、影灣園、赤柱等,感覺就還不錯。

 

【4】

說到香港的「格式化」、「標準化」管理,我還注意到演出節目單張(即DM)的尺寸,幾乎都是A4大小,要不就是比A4小,要不就是摺成A4(攤開來可以很大),主要是因為幾個表演場地的大廳裡,供表演團隊放置單張的壓克力架,幾乎也都是標準化,每一格最大就是A4,所以每次拿完一大疊的單張,其實還算好收藏,因為尺寸都一樣,不過看起來有點呆板就是了,絕對沒有台灣的單張設計那麼活潑,充滿創意。

 

想想,這種管理思維似乎也是一種必然,因為香港地狹人稠,不在空間上精打細算的話,大概沒兩下子就亂了套了,這和日本人的狹小意識與收納本能,似乎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台長: 于善祿
人氣(2,93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