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6-27 02:05:11| 人氣6,260|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藝霞年代,與消逝的靈光……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雖然到六月底還有幾天,學校也還有一些事和一些會要去開,不過這暑假總算是開始了,我給自己安排看了一部紀錄片《藝霞年代》(E. Sha Age),薛常慧導演,藝霞歌舞劇團監製,睛典文化映像有限公司(http://www.madaideas.com)製作,2008年出品,片長96分鐘。我先前就請藝大書店進此紀錄片DVD,但日久未果,乾脆贊助公視1000元,在其贊助方案中,我當然就選擇了此紀錄片DVD做為贈品,總算一睹風華絕代。

 

我一直很喜歡蒐集、觀賞和表演藝術有關的紀錄片,像是《消失的王國:拱樂社》、《我會演布袋戲》、《跳舞年代》、《南管女子》、《白鴿計劃:台灣新電影二十年》、《掌中舞春秋》、《台灣小劇場》、《台北波西米亞》、《鬼門道》等,尤其是那些紀錄1930年代至1980年代台灣大眾娛樂文化的影片,更是我想方設法蒐集的目標。

 

我喜歡這段年代期間表演文化的「大眾性」、「娛樂性」、「通俗性」,從這些文化特性的背後,也經常可以看出當時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的發展面向,我在看這些紀錄片的同時,除了片中的主要人物與事件的介紹之外,我特別喜歡注意他們與時代背景之間的關係,還喜歡在片中的歷史照片處停格,仔細研究照片裡的各種細節,而這些細節,經常是編導、旁白、片中傳主、相關資料論述所忽略的地方,從「歷史圖像學」的角度來觀看,會看出更多有趣、被遮蔽的史實。我自己在系上所教授的「台灣劇場史」,總是會在專書論著與代表作品的閱讀討論之餘,讓同學們看看這些關於台灣庶民娛樂的紀錄片,希望學生不只是站在劇場本位去思索台灣劇場史,而是將視野拉闊到台灣大眾娛樂表演史,有時甚至連台灣電影史、電視史、流行音樂史、流行文化史也都涵蓋在內,這樣才能定位(locate)與重新定位(relocate)台灣劇場史的座標。

 

我成長的年代和環境(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電視還不能算佔據我主要的休閒娛樂方式,我還有許多時候是去看(露天)電影、看野台戲、逛西門町、郊外踏青、登山露營、參加救國團、騎腳踏車、游泳、看漫畫、放風箏、玩彈珠、尪仔標、玩打字機、組裝「動動腦」等(以後有時間,再來寫寫我的童年往事),沒有沉迷於電動玩具(因為覺得那很無聊、也沒什麼零用錢、且電動玩具後來被政策性的禁止了),我還是喜歡到處跑、到處玩,流流汗,曬得像個小黑鬼一樣,玩性很強,可以說是個都市(尤其在艋舺一帶)的野孩子。

 

所以我喜歡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熱鬧場面,那種眾人同看一部電影、同看一齣戲(我甚至還經歷過一條巷子十幾家不同戶小孩擠在有電視機人家裡看卡通和布袋戲的歲月);長大以後,這種感覺漸漸淡化了,許多人用電腦取代電視、電影和劇場,現場共同感變成了雲端虛擬感,這和我的自我情感教育歷程不搭調,也許是我為什麼拼命看戲的原因之一吧!如果我當年喜歡的是地下樂團、也從事音樂創作的話,我現在應該經常跑音樂吧和演唱會吧!而如果我當年是個熱血的左翼社會文青,我現在應該經常出沒在社運和政治造勢的場子裡吧!不管是劇場、演唱會還是社運現場,現場的感動與能量都很難被取代,這才是我所強調的。有幾次開會的場合裡,只要一提到社區劇場或是小劇場,有某教授都會將目光投向我這邊,潛台詞好像是說我太知識菁英、太小劇場、太不庶民大眾了,天曉得,我正是近四十年來台灣大眾文化娛樂所餵養長大的,我甚至沒有那麼多關於台灣悲情歷史的沉重負擔!

 

再說回《藝霞年代》,我最大的感動是該團所向披靡的表演魅力與當年滿場戲迷的群聚能量,不只全台灣演透透,還受邀到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張張團體照和滿場的觀眾照,都一再證明該團當年的火紅。我雖然沒有現場看過藝霞(因為一張票起價是新台幣250元,在當年這是不低的消費),但聽過長輩們提過這個團體。

 

這部片子的企劃概念是重建藝霞的風華年代,找來藝霞的當家台柱小咪、不同期的團員,以及高雄中華藝校的二、三年級女學生,一起排練當年的招牌節目,除了兩代女演員辛苦的排練,片中有大量的訪談,包括藝霞團員(霞女)、經營者、老師、幕後技術人員、表演場地老闆、唱片行老闆、團員家人、藝校女學生、家長、藝人(刑峰、白冰冰)等,試圖從多元敘事的方式,重建藝霞的歌舞傳奇與舞台風光。

 

這部紀錄片穿插了許多藝霞當年現場演出的珍貴影片,甚至還為小咪剪輯了演出的精華片段集錦,這位屬於舞台上的演員,能扮男也能演女,能文能武,還會許許多多的表演技藝,幾乎就是Meyerhold所謂的「完全演員」(total actor),以至於後來藝霞解散之後,她到電視台演歌仔戲,或者是帶領著幾位霞女姐妹淘闖盪餐廳秀場,仍然是游刃有餘,如入無人之境。

 

從那些珍貴影片的內容來看當年藝霞的演出風格與造型美學,可以看到演出的規模都很龐大而華麗,好萊塢歌舞片中經常出現的大型群體歌舞,差可比擬,所以演出的場地都很大(不過令人欷噓的是,這部紀錄片也去拍攝了不少藝霞當年演出場地的現況,有大部分都已轉型成為遊戲場、網吧,那是一種「以為跟大眾在一起」的擬像空間,每個玩家都是面對著自己眼前的螢幕,和不知對方實際身分的對手,從事著game over→restart的遊戲無限循環,當然,只要你還有遊戲的籌碼,包括金錢、健康、時間等);有時演員也會翻滾跳躍,群舞、獨舞,樣樣都來,有時其肢體的展現還刻意擬仿傀儡,很像真人演出的人型淨琉璃,這讓我聯想到法國陽光劇團的《河堤上的鼓手》;演員從頭到腳的造型裝扮,除了向一些經常往來的戲劇舞蹈服裝行(西門町漢中街一帶有很多這一類的店,現在也有很多學校的社團公演前,到這裡來租借服裝、道具與飾品)特約製作之外,霞女們還會以手工縫製的方式,將亮片、珠珠等小飾品,一片片、一個個地縫到衣服上去,可以說那每一件還留著的服裝,都已經是很難得的表演文化資產了;臉部的化妝部分,主要強調鼻影的立體感,以及眼影的金光閃亮,再加上誇張多彩的上下眼線,還有反串男性角色時的濃眉大目,這些都是很突出的特點,和歌仔戲及新劇的化妝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甚至聯想到金枝演社幾個作品裡頭,演員的服裝造型,也是在這樣的美學脈絡裡面。

 

演出時很重要的配樂則多採用當年最流行暢銷的國、台語歌曲,由於當年的著作權觀念還很薄弱,所以跨領域之間的山寨、抄襲、改編就顯得稀鬆平常,不過藝霞有時為了要迴避當年還很盛行的禁歌政策,時常得更動歌名、歌詞內容,甚至到演出前換掉整個曲目;從影片裡也可以看出,表演的內容琳瑯滿目、五花八門,有古裝劇、時裝劇、歌中劇、舞劇、民族舞、康康舞等,聽說連每一次演出的謝幕都很精彩,觀眾都是目不暇給,掌聲與喝采連連。在那個電視尚未普及、好萊塢電影尚未被電腦特效所大舉入侵的年代,藝霞的演出所到之處,萬人空巷,排隊買票的盛況,和現在許多熱門演唱會粉絲們的瘋狂程度,不相上下。

 

藝霞是仿日本日本東寶歌舞團1961年曾經來台演出),為全女班的歌舞劇表演團體,企圖和當時的男女雜班與脫衣舞團做一區隔,所有團員加入之前都要獲得家長的簽明蓋章同意,團體生活、排練、演出,管理和訓練都很嚴格,不過由於該團的名氣很大,主演者的光環就像今天的影視明星,所以依舊引得許多少女編織演藝的夢想,一心一意想要加入藝霞;片子裡也可以看到,這樣的明星夢世代皆然,片子拍攝的同時,從中華藝校女學生的訪談內容得知,當時正值中視《超級星光大道》的總決賽現場直播,這和當年的霞女從電視台得知紅葉少棒拿到冠軍時,歡天喜地,其實沒有兩樣,有一次少棒隊只得了第二名,聽說沒有民眾要到機場去接機歡迎,藝霞整團還前往接機(就在這段的影片畫面裡,我又看到了中華商場的一角身影,真是懷念啊)。

 

時間從來不會停下腳步,但是情感記憶卻會幫我們留下年代的印記。片子的最後是2008年暑假霞女和藝校女學生同台重現藝霞的經典節目,現場滿滿的觀眾,大家看完一段又一段的節目,影片甚至於採用了並置的切割畫面,讓影片的觀眾可以同時對比當年與2008年的表演。當表演結束之後,主持人一一唱名霞女出場謝幕,之後更有現場觀眾以麥克風說出觀後感,許多人都很激動也很感動,台上台下淚眼婆娑,我看到這個地方,喉頭也哽咽十分,眼角泛起淚光,總想總覺總嘆,那樣的年代、那樣的靈光真的是消逝了!黑貓、拱樂社、藝霞一個個走入歷史,後繼有紅頂藝人、白雪綜藝,風華絕代,各領風騷幾多年!

台長: 于善祿
人氣(6,260) | 回應(3)|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明璇
上周末,我剛好在紀錄片雙年展的嘉義巡迴場次上,看了這部片,薛導演也在現場,有幾位年長的觀眾還曾看過藝霞當年的演出.透過導演的現身說法,得知這部片子拍攝得很辛苦,原始演出資料取得不易,現場演出帶子畫質不佳,歷史重建困難...,但大家都想了解霞女後續的發展,這部分也算是再現當年歌舞劇的風華年代,值得推薦給所有喜愛戲劇的年輕觀眾!
2011-06-29 23:25:59
蕭夏
請問要如何購買藝霞霞年代DVD,真的很想要買ㄛ
2012-04-10 11:09:29
于善祿
我在文章的第一段不是已經說明我是怎麼弄到藝霞年代的DVD了嗎?你要不要直接問公視看看?
2012-04-10 13:26:4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