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0-02 20:14:12| 人氣3,46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評梵体剧場《花非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2007年9月30日,下午2點半
地點:牿嶺街小劇場三樓植花溫室
演出:梵体剧場《花非花》

一拿到節目冊,感覺就很好,一小本二十幾頁的節目冊裡頭,有主創者吳文翠的創作緣起與理念,有年輕學者蘇培凱對吳文翠進行的訪談記錄,有蘇培凱對吳文翠創作之路的專文;另外還有排練與製作過程的側記、創作群簡介、劇團創作年表等相關資料,既豐富又珍貴。

很喜歡《花非花》的多媒體影像設計的內容,有各種筆觸揮灑的人形與圖案,尤其是那一大片從海底仰望海面的視角,悠悠漫漫,時而有散開的書頁漂動其間,「觀──演」雙方在這樣的情境設定下,都成了浮游生物或者流離無定的幽魂。

這個故事「以千年台北大湖之關渡隘口為場景,描述一群喜歡玩在一起的小鬼,無論如何地投胎轉世,都要想辦法回到這片水域,一遍一遍地回到他們心的故鄉」(見節目冊頁12),三個捉狹的小鬼(由吳文翠、傅子豪、陳玉琦飾演)身穿黑色輕紗,不斷地在想像的石塊上跳動著,偶爾輕吟著不知名的曲調,有時拿著披著長長白布罩的油傘在玩耍,有時則拿著絲瓜偶(那四具以絲瓜與小燈泡做成的人偶,頗具巧思,在作品當中可提供多重想像的空間)在唱台語歌謠,基本上並沒有凸顯哪一位表演者的身體,但大致還是可以看出表演功力的高低。

另外還有一個說書人的女聲,說的內容主要是小鬼們的內心獨白,或者是全觀者的詠嘆,不過這女聲的表演,缺少一種說服力,音頻趨於單調,多半只剩聲音的快慢與大小,偏偏在這一小時的演出篇幅當中,它的比重不小,在聽覺上有使人疏離的效果。

燈光主要透過兩排小小的美術燈,加上不同顏色的玻璃紙,在幾次舞台畫面比較靈動的時候,這些不同顏色的小燈泡也跟著一直不斷地閃爍,既五光十色,也刺痛雙眼。整個節目的打光都是低亮度的打法,可能是經費不多的原因,但其實也算符合劇中冥冥幽幽的氛圍。

整個作品企圖訴說「一個關於擁有、失去、尋找歸屬感的故事」(見節目冊頁12),聽起來既抒情也感嘆,不過從表演中所感受到的,倒是有較多的輕狹與幽默,而且還有點童趣,作品給人的重量感其實是適中的。

【後記】

記得有次和吳文翠在看完「李清照私人劇團」的《白素貞》演出之後,就到誠品敦南店的二樓咖啡店聊了四、五個鐘頭,其中的一個話題就是臺灣的劇場評論界,似乎多年來一直缺少對於吳文翠創作與身體美學的全面與深入討論或研究(香港獨立藝術工作者梁慧玲曾有一篇論文〈單人表演與性別政治:從《蛇‧我寂寞》說起,算是一篇以solo performance角度切入分析吳文翠該作品,很不錯的一篇文章;再有,就是這次蘇培凱在節目冊裡頭的幾篇文字),甚至於常常將她的作品風格與身體美學依附在優「溯計劃」的遺緒當中,真正的主體性跑不出來,雖然她在1994年就成立了「極體劇團」,並在2005年進入第二階段,且將劇團名稱改為「梵体剧場」(很有趣,最近還有另外一個劇團的名字也用了簡體字:「動見体劇團」),雖然該團都已經累積了許多作品。按照吳文翠的說法:「優劇場當年的溯計畫對我而言更是開啟一扇窗,讓我對於台灣本地的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見節目冊頁4),相對於目前優所走的神鼓路線,吳文翠的作品美學或許更能夠讓人一窺後小劇場運動階段的身體風景。

台長: 于善祿
人氣(3,469)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不懂~疑惑的人
不好意思!因為我也有去看&quot花非花&quot,但對於他的內容實在有點不懂,想請問你看看,是否能跟我說一下他的大致內容!!

我大致知道他是由三個小鬼的靈魂延伸出來,但不懂再做些什麼....
還有請問你知道他唱的那幾首歌的歌名嗎???

如果方便請解救我吧!!!
2007-10-05 15:17:1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