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8-29 13:28:57| 人氣3,4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評紙風車劇團《雞城故事》及其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 導演(含劇本構想):看起來,編劇從電影《西城故事》獲取了創作的靈感,但就整齣戲看下來,實在是搞不太清楚編導到底要呈現什麼樣的價值觀給觀眾,尤其是兒童觀眾。在台詞的編寫上,有太多的地方都在玩索然無味的文字遊戲,像是同音異字、混創新詞、國台英語音夾雜……等,要不就是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點上,讓角色拌嘴,語言粗淺、冗長,鑽牛角尖,幾乎拖慢所有劇情推展的節奏。歌唱的部分採取預錄的方式,尤其是幾首大合唱的部分,不知是不是現場播放系統的問題,抑或原先預錄品質就不好,從觀眾席聽起來聲音多半是嘈雜不清的,再加上合唱曲旋律多屬快節奏曲風,更增曲詞不清的問題,時時得對照字幕觀賞,眼球左右挪動,煞是辛苦!雖然製作單位體貼地為兒童觀眾將字幕均加上注音符號,但是快版的曲風與字幕變換的速度,或許仍會對少數低齡的兒童觀眾造成理解故事的困擾吧!(希望是我多慮了)舞台調度的處理顯然有問題,為了顯示雞頭城的城市景象,常常安排群戲的場面,但卻又使得沒有台詞的演員只是很「乾」(意指無聊)地在旁邊做很畸型的「擬雞」動作(這點倒是很吊詭,在一個「擬人化」的雞頭城裡,演員必須要去「擬雞化」地表演),並且以半弧形的隊形站在上舞台的區域,再加上每一隻雞的造形都不一樣,用色都很鮮麗,便常常使得舞台畫面是很凌亂的,很沒有舞台調度的概念。如果按照報載,導演的目的只是要求「每一分鐘都要有一個笑點」,我們只能說以上所述關於編導的種種問題,使得笑點成了痛點。

二、 設計(含舞台、燈光、服裝等):在整體視覺設計上,走的是五顏六色的鮮麗路線,整個舞台「飽滿」到不行,再加上滿場飛的羽毛(從服裝上脫落的羽毛),飽滿感似乎趨向於凌亂感。設計者是否已先入為主地認為兒童觀眾喜歡的風格就是熱鬧炫麗、光鮮奪目,但真是這樣嗎?形式過度重於內容的演出,到底要給觀眾的是什麼樣的價值觀?或者只是視觀眾為視聽感官接受的垃圾桶?又或者將這些觀眾視為只是一群又一群的消費者,毋需背負那麼沉重的社會教育使命?或許各方人士可以多針對兒童劇的本質論做更多的討論。(表演?教育?藝術?教養?想像?寓言?消費?綜藝?逗弄?或是其它?)

三、演員: 表演風格實在有點凌亂與誇張,舉例來說,有蕭慧文(飾雞婆)混合了豬哥亮主持與李國修表演的風格,也有鄒宣忠(飾強尼)和謝瓊煖(飾溫蒂)混合了瓊瑤連續劇和胡撇仔戲的灑狗血風格,似乎就是以取悅觀眾的笑聲為依歸。以兒童觀眾的審美心理而言,他們對外在事物的感知,真的就獨有大笑一種嗎?還是我們已經幫他們鎖定了某一種?甚至是設定了笑的時機、笑的長度、笑的音量等?兒童觀眾都是傻瓜嗎? 可不可以不要有與兒童觀眾的互動?每次看到台上演員在跟台下兒童觀眾要掌聲、或者希望回應台上所拋出的「問題」(真的是「問題」嗎?因為我們常常聽到的是台上演員在問台下的兒童觀眾:剛剛的表演精不精彩?我怎麼好像都沒有聽到掌聲?……等等,諸如此類的「愚化」或「弱智化」觀眾的問題),我就覺得噁心巴啦、尷尬至極;要是戲好看的話,就直接用戲來感動人,而不是用這樣子廉價的方式在討彩。

四、演出效果及其他(含觀眾反應等): 當我看到幾次大合唱的場面,前排幾位兒童觀眾跟著台上演員的歌舞,在他們自己的座位上跳動身子、搖擺雙手、樂在其中的樣子,我還是憂心的!包括角色背後(如肯特雞、麥可雞、溫蒂[漢堡]等)所夾藏的(可能連演出團隊都不自覺的)美國速食文化的殖民,既是fast food,也是cheap and shallow。前一陣子參與了台灣藝術發展協會所主辦的「2005台灣教育戲劇╱劇場國際年會」(2005/7/26-28,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國際會議廳),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在其中一次關於「教育性戲劇的社群操作」發言中,介紹「蘭陵王青少年戲劇競賽」的整個辦理過程與成效,他預見也許十年後,就是這些參與過超級蘭陵王的劇場世代開始在台灣劇場界嶄露頭角的年代,他對此抱持樂觀的態度;倘若我挪借這樣的想像邏輯,去預想現在看台製兒童劇(包括這次的製作)長大的世代,他們所認知的劇場又會是什麼?會依樣畫葫蘆,還是另創新局?所有的文化樣態幾乎都是歷史文化的總承,當初怎麼栽,可能就收穫了什麼!

五、整體評價及改進建議: 不要再視兒童觀眾是笨蛋、白癡! 不要再廉價地向觀眾要掌聲與喝采! 不要再只是無創意地複製大眾媒體表演文化!

台長: 于善祿
人氣(3,43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