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1-19 12:51:07| 人氣6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賦格練習—米蘭‧昆德拉之小說裝置藝術(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那是件;得從九八年八月初說起的事兒囉……

  一位據說曾經是咱們堂堂中國文化大學前無古人而且或許即將後無來者之中國文學系文藝創作組全盛輝煌時期的「小說寫作課」師祖 張公大春先生,放出了成婚並且預備出版新作的風聲。

  師祖成婚之事倒不是個重點;重點是在那本新書的出版情報,似乎有那麼一點兒……蹊蹺。舉「中國時報開卷版」的「新書介紹」為例吧!那一段的引文;倘若我腦中那顆日漸腐銹的記憶硬碟尚未「當機」的話,它是這麼說的:

   『《本事》(原名《偽知識》)一書是張大春先生十年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這本標誌新紀元的小說精品,是張大春對小說書寫形式的另一獨特發明,主題在探討「我們的信仰與人生態度,可能都是假的!」此一有趣觀點。無論東方、西方,皆可謂「前不見古人!」』

  ——

  蓋自《將軍碑》一文在文壇闖出名號以來,師祖 張大春先生,以其玩弄文字與讀者閱讀習慣的文學把戲兒,幾幾乎已隱然成了一開山立派之文林領袖。從《大說謊家》到《沒人寫信給上校》;乃至《撒謊的信徒》,無一不是以其文字功力;在若有似無的情節敘述中,唬弄得讀者們一怔一愣。於是,《本事》一書出版的情報就有了那麼一點兒玄機了,那就是—

  『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啊?』

  「對啊!對啊!」

  『別又是個考驗讀者之智慧與耐心的「把戲兒」了吧?』

  「是嘛!是嘛!」

  『怹這次的創作動機又是什麼呢?』

  「……?」

  ——
  「動機」這個名詞,實在是有那麼一點兒怪怪的意思。倘若我們只照字面的意義來解釋的話,它可能有「行動的機率」、「動作的機器」、「主動的機會」、「被動的機緣」……等等模糊曖昧之釋義。而一個人或一件事,該如何、如何發展出怎樣、怎樣的結果,似乎也未必能全靠「動機」這個詞彙來推波助瀾。

  一代小說理論大師;佛斯特先生(E. M. Forster. 1897~1970),曾替「小說與動機」的關係,下了這樣一個定義:

   「小說……以人性為本,而其主宰感情是將一切事物的動機意願表明出來,甚至熱情、罪惡、悲慘都是如此。」

  米蘭‧昆德拉先生(Milan Kundera. 1929~)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裡,則有著這麼一段;關於「人生與動機」之見解:

   「人的生活就像作曲。各人為美感所導引,把一件件偶發事件(貝多芬的音樂,火車下的死亡)轉換成音樂動機,然後,這個動機在各人生活的樂曲中取得一個永恆的位置。……指責小說中用神祕的巧合來迷惑人,是錯誤的……指責人們對日常生活中的巧合視而不見,倒是正確的。他們這樣做,把美在生活中應占的地位給剝奪得乾乾淨淨。」

  ——

  『廢話連篇!』

  是的!我親愛的老師啊!請別急著給我這篇怪怪的報告定下評語:

  『不符合報告的標準體例!』

  是的!我親愛的老師啊!﹝我相信﹞就如同我在文藝系蹲了三年;必定會對我個人預期未來悲慘的人生有所意義一般,﹝我也相信﹞我先前的廢話;必定會對我個人預期曾經理解昆德拉的作品有所意義。﹝我還相信﹞更如同我在後文中即將提到;從《本事》一書中閱讀到「裝置藝術」一詞之意義一般,能讓我從昆德拉作品中的諸多「廢話」裡,探討昆德拉看似不經心;卻又有其排列意義於內之「小說裝置藝術」。因此!﹝我更相信﹞這可能便是我撰寫此篇報告之動機和理念吧?

  是的!我親愛的老師啊!倘若這個撰寫動機和理念可以成立的話,那麼!請容許我回到我「個人」那快要離題的事件裡去吧!

  —-
  出乎我臆度之外,一九九八年九月,《本事》一書竟然真的付梓問世了。秉持著我一向支持這位「文學偶像兼無緣束脩投謁之師祖」的信念,我於熱騰騰的新書上架首日,便在某家人潮冷清的書店裡;某個銷路冷清的書架上「搶購」了此書。再花了兩個無眠的「雙重黑眼圈」之代價,啃讀了此書。掩卷之際,我竟情不自禁地;慨然長嘆了一番。此是後話,暫且按下不提!

  比較切合本次報告的主題之部份,是在此書「代序」中;一小段不甚起眼之敘述(怹老人家是這般描繪的):

   「波士頓機場大廳裡有這麼一個裝置藝術品,占地約二十平方公尺、高兩公尺。它是由一組組的齒輪、鉸鍊、轉盤、鐵絲軌道和可以在撞擊之後發出響聲的許多金屬片以及鈴鐺拼合而成;由少數幾具電力馬達驅動的鉸鍊悄然將幾十個彩球推向高處,讓這些彩球在地心引力的牽動下順著鐵絲軌道滑向較低處。這樣幾經轉折,彩球在某個最貼近地面的低點重新獲得動力,再被推向另一高點,最後回到原先出發的位置,重複它周而復始的旅程。有趣的是在旅程之中,彩球不時會撞擊一塊金屬片、或者一個鈴鐺;幾十個速度、位置皆不相同的彩球便會一擊接一擊地演奏出一闋樂曲。……作品的名稱是《賦格練習》(Practice in Fugality)。……一首經由精密計算、設計而打造出來的、隱匿於機場喧鬧聲響下的曲子。經由一連串可以一目了然的推動與撞擊、原因與結果,它們相互糾纏、絞繞,相互發生、對話,相互變化。……」

※【在偽知識裡得來的文藝知識】

  嚴格說來,張大春與昆德拉的作品間並沒有太多相近之處。若硬要從兩者中找出有什麼神似的地方,或許只能說—他們都是以「嘲諷」做為他們創作時的基本原料。

  就拿昆德拉來說吧!那種能在書裡正經八百地引導讀者思考人生哲理,卻又自嘲嘲人似地;以「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之猶太箴言,讓正在思索他書中哲理的讀者們哭笑不得的文學功力。放眼當今臺灣文壇,能稍與之匹敵者;捨張大春先生其誰?
  因此,在張大春《本事》裡;關於「賦格練習」這座裝置藝術品的敘述,不管其真偽性如何(畢竟此書別名《偽知識》),卻讓我聯想到一些曾讀過的文學作品裡,所呈現出來的音律性與節奏感;特別是在昆德拉的作品中,更容易找到此一屬性。

  既然談到了昆德拉,也就表示;我回到主題上來了。沒錯,在這裡我想要談的是米蘭‧昆德拉先生—一個小說裝置藝術家;以及他藝術手法中的零件與作用力。

※【從「ㄅㄧㄤ﹨」字說起】

  「ㄅㄧㄤ﹨」這個字,是個翻遍所有中文大辭典也找不著的音符字眼。許多人習於以「砰!」字套稱此音,或是以「不一樣」的連音方式來看待此一字眼,其實也都不是十分貼切,這個音符應該是源自於某種短制火器發射彈藥時,所發出之尖銳聲響。若從這個字的音面上來解釋的話,那麼此字應當是個「舶來品」;屬於近代短制近距離武器發明後之產物。

  有一回,我跟班上某位同學談到小說閱讀心得時,突然聽到他使用了這個字眼。當時,他似乎是這麼說的:

  『我覺得×××的小說讀起來有點……嗯!對了!有點「ㄅㄧㄤ﹨」的感覺!』

  「ㄅㄧㄤ﹨?什麼是ㄅㄧㄤ﹨?」我一頭霧水地發問。

  『ㄅㄧㄤ﹨就是ㄅㄧㄤ﹨嘛!這你也不瞭,真是落伍了!』

  「你也幫幫忙咧!說白話點兒嘛」

  『那好!就這麼說吧!嗯!……應該就是說,讀他的小說,常常會有一種被打斷的感覺吧!瞭不瞭?』

  「……?」

  ——
  在這裡必須要說明的是,所謂×××的小說,就是指昆德拉的小說。至於為何他的作品會給人一種「ㄅㄧㄤ﹨」的感覺呢?經過我多日思索之後,我才恍悟;這種感覺是來自於音樂領域裡;由他小說的零件排列方式中所產生的;一種「撼動感官」之作用力。

★昆德拉謬解小辭典﹝音樂﹞

  音樂概念之產生,堪稱是一項人類藝術文化裡的卓越成就。從遠古時期開始,人們以鳴咿喊啊成聲;拍髀鼓掌輔奏;敲盆擊甕為歌,發展到以各類樂器、發音方式,成就了舉凡交響、聲樂、搖滾、爵士等不同表演型態之優美旋律,乃至滲入其他藝術領域;諸如戲劇、美術、文學等人類心靈活動中,無一不可見音樂之意涵於內。

  單就「文學」而言,試想想—

  沒有了「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的琵琶琴韻,又哪來白樂天先生大興「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之嘆的《琵琶行》?

  缺少了藺燕梅獨唱「玫瑰三願」的畫面;鹿橋先生的《未央歌》,又怎能風靡臺灣校園三十年有餘?

  抽離了藍色憂鬱的爵士靈魂;又怎會有時下迷倒眾多文學青年之「村上春樹」?

  省略了貝多芬最後一首四重奏曲最後一樂章的主題「Muss es sein? 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之「難下的決心」;米蘭‧昆德拉先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書裡的主角人物,又怎能牽引著讀者們沈浮於「靈與肉」、「輕與重」的迷思中,甘冒「媚俗」之大不諱,而隨著昆德拉戲謔式的文字魔力起舞?

  —這一切,都源自於音樂的神奇力量!—

台長: 野馬波波
人氣(69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惡虛齋之筆(文學評論集) |
此分類下一篇:賦格練習—米蘭‧昆德拉之小說裝置藝術(下)
此分類上一篇:對話性詮釋與接受性誤讀-關於詮釋學與接受美學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