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年來我學到好多、看到了好多、也得到好多。以往在台灣的我,雖然不算是被寵壞,也不脫是溫室的小花,從小學到大學,學校都在離家三十分鐘以內的步行路程,二十六歲以前,不曾離家生活過;能幹的媽媽讓我從來不覺得有學做菜的必要,去菜市場只負責幫媽媽提菜,家裡水果、維他命一樣不少,有爸媽按時叮嚀營養均衡,過馬路要小心……。
這樣被照顧的無微不至的我,第一次離家就單槍匹馬的來到遙遠的美國費城,一個被聳動的述說為黑人很多治安敗壞的城市,一開始心中的害怕與無助,也曾讓我在下榻的旅館內痛哭,怨自己為什麼要放棄在台灣的一切,和先生分開兩地來這裡找自己麻煩,在越洋電話裡哽咽著跟爸爸說一切都沒有意義決定回台灣,更任性的寫了信跟系主任說要休學。這一切都過去了,即使現在每天經過這家旅館時,仍可以感受當時的心情,但在寫下這些回憶的同時,我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不再是溫室裡的小花了。
我感謝這三年的種種讓我長大。現在的我,會自己照顧自己(雖然不是照顧得太好)、會買菜會作菜、會一個人獨立生活了。在賓大唸書的這些年,因為課程重,平常上課時間要出去玩的機會不多,對我這個和老美比較起來算是很用功的學生而言,基本上是沒有太多休閒時間的。第一年完全沒有週末可言,幾乎都花在趕圖上;第二年,禮拜五晚上可以偷閒休息一下,不過禮拜六日還是不能偷懶;第三年老鳥了,可以休息的時間就多了不少。偷閒的時候,除了去朋友家Party打屁聊天吃飯,就是在家看電視和作菜,作菜是我在苦悶的課業之餘最愛的休閒活動,開始學著作菜一來是因為外食實在太昂貴,二來是發現作菜實在很有趣,做菜就像實驗,就像創作一件藝術品,可以產生許多的驚喜,很有成就感。我的廚藝雖然還有待加強,但也足以唬唬不懂中國菜的笨老美了。
除了學會作菜,離家獨立生活的另一個轉變,是開始在生活小處貪小便宜,例如去學校餐廳吃飯,能幹多少餐巾紙或塑膠湯匙叉子就絕不客氣(因為我們繳了天價的學費!),也會狡猾的去書店「借書」,也就是說買書回家描繪影印後再回去退錢(誰叫美國物價這麼高!),學校辦的茶會有免費食物飲料就盡量吃喝打包(同理,這也是我們繳的天價學費!),凡是斤斤計較,能省就省,就因為知道在這裡的花費大多是靠父母公婆多年辛苦工作省吃儉用而來的。
另一個層面的長大,在於在專業上的成長,從對空間規劃設計的外行想像一直到到院紮實的訓練和理解過程,我很慶幸自己選對了路,地景設計正是我想要的,是期許自己未來投入實質空間設計及改造的出發點,而幸運的是,自己在設計的技能上多少得到了肯定及鼓勵,成為我在這個領域繼續努力下去的推進力。在賓大的設計訓練過程的確是辛苦的腦力和體力大考驗,對我這個外國學生而言,如果沒有同學們的幫忙,是不會順利熬過來的,從一開始連回家作業是什麼都聽不懂,到現在可以回頭在課業上幫忙美國同學,這樣的過程中有著好多友善的美國同學的包容與耐心,細心的單字解釋、老師講課內容的歸納(有時後,有些老師的課或演講,還真是完全抓不到重點,尤其是設計概念的東西,有時後可以搞的玄的不得了)、筆記的分享、報告的校字與文法修正等等,還要不時回答我這個好奇寶寶一大堆關於美國文化的「為什麼」問題。很幸運的我班上的同學都非常和善,大家從第一年開始一起在學校的工作室(Studio)裡長時間工作,互相幫忙,做累了有伴打屁聊天,久了大家自然培養了不錯的感情,相處上愉快融洽,不過也因為工作室的生活累又緊密,大家天天見到彼此,磨差在所難免,我當然也有幾次與同學起爭執不悅的經驗,大抵上最受不了的是美國人的自私,也可以換句話詮釋為強烈的個人主義,這常讓我分外懷念阿沙力和重義氣的台灣朋友。班上有許多不同的人,有趣的人,有美國人、日本人、台灣人、大陸人、以及德國人,雖然不是非常國際化,但三年來也從文化差異中學到不少教訓,瞭解到這些文化差異甚至個人差異所塑造出不同的人際互動模式,以及培養出一套磨差的處理方式,其實是我在學校除了專業外所學到最寶貴的經驗。在這裡交到的朋友,我想,有些是可以保持聯絡一輩子的。
三年來在課業上和生活上接受了許多朋友數不清的幫忙和協助,讓我很快克服了在美國文化上和語言上的不適應,讓我在費城的歲月過得順利愉快。異國的生活固然新鮮有挑戰性,然而也有許多思鄉的時刻,除了想念家人和朋友,想念台灣最多的不外乎是便利的生活和美食了,只要有人一提起台灣的夜市和小吃,口水直掉後接著而來的是嘆息著要吃這些便宜又大碗的小吃,短期內只是夢想了,要排解「吃的鄉愁」,不過是去中國餐廳吃吃與道地台菜還有一大斷差距且口味重鹹的美式中國菜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