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7-07 17:52:59| 人氣2,4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許老師講中國近代史——十七、臺灣獨立思想的產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美麗島事件的七位主謀當時受審判的場景,其中幾人你是不是有點面熟?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十七、臺灣獨立思想的產生

 

臺灣在以前窮困的時候,一直努力向世界爭取「中國」的名字,一直謀求光復大陸、統一中國。但是放眼今日,臺灣有許多人主張臺灣獨立,甚至於根本就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了。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這要從臺灣「黨外運動」的歷史說起。

 

我國從民國十七年以來,本來一直只有一個政黨——「中國國民黨」在主持政府。這種情況後來被稱為「一黨專政」,是一種不民主的表現。大陸淪陷後,有許多人認為這樣不好,就一直有人發出和國民黨或政府不同的言論。這種行為,被稱為「黨外運動」,意思是「國民黨以外的運動」。

 

一般認為,黨外運動是臺灣獨立思想的起源,但是黨外運動並非一開始就主張臺灣獨立。早期有許多黨外人士的言論,是非常愛中國的,他們只是主張,臺灣要由民主的方式,決定出健康的政策,才有能力、才有資格去反攻大陸,帶領出幸福的中國。

 

到了民國六十八年,臺灣發生了一件大事:高雄發生暴動了。當時在高雄,有一群黨外人士辦了一份叫「美麗島雜誌」的刊物,裡面有許多批評政府的文章,其中也開始出現了臺灣獨立的主張。這份刊物在當時被政府認為是十分不應該的,就禁止了他們想舉辦的遊行,結果演變成一場警民衝突。抗議的民眾失控,搗毀了一些警局、政府機構,殺傷了一些軍警和無辜的民眾,史稱「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的主謀後來被抓到了六(七?)個人。原先政府想盡辦法,要讓他們判死刑,但是後來礙於許多支持他們的聲浪,便取消了這個打算,只判他們坐牢。而且沒多久,這些人又被陸續釋放了,他們進行的黨外運動就更激烈了。

 

從大陸淪陷以來,政府為了應付中共叛亂,穩定民心的需要,一直沒有開放人民組織政黨的自由(當然這個說法也有很多人反對,許多人認為只是蔣中正總統的獨裁私慾,或出自於國民黨的腐敗等等)。民國七十五年,當時還沒有開放組織其他政黨的時候,由美麗島案釋放出來的這幾個核心人物(包括他們本人,和他們的辯護律師團、支持的民眾等等),就逕行宣布他們成立了「民主進步黨」(後來簡稱民進黨)。那時,他們開始主張臺灣獨立。

 

臺灣獨立這個想法的產生,因素很複雜,但整體觀察,主要有下列幾項:

 

1.大陸淪陷得太久了,等了四十年,我們一直沒有反攻大陸、光復大陸,人民逐漸對中國本土失去感情。雖然臺灣光復以來,學校一直努力的教導大家「我們是中國人」,所有的教材,都是以中國本土為中心的觀點來建立。但是人民對中國本土失去感情,卻是漫長的時間下難以避免的。

2.臺灣受到日本統治五十年,才剛剛歸還中國,大陸又淪陷!其中的間隔竟然只有短短四年!要不算那四年(何況那四年並不愉快),臺灣已經從1894年開始將近一百年都不受中國本土的治理了,這一百年來都沒有跟大陸進行「國內對國內」的交流,人民對祖國沒有感情的問題這麼看來就更難避免了!此外,臺灣的文化無論是日治時期還是光復後,都受到日本很深的影響,年輕一代的人失去了民族意識,追求日本新潮的文化而不能體會日本是祖國的敵國,甚至在知道了一點中日敵對的歷史後,反而選擇了支持日本,而排斥祖國。

3.有些閩南人對外省人在感情上一直有排斥,加上二二八事件五十年來所遺留的仇恨。對這些人而言,「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外省人」、「中國」、「國語」都像是同一種東西,通通被排斥。有一群人排斥國語(北平話),主張臺灣人都要講閩南語,應該把閩南語變成「臺灣國」的國語。(由於有這種想法的閩南族群,在臺灣獨立運動人士中佔了很大的部分,因此原住民和客家人支持臺灣獨立的人口比例相對較少)。

4.反攻大陸根本就沒有希望,如果臺灣再不獨立,可能會被中共攻打、併吞,使我們過著大陸人窮苦的日子。

5.政府長期由國民黨執政,使政府存在一些貪污腐敗的問題,而一些不當的政策,有時會假借反攻大陸的需要,來壓抑人民的自由。如果臺灣獨立,不必再準備反攻大陸,政府就會失去這個藉口,臺灣人民才能得到真正的民主自由。 

這五個原因如果加以探究,其實歸納起來只是同一個:

 

「大陸淪陷!」

 

因為,如果大陸沒有淪陷,那麼臺灣要不要獨立的問題,根本就不會有人去想!

 

但是,主張臺灣獨立的人們卻很少去認清一個事實:臺灣歸還中國的事實,是在大陸淪陷前四年就已經確定了!

 

再者,如果說這五個原因不要只歸類為同一個,而歸類為兩種:「中共叛亂」和「臺灣割日」的話,那這兩件事的源頭,又都指向了日本。

 

這不是更諷刺了嗎?百年來造成中國各種禍患的兇手幾乎都是日本,但臺灣人卻有這麼多的人崇拜日本的一切;而且不巧的是,絕大部分的「哈日族」都屬於支持臺灣獨立的族群。這代表了什麼道理?

 

從民進黨成立開始,臺灣人民的國家意識,從原本一致認定自己是中國人的狀況,開始漸漸分裂成兩個對立的族群:「依然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族群,和「認為自己不再是(或從來不是、根本不是)中國人」的族群。

起初民進黨宣傳臺灣獨立的主張並不順利,因為當時臺灣人民已經受了四十年認定自己是中國人的教育。在民國八十年代以前,每個小朋友的作業簿背面,都會印著一句對聯:「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在這種教育背景下,台灣獨立運動很難增加支持者;加上政府一直想逮捕「非法」組織政黨的人,使得民進黨在成立之初,不斷的在臺北街頭製造暴力事件。

 

政府感到很大的壓力,只好在民國七十六年宣布開放自由組織政黨,民進黨才合法化。但是,民進黨選上的民意代表,卻經常在議會上打架,不但破壞了純樸的社會風氣,也使臺灣的國際形象受損。這些事件都是為了讓他們在媒體上曝光,吸引更多人加入的手段;雖然當時大部分的民眾都覺得暴力的行為是不對的,卻也吸引了許多民眾的支持。尤其在比較鄉下的地方,民進黨籍候選人在選舉中當選的人數越來越多了

 

民國八十幾年,民進黨的支持者已經有相當的比例了,開始有人選上了一些縣市的首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民國八十四年陳水扁當選臺北市長的事情。那一年,他的競爭對手是國民黨準備競選連任的黃大洲。有些市民覺得黃大洲年紀大了,施政缺乏特色,也不像陳水扁有那麼吸引人的口才,何況「換人做做看」是民主社會的普遍想法;結果「中國戰時首都」的市長就這麼開始由「獨派」的人選上了,這對政府和人心都是個莫大的震撼。

 

接下來的任期內,陳水扁共當了八年兩任的市長,直到民國八十八年卸任,他做出了許多出色的政績,大大的提升了民進黨的形象,加上民國八十年代後期,民進黨在議會上打架的新聞相對變少了,反而是國民黨也有人跟著打架。那時,臺灣已經有高達一半的人支持臺獨了。

 

民國八十八年,剛卸任臺北市長的陳水扁,當選了總統!他打破了中華民國從民國十七年開始就由國民黨執政,長達七十年的歷史!

 

那一次民進黨成為了「執政黨」,大部分的觀察者認為,當時其實並不是因為超過半數的人支持臺灣獨立(支持台灣獨立的族群後來被稱為「泛綠」,因為民進黨的黨旗是綠色的),而是因為反對臺灣獨立的陣營(被稱為「泛藍」,因為國民黨的黨旗是藍色的)不團結,竟然出現了兩個候選人互不相讓,而分散了選票。

 

這個互不相讓的事件是前總統李登輝造成的。李登輝總統原本是國民黨的黨主席,長期領導國民黨,沒想到他的心裡卻偷偷隱藏著臺獨的思想;他有很長一段時間,以總統(民國76年至88年,長達12年)和黨主席的身份,在國民黨內部破壞團結(導致出現了一個叫「新黨」的政黨,造成後來泛藍一直面臨選票分散的問題),可說是一個超級大間諜!這一點,在他正式說出臺獨主張以前就有很多政治觀察家提出了,但是很多忠實的國民黨員並不相信。

 

直到陳水扁當選總統,李登輝才突然說出實情,大聲的說出他的臺獨主張,還組織了另一個主張臺獨的「臺灣團結聯盟」,成為泛綠的一支。

 

早在民國八十二年,國民黨內部就有些人覺得李登輝不對勁,離開國民黨而另外組織了「新黨」。在這六年之中,大部分的政府首長選舉都是因為新黨和國民黨競爭,票源分散,而使民進黨的候選人漁翁得利,這是泛藍長期的痛處。沒想到六年後這種狀況不但沒有改善,還嚴重到失去了政權。民國八十八年總統大選前夕,國民黨內部支持度很高、資深的黨員宋楚瑜,又因為李登輝不支持他選總統,使他憤而離開,宣佈獨立參選,挑戰李登輝支持的候選人連戰。就因為這樣,陳水扁以非常些微的差距,勝了宋楚瑜。那一次,連戰的票數少得可憐!這會不會是李登輝預期中的安排呢?

 

民國九十三年,又一次的總統大選,連戰和宋楚瑜終於結合參選了。這回沒有票源分散的問題,純粹是藍綠第一次的正式對決了!泛藍民眾摩拳擦掌,原以為這回終於可以雪恥,結束從新黨分裂以來的傷害了。沒想到陳水扁最後竟然以僅僅四千票的微小差距,贏得了連任!有人聲稱,那是因為在投票日的前一夜,陳水扁竟然受到不明的槍擊(被稱為「三一九槍擊案」),有人同情他的遭遇,而在最後一刻把票投給了他。

 

這兩件「很不巧」的狀況使民進黨在臺灣執政的時期長達八年。這八年來,民進黨政府透過各種介入的方式將臺灣「綠化」。他們推動了許多所謂的「正名」運動,盡量將具有「中國」、「中華」字眼的單位名稱,都改成「臺灣......」,並且將一些新聞媒體公司裡的重要幹部,想辦法換成泛綠的人來擔任,這使得媒體的言論受到泛綠的影響,許多新聞在撰寫或報導的時候,故意違背他們從小的習慣,將大陸稱為「中國」,暗示我們不是中國,「中國」是指中共。年輕的一輩或小孩子不明白背後的原因,聽了八年的「中國」,就覺得中國是外國了。

 

再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教科書。課本的編寫,表面上按規定要「排除政治立場、意識型態、保持中立」,但是整個課程架構根本就已經是泛綠的觀點了。整個教材無論哪一家出版,社會課只能編寫「臺灣史」,而不把臺灣歷史看作中國歷史的一部份;地理只念臺灣地理,還把應該屬於福建省的金門和馬祖說成臺灣的一部份;甚至於國語課文,把大陸的省分前面都加了一個原本沒有的「大陸」某某省的字眼,讓它看起來很陌生,甚至稱為「中國」某某省,暗示那是外國。小孩一讀,就會直接建立「中國是陌生的外國」的觀念,直接進行臺獨,根本不需要明講他的立場是泛綠的。現行的國中小教材「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編寫的時候,已經是民國八十年代後期,那時的臺灣已經有一半的學者偏綠,而且混進了教育體系,終於造成了「臺獨課程」。

 

反對臺灣獨立的人,理由向來很單純——「我們都是中國人,臺灣不該獨立」。但是支持臺灣獨立的動機如前所述,卻很複雜,這使得泛綠的人數加起來越來越多。泛綠在臺灣發展只有二十年,卻也已經二十年,二十年在臺灣的歷史中所占的比例非常短暫,卻也使大陸淪陷的時間從四十年又拖成了六十年。漫長的二十年更使臺灣產生了兩個世代:「七年級」、「八年級」的人,這兩個世代的小朋友一直受到泛綠的教育,使泛綠的人口更加大幅增長。

 

臺灣要不要獨立、該不該獨立、獨立好不好,可能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教育應該要忠於史實,要讓下一代有充分的了解;在充分了解的情況下,使臺灣的下一代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而不應該利用不完整的資訊來矇騙下一代,使他們做出不成熟的決定!

 

台長: 長江
人氣(2,41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歷史故事 |
此分類下一篇:許老師講中國近代史——十八、海峽兩岸與中國未來的展望
此分類上一篇:許老師講中國近代史——十六、臺灣的繁榮過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