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01 02:11:13| 人氣1,82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最近寫的社會教材批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次會議對這學期的社會教材做出以下的批評:

一、知識性太少,一再重複的空談太多
如同過去的數冊社會教材,第一單元「家庭、社會與世界」的課文,仍充斥著「家人之間透過親情的聯繫,彼此分工合作,發揮家庭的功能」這種理所當然,早已不該是六年級學生一再重念的教條,以及「共同努力維護地球環境、追求世界和平」這種有如卡通「科學小飛俠」般空泛的正義宣示。

所有的課程都必須兼顧情意成分沒錯,但社會課不是「道德與健康」,更不是「生活與倫理」,社會課應該是陳述社會科學,有社會科學的知識建構在裡面。
據龍應台近日的文章,今年三月十二日德國「時代週報」的學生版,有關南亞海嘯,寫的是這種內容:


學生先讀一篇聯合國經濟顧問薩賀斯的專訪。薩賀斯的主要觀點是,海嘯或地震種種自然災難事實上不僅只是自然災難,受害的輕重與人為因素有關。譬如同樣一場加勒比海颶風,同樣的威力,在貧國海地死傷上萬,在彼岸的邁阿密卻只有十來個人死亡。預警系統的完備、房舍的堅固、政府危機處裡的效率、災後重建的財力和救濟網絡,在在凸顯全球的貧富差距,因此富國對窮國有協助的義務。薩賀斯批評聯合國做得不夠。

由南亞海嘯引出全球貧富問題,由貧富問題引出對聯合國計畫的檢驗。緊接著中學生會看到一個對照表,之後給學生的討論命題是:

1、南亞海嘯和貧富差距有什麼關係?
2、西方國家有責任嗎?為什麼有責任?或者貧國之間也缺乏統整?
3、除了政府以外,跨國企業的責任可能會是什麼?
4、比較聯合國的目標和薩賀斯的批評。你覺得他的批評合理嗎?為什麼你這樣認為?



德國的中學生,正在討論這種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小學生還在社會課讀「科學小飛俠」的台詞。
龍應台以「百分之六十的台灣人不知道雅典在哪一洲」為引子,點出台灣民眾對國際知識的貧乏甚為可怕。德國的學生能看這種議題,不是絕不是腦袋空空只憑一張嘴就能瞎辯的!要看所有的社會問題,都必須有相當的史地知識架構作基礎!難怪傳統的社會科,主要內容就是史地。教改以後,史地知識被嚴重抽離,綜觀整的國小現行社會教材,整整十二冊,簡直沒有一冊在好好的談論史地知識的,更糟糕的是,刻意隱瞞本國史地……。

二、對受質疑的課程綱要或文字,缺乏導正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推出條文以來,就有非常多的評論文章在學界出現,身為教科書的編輯者,除非只靠自由心證憑空編出課文,也應該對社會的反應有所著墨。例如第4頁和第27頁提到的「世界公民」,就有核心人士透露,在九年一貫條文編寫粗糙的過程中,受過爭議,因為「公民」一詞在學理上是有名確定義的:「公民」有年齡和國籍的限制,並賦予參政權,根本沒有「世界公民」這種身份,堂而皇之的口號,只是台灣在國際上受到邊緣化的同時,自我催眠的語言。(當然這些政客更不懂得,台灣被國際社會邊緣化,和民族主義的喪失有關;現在的孩子連民族主義都建立不起來,要談世界主義?有如國父「竹竿與彩票」寓言描述的不切實際)。
再談26頁所提的「母語」教學。現在很多人用「母語」一詞來泛指「鄉土語言」,實則「母語」一詞為翻譯得來,原文為「Base language」,意思是人出生之後所學習的第一種語言。既為如此,「母語」根本不用在學校教學,他們想教學的是「鄉土語言」,所幸「鄉土語言」一詞已明確使用在條文中,不知眼前教材為何使用「母語」一詞。

三、尚未成熟論定的新聞,粗略的放置在教材中
出版商為求表現「年年有修訂、年年搶新聞,增加新教材」的活力風貌,常引用兩年之內的國內案例;在我們選教科書時,甚至曾經目睹半年之內的新聞出現在課文中的業者(根據教科書送審時間推測,應是於送審後私自修改的結果,鋌而走險,且極其粗糙)。
這種現象的問題至少有二:1.第一線的教學者對這些問題的了解是否充分?是否有充分的能力將這些見識表達清楚?這是首當其衝的問題,我們認為通常沒有。一個要成為課文的東西,應該是拍案已久,在社會中早有共識的人類知識精華,尤其若要討論時事,就必須對時事的各個面向有深入的瞭解,否則討論不起來則已,怕的是會誤導視聽。2.諷刺的是連編撰者都顯得急就章,無法點出問題的重心:例如第45頁第五行「不僅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字面上容易誤解成「已經有影響」,其實影響是否存在,目前並沒有學理的支持;又如第七行「還可能衝擊傳統的宗教信仰」,試問筆者和教師是否真正懂得複製人衝擊了那個宗教信仰?實則為:複製人的問題非常龐雜,光是普世的道德問題就談不完(有許多的假設和法政漏洞),但如果課文這樣說,語意似乎只限於狹隘的宗教問題,而當教師又說不清楚宗教問題在哪時,就可能適得其反,使學生不相信問題的存在。

四、忽略重要歷史知識(刻意的?迎合獨派政客口味?)
第二單元第二課,談到西方工業革命的歷史。談到第37頁,指的就是十九世紀後期的「帝國主義」。在世界史上,科學革命→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帝國主義與共產主義→對亞洲近代的影響,這應該是一串的系統,要談就談清楚,不要去頭去尾。36頁講的就是資本主義,只是名詞沒有搬出(應該搬出,不要避諱),37頁講的就是帝國主義。這都還正常,但講到38頁,帝國主義對東方世界有什麼影響時,卻是胡言亂語,言不及義!要談到這個議題,恐怕全世界的教科書都不會離開「中國自強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中國的自強運動失敗,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原因除了技術引進,更重要的是政體的革新(趣味的是,台灣在割讓前,還曾是自強運動的模範省)。這樣的成敗,使得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台灣才受到割讓;台灣割讓日本之後,才受到已經西化成功甚至以帝國主義者自居的日本,科學化的治理,將台灣帶往現代社會……但在38頁,這麼重要的事,竟然完全被忽略了!反而言不及義的突然冒出一句「清末時,台灣的茶葉……以大量外銷」,說得好像台灣是個文明古國?

台長: 長江
人氣(1,821)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談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孩子在家中是否常讓您感到被動,甚至叫不動?
此分類上一篇:尊重孩子的想法

喵喵~
教科書的更改,讓我想到香港最近遇到的文改(如果有錯請指正)。
我有香港朋友就大大的反對這種把歷史上該有的紀錄還有思想完全改變的教材。
台灣的教材更改如果為的是美化,那是否學子們都會變成井底之蛙自我感覺良好呢?
2013-02-02 11:26:3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