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7-15 11:14:18| 人氣2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活泉茶館303-遺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活泉5年7月15日

說到「遺傳」,倒是讓我想到高中上生物課時,提到有人為了驗證「用進廢退說」,於是把公老鼠和母老鼠的右後腿都切除,看看牠們的後代會不會成為三腳鼠(可不是三腳猫喔!)(註一)

就像這個實驗的結果一樣,人的「罪行」a是不會遺傳的(父親偷竊並不會遺傳給兒女),而人的「罪性」b卻似乎有遺傳因子可以世世代代遺傳下去。

a
★哥林多後書 5 : 10 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耶利米書 31 : 29~30 當那些日子、人不再說、父親喫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了.但各人必因自己的罪死亡、凡喫酸葡萄的、自己的牙必酸倒。

b
★羅馬書 5 : 12~14 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連那些不與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也在他的權下.(罪從一個人進入世界,因著罪,死接踵而來;於是死亡臨到了全人類,因為人人都犯罪。……甚至不像亞當犯了不服從上帝的罪的人,也不免一死。)

還記得從前我們小組組員所提的一個問題嗎?「夫婦兩個人都信了耶穌,那麼他們生的小孩還有罪嗎?」我聽過的說法是「仍然遺傳著罪性。」而韓國統一教為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蕩減原理」,就像一滴小髒水被一大桶乾淨的水來稀釋一樣(建立彌賽亞基台),經過無數次的稀釋,就會成為乾淨的水,這樣的血統就可生下無罪的子女。這讓我想到「用進廢退」說(「用進廢退」,此思想是指身體常用的部分會變得更大更強壯,當這些部分不用時則變惡化。)經由操練可以削弱人的「罪行」,使這個人越來越不會犯罪,但他的好行為是否可以遺傳給下一代,是否意味著「罪性」已經消失,仍然有待商榷。

「魏斯曼將老鼠的尾巴每代都切斷,連續進行二十一代,但他發現該實驗對老鼠後代尾巴的長度沒有影響。」「生殖細胞,對遺傳有直接的影響,所以生殖細胞是演化的物質基礎,不論體細胞如何受環境的影響,生殖細胞都不受其影響。」如果「罪性」的遺傳因子不因人的行為操練(行善)而有所改變,那麼「罪性」的遺傳因子仍然遺傳給下一代,下一代就仍然需要福音的救恩,並不因其父母已經得救而有不同。

  「因為在他開始進行化學研究的1770年代的法國,一般人仍然相信物質的「四元素論」,亦即土、空氣、水和火是物質的四種元素。不久之後,與拉馬克同為法國人的化學家拉瓦謝(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指出四元素論的錯誤。由於拉馬克的論文和著作都採用了錯誤的理論,因此被認為毫無價值乃是理所當然的事。」其實在我們上學時,我們學到了許多錯誤的理論,而我們卻以為在學校學的都一定是對的,而產生許多「積非成是」的現象,這一點是我們要特別留意的,下一次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就來看看投資專家華倫.巴菲特和投機人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如何以他們的經驗和想法去駁斥正統學院的投資理論。

------------
什麼是「福音」?

★羅馬書 1 : 16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 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
★哥林多前書 1 : 17 基督差遣我、原不是為施洗、乃是為傳福音.並不用智慧的言語、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
★哥林多前書 15 : 2 並且你們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傳給你們的、就必因這福音得救。
★以弗所書 1 : 13 你們既聽見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們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
★以弗所書 3 : 3 用啟示使我知道福音的奧秘、正如我以前略略寫過的.
★以弗所書 3 : 6 這奧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裡、藉著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
★提摩太後書 1 : 9~10 神救了我們、以聖召召我們、不是按我們的行為、乃是按他的旨意、和恩典.這恩典是萬古之先、在基督耶穌裡賜給我們的.但如今藉著我們救主基督耶穌的顯現、纔表明出來了。他已經把死廢去、藉著福音、將不能壞的生命彰顯出來。

「他的旨意」是什麼?

★加拉太書 1 : 4 基督照我們父 神的旨意為我們的罪捨己、要救我們脫離這罪惡的世代.


************
註一:
上網查了一下,原來不是「腳」,而是「尾巴」。
關於演化的觀點

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說

  1809年拉馬克(Lamark, 1744-1829)發表了自己的進化觀點,此年達爾文出生。拉馬克把現代種和化石比較後,他可以了解出現的幾個世系,且每個都是依時間先後順序的化石而逐漸演化成現代種,拉馬克也相信在地底的微生物是自無生命的物質持續發生的。

  拉馬克認為演化的趨向是愈來愈複雜的,而且似乎將其視為完美無缺。對於種之適應,在拉馬克時代合併了兩個思想,第一為用進廢退,此思想是指身體常用的部分會變得更大更強壯,當這些部分不用時則變惡化;第二為遺傳取得的特質,在此遺傳之觀念上,在生存時,生物可透過子代獲得變異。

  後來魏斯曼的實驗證明這些取得的特質不能藉子代的配子改變基因遺傳,之所以拉馬克的演化論被現代嘲笑,即是因為由遺傳取得特質的假設是錯的;但是他敢違背當時的主流看法,提出物種會隨時間而漸變的說法,也算得上是了不起的演化理論開拓者。

魏斯曼的實驗

  魏斯曼(August Weismann, 1834-1914)是一位德國學者,他為了驗證環境對親代性狀的改變是否會影響子代,就對自己所飼養的老鼠作了一個著名的實驗。這實驗就是魏斯曼將老鼠的尾巴每代都切斷,連續進行二十一代,但他發現該實驗對老鼠後代尾巴的長度沒有影響。於是魏斯曼提出了他的種細胞學說(The Theory of the Continuity of the Germ Plasm)認為生物的種細胞,即生殖細胞,對遺傳有直接的影響,所以生殖細胞是演化的物質基礎,不論體細胞如何受環境的影響,生殖細胞都不受其影響。

拉馬克的肖像

  被任命為動物學教授法國博物學家,同峙也是演化論者的拉馬克(Jean Baptiste de Lamarck, 1744-1829),1744年8月生於法國北部的皮喀第(Picardy),是一位沒落貴族的第11個兒子。他的父親原本希望他成為神父或軍人,因此他最初依照父親的要求學習神學,走上宗教之路。

  自1760年父親去世後,拉馬克遂改依自已的心願,成為一名軍人。他在奧地利、法國和俄羅斯三國聯軍對普魯士的七年戰爭(1756-1763)中擔任士兵,因為表現英勇,而晉升為軍官。但不久後又因病退役,恢復平民生活。在幾經轉業後,於1768年赴巴紮,開始研究醫學,同時還學習氣象學、化學及植物學。1778年,他出版〔法國植物誌〕一書,受到學界肯定。

  他在退役前派駐地中海時對植物學產生興趣,就在這時發揮了意想不到的幫助。〔法國植物誌〕這本書曾經引起博物學家布芬(Georges Louis Leclerc Buffon, 1707-1788)伯爵的注意,而於1779年推薦拉馬克至法國科學院擔任準會員。布芬伯爵雖是法國人,但是卻對當時水準急速提昇的英國科學感興趣,曾經翻譯牛頓(1642-1727)的微積分等著作。布芬赴法國科學院會員,被選為皇家植物園園長後,對博物學‧也發生興趣。1750年起,布芬花費大約50年時間出版了巨著〔博物誌〕全44卷,其中最後8卷是在他去世之後才出版的。這套書以輕快的文筆寫成,極具吸引力,而且盡可能以科學的手法來探討自然界廣泛的領城。

  布芬也論及生物演化的問題,對英國博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的祖父—英國醫師依拉斯莫斯‧達爾文(Erasmus Darwin, 1731-1802)影響甚大,他也提出撞擊論,認為地球是因為慧星與太陽撞擊而誕生的。當時人們估計地球的年齡約為6000年,布芬川主張約739萬年。這個數字雖遠比今天較正確的說法45億年還小,但在當時卻是破天荒的想法。

  布芬敦厚的個性受到人們的愛戴,並曾獲得路易15世頒贈伯爵頭銜。囚布芬推薦進入科學界的拉馬克,於1783年成為科學院的正式會員。因為布芬的協助而成為皇家所屬植物學者的拉馬克,曾於1781年赴歐洲各地旅行,採集植物和礦物標本。他在40餘歲任職於法國皇家植物園和陳列館;當時正值法國革命時期,皇家植物園改為國立植物園,陳列館則變成巴黎國立博物館。1793年,拉馬克被任命為博物館的動物學教授,而非植物學教授。

出版〔動物哲學〕

 前面曾提到拉馬克停留巴黎期間,除了植物學之外,也對氣象學和化學產生了興趣,並於1776年發表「有關大氣主要現象之研究」的氣象學論文。事實上,這是拉馬克的第一篇論文,之後,他陸續發表過許多關於氣象學的論文,1790年代,他又寫了數篇化學方面的論文。在今天,這些論文幾乎已無任何價值。因為在他開始進行化學研究的1770年代的法國,一般人仍然鄉相信物質的「四元素論」,亦即土、空氣、水和火是物質的四種元素。不久之後,與拉馬克同為法國人的化學家拉瓦謝(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指出四元素論的錯誤。由於拉馬克的論文和著作都採用了錯誤的理論,因此被認為毫無價值乃是理所當然的事。

動物哲學的首頁

  成為博物館動物學教授的拉馬克,所負責的研究領域為由此展開無脊椎動物研究的拉馬克,於1801年出版〔無脊椎動物的體系〕,並於1815-1822年間再出版〔無脊帷動物誌〕全7卷。經過調查之後,拉烏克起初將無脊椎動物分為5綱,後來又改分為10綱。這10綱包括蠕蟲類、(滴蟲類、水螅類、放射蟲類)、(環蟲類、蔓腳類、軟體類、(昆蟲類、蜘蛛類、甲殼類)。不過,用括弧括起的各個綱,屬於比現在的門要大的一種分類群、這項工作鞏固了無脊椎動物的分類基礎。

  經過進一步的研究,拉馬克於1802年出版〔生物體制之研究〕,1809年出版〔動物哲學〕。〔動物哲學〕是拉馬克的代表作,探討演化論的問題。就在這時,拉馬克與學術上的對手法國博物學家曲衛(Baron Georges Cuvier,1769-1832)相遇。曲衛比拉馬克年輕25歲,在年齡上相當於拉馬克的兒子。

與曲衛(Cuvier)展開爭論

  曲衛在德國司徒加的卡爾學院攻讀法律學時,讀了林奈的〔自然體系〕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從學校畢業之後,他在諾曼第的一位貴族家中擔任家庭教師,同時研究海生動物。他發現當地出土的化石與自己在研究的海中生物非常相似而感到興奮。1795年,他經由某位賞識他才能的人推薦,成為巴黎國立博物物館員,1799年進而擔任法國學院的博物學教授。當時拉馬克還在博物館中任職,兩人第一次相遇就是在這裡。

  曲衛從事與拉馬克相似的無脊椎動物分類的研究,並與礦物學家亞歷山卓.布羅尼亞(1770-1847)一起研究巴黎盆地出土的化石。1803年,曲衛成為國立學士院終身書記官,得到當時掌權者拿破崙(1769-1821)的信賴,在學術界擁有極高的權威。後來雖然遭遇法國大革命的風暴、拿破崙大帝失勢,但對於曲衛並沒有任何影響。不久之後復活的皇示,更將他推舉為法國貴族和參議院議員。

  曲衛在研究化石的過程中,發現地程的年齡與地層中所含的化石種類有密切的關係,越古老的地層中,含有越原始的生物化石。約於同時,英國地質學家史密斯(William Smith,1769-1839)也獲得了同樣的結論。而由現代的角度來思考,正可說是生物演化的表現,拉馬克也認為如此。不過,曲衛卻不同意演化論的看法。因此,兩人之間出現激烈的爭論。

提倡演化論

  身為虔誠的雨格諾派(Huguenots)新教徒的曲衛,認為神所創造的生物,不可能發生演化等現象。為了說明化石依地層而異的狀況,曲衛採取〔舊約聖經〕之「創世記」中提到的挪亞方舟般的「災變說」(catastrophism)論點。他認為生物因巨大的變動而絕種,取而代之的新生代生物也會因下一次劇變而絕種。

  相對於曲衛的「絕種論」或「災變說」的理論,拉馬克則提倡演化論。拉馬克在[動物哲學]中提到:「構造最單純的生物會演化為較複雜的生物。若果真如此,那麼所有的自然創造物都具某些關連,而且能夠獲得有關進步的明確理論。相信人類也都能同意「從最單純的生物到其他所有生物都曾發生演化」的論點。」「天候、溫度、高度及其他所有來自環境的因素,都會對生物發生作用,並且改變生物。棲息於寒冷且食物貧乏的高山上的動物,與棲息於溫暖而植物茂盛的山麓的動物相比,其形體、顏色、靈敏度、壽命等都有明顯的差異。這些後天的性質傳給後代,可能使生物界變得更為複雜。長頸鹿的長脖子、水鳥的蹼、象的巨大身體等,相信就是這樣演變而來的。」

  就這樣,拉馬克明確提出生物演化的理論,認為像長頸鹿的脖子這類後天性狀(獲得性狀)的遺傳,是演化的原動力。其次,他也提到動物的器官會因本身的願望而演化。

  這兩項假說分別稱為「獲得性狀的遺傳」和「願望所引起的器官演化」。拉馬克曾經舉出許多對證實這些假說有所幫助的事實,例如長頸鹿在取食高處葉子的過程中,脖子已不知之不覺變長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根據拉馬克一位醫生朋友的說法,喜歡喝酒的人、食量小的人,以及坐著工作的人,由於攝取的固體食物較少,因此胃小而腸短。魚的眼睛通常為左右兩側對稱,但是像比目魚、蝶魚這類棲息於淺岸邊的魚類,由於是側身睡覺,使得兩個眼晴都移至向上的一側。

  今天已經由實驗證明拉馬克的「獲得性狀的遺傳」並不正確。至於「願望所引起的器官演化」假說,則沒有明確顯示不正確的實驗證據。但是想藉此假說來說明動物保護色的發達,則消極地遭到否定。對於拉馬克的演化論,曲衛提出了激烈的反駁。由於曲衛否定演化論本身,因此就這一點而言,錯誤的是曲衛而非拉馬克。

  曲衛利用各種機會攻擊拉馬克,例如他在拿破崙皇帝面前,長篇大論地批判當時已不受好評的拉馬克有關氣象學的著作。因此緣故,使得後來拉烏克將有關演化論的〔動物「獲得性狀的遺傳」假說與生物演化哲學〕一書獻給皇帝時,受到皇帝的奚落:「這是否又像氣象學一樣的書?看在你滿頭白髮的分上我將它收下。今後你最好多研究研究博物學。」由於曲衛從中破壞,使皇帝並不了解〔動物哲學〕是常時最好的博物物學書籍。

  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原始〕,鞏固了演化論的地位,也證明了曲衛是錯誤的,拉馬克才是正確的。在這本書中,達爾文主張「天擇說」,認為生物的演化因自然選擇而發生。1901年,荷蘭植物學家戴夫瑞斯(Hugo De Vries,1848-1935))稜現了職掌遺傳的基因上發生的突變。突變有充分適應自然環境而發生者,也有不適應者,其中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突變會殘存而傳給子孫。這就是達爾文所謂的天擇的本質。由此可以了解拉馬克為了說明生物演化而提出的「獲得性狀的遺傳」假說乃是多餘的。

  達爾文的理論認為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適者」能夠生存,成為一種「巔峰群落」(climax),因此他也提出新種可能不會出現的反論。我們不能說自然環境永遠固定不變,而且當前也獲得了會因環境變化而產生新種的答案。不過這種環境變化,並非像曲衛所主張的會導致所有生物絕種的那麼激烈。

摘錄自牛頓雜誌第一百六十三期


台長: Sam
人氣(21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