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一部令人回味再三的電影,當初我在看第一次的時候,就已經寫下相關文章大力推薦,如今在DVD正式發行,並且重覆觀看好幾遍之後,再度以更深入的角度(或者「自以為」更深入的角度)來聊聊這部電影。
電影以男主角柯震東以及一票好友們正打算要去參加一場婚禮的劇情作為開頭,同樣的,也以這場婚禮作為結尾,從這個首尾呼應的結構,就已經可以看出編導九把刀在敘事上面的用心。這部電影之所以這麼迷人,最大的原因在於導演說故事的能力。舉例來說,一般導演在交代時空背景的時候,會用畫面來堆砌情境,但是小說家出身的九把刀,就是有本事用幾句話就交代一個情境,瞬間帶你入戲!注意看看電影開場不久的那段旁白:
『1994年.那一年,我16歲。張雨生的歌聲還在;張學友的《吻別》大賣了一百多萬張卡帶;那一年,組頭還沒開始看中華職棒,經典的龍象大戰總是滿場;那年,有一個皮膚黑黑的女生,五度五關,贏得了五燈獎的冠軍。那一年,那些年…』
(當年是誰登上五燈獎的五度五關?你應該可以知道那個人是張惠妹吧!)
是不是很屌呢?幾句話就可以帶你進入一個時代了!這就是很自以為是的九把刀,他可以照著自己的步調來講故事,而且從來不說廢話,就連交代人物性格的時候也不囉嗦,照樣兩句話就給你一種熱血情懷,既豪邁又深情。於是男主角的口白如下:
『我要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讓這個世界因為有了我,而變得有一點的不一樣。』(而我的世界,不過就是妳的心…)
一樣是兩句話就交代出角色性格,也交代出他對於女主角的心意,簡單白話,一看就懂,但是這部電影裡面令人感動的對白一大堆,包括「謝謝你喜歡我」,也包括「或許在另外一個平行時空裡面,我們是在一起的」,這些詞句好像沒什麼了不起,但是搭配上整體的情境塑造,就是會營造出感動氣氛!明明是一個芭樂到了頂點的校園青春愛情偶像劇,從高中到大學再到出社會的「人生流水帳」,竟然可以讓你又笑又哭,而且還能不斷回味,反覆咀嚼,甚至被故事牽引進時光隧道,再一次與自己的青春相遇,這是多麼美好的觀影經驗啊!
當然,我不能一直捧九把刀,不然會讓人家以為九把刀有給我錢,我當然也要適時的踩他兩腳,否則喪失影評尊嚴!從小說跳到電影領域,九把刀畢竟是菜鳥,所以在部分細節的處理上還是有尷尬之處,而且導演工作其實不是由他獨立完成,而是另外找了兩個「執行導演」來進行技術上的指導或支援,這讓網路上很多看衰九把刀的人主張一個似是而非的論點,就是「這部電影根本不是九把刀導的」!我不能否認九把刀確實應該好好感謝他那兩位朋友的幫助,但是換個角度想,電影本來就是團隊合作,沒有人可以獨立完成,而且如果沒有九把刀的創意構想,根本成就不了這部電影,因此無論你再怎麼度爛九把刀,都不能否認這個事實!
本片改編自同名的「半自傳」小說,作者九把刀自己當導演,拍出他自己的初戀故事,當然也有人說這是「偽自傳」,光是找柯震東這個大帥哥來扮演九把刀的年輕時代,就已經讓不少人嗤之以鼻!(靠腰咧!九把刀最好是有那麼帥啦)!但是請不要忘記,這部電影講的是「回憶」,任何的回憶都是經過美化的,所以在浪漫色彩的填充之下,高中的慘綠生活竟然也可以妙趣橫生,這都要歸功於九把刀的「美化」功力,就連「夢幻女神」沈佳宜都是一個被全盤美化的角色,雖然在現實生活中確有其人,但我不相信現實世界的她真的像電影裡面那麼正!這可能是九把刀「情人眼裡出西施」,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原因,是女主角找對人了!
扮演沈佳宜的陳妍希,有甜死人的無敵可愛笑容,笑起來的招牌小梨窩,實在超迷人,但是這個女生不只長得正,而且演技可圈可點。由於這部電影是以男性角度當作出發點,所以偏重於刻畫男主角的內心世界,相形之下,沈佳宜這個女主角在電影裡面的面貌其實是模糊的,我們只知道她是一個在學校裡面功課很好的女生,也是所有男生的追求對象,但是這個角色的背景、心境或想法卻不那麼被強調,所以簡單來說,這角色本身並沒有具體的個性,如果隨便找一個偶像劇女明星來演,很容易就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花瓶!還好有陳妍希,讓沈佳宜這個角色不只活在男主角心中,也同時走進觀眾的心中。
陳妍希演的沈佳宜,到底成功之處在哪裡?我覺得她最厲害的地方是:你根本看不出她在演戲,而是真的認為「她就是沈佳宜」!也就是說,這樣自然輕鬆的演法,完全沒有任何斧鑿痕跡,配合精準而流暢的攝影,讓每個特寫;每個眼神、動作,一顰一笑,都美得讓人著迷。一個角色就可以讓觀眾掉入初戀的集體記憶,回憶起屬於自己的「那些年」,如果不是陳妍希,我想不出有幾個人能夠把這個角色演得如此入味,可惜的是,陳妍希已經不只一次入圍金馬獎,但是金馬獎卻始終欠她一個公道!不過我相信還給她公道的那一天遲早會來,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即使創造了超過四億的票房奇蹟,影評也多數給予肯定,卻仍然有不少人因為對九把刀的成見而拒絕觀看這部電影,我覺得很可惜。針對此片攻擊的批評者大多數都對「教室裡面打手槍」,以及男主角在家裡的全裸畫面頗有微詞,甚至把這部電影的成功形容成「商業算計」,甚至「媚俗」,此話實在難以令人認同!
其實男生打手槍的畫面本身是沒有美感的,但九把刀運用創意,讓年輕時代的「性啟蒙」加上一點詼諧感,那段如同彈吉他一般的打手槍舞蹈,算是神來一筆,也用喜劇方式講出青春的「心事」與「性事」,這本是人生必經之路,何來羞恥不堪?又何來的「媚俗」?如果九把刀真的想要媚俗的話,他大可以拍一部適合闔家共賞,又不會被政府單位刁難的偶像童話故事,又何必要碰觸敏感話題,讓這部電影因為保守派的惡意攻擊而差點列為限制級呢?這部電影之所以受歡迎,不是因為「媚俗」,也不是因為商業算計,而是因為他誠懇不造作,並且充滿熱忱,充滿真心。
如果要以台灣電影為題,寫出一部近代史,不可能不提到《那些年》!以票房、評價、影響力、創作觀點,甚至行銷角度來看,《那些年》都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甚至也可以稱為新世代的愛情經典,即使男女主角連手都沒牽到,卻還是可以成就出一個這麼令人回味無窮的故事,原因在於「曖昧」本身的張力,其實超越很多轟轟烈烈的情愛描述,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每個人都經歷過那段幼稚的時光,體驗過那段懵懂的歲月,才可能經歷真正的成長,所以這不只是九把刀的人生經歷,更可能是每個人共同擁有的人生經歷,而「回味青春」的目的,並不是逃避現實,也並不是拒絕長大,而是在「回頭看」的過程裡面,重新得到一點「往前進」的動力,並且對於沿途的所見所得,可以更用力的去呵護;更用心的去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