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史蒂芬金”是全世界最會說故事的創作鬼才之一,尤其以驚悚小說最為人稱道。七零年代至今,他有數十部小說陸續被搬上銀幕,無論是『魔女嘉莉』(Carrie)、『鬼店』(The Shining)或『禁入墳場』(Pet
Sematary)都是被恐怖片迷一再談論的經典。可是他的作品也並非全是恐怖題材,同樣被改編成電影的『刺激1995』(The Shaw shank Redemption)和『綠色奇蹟』(The Green Mile)就是溫馨路線的作品,而這兩部作品的導演”法蘭克戴倫邦”似乎對”史蒂芬金”小說情有獨鍾。『迷霧驚魂』(The Mist)就是他第三度將”史蒂芬金”小說搬上大銀幕的作品。有別於『刺激1995』和『綠色奇蹟』對於人性光輝的描述,這次的『迷霧驚魂』將挑戰人性最深沉的真實面貌。
同樣是”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1408』裡面,男主角獨自一人被關在鬧鬼的1408房間,充分運用「密閉空間」所造成的不安全感,來製造驚悚效果,而這次的『迷霧驚魂』也有同樣的手法。電影裡包括男主角在內的一群人,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引發漫天濃霧,而同時被困在一間超市裡,卻發現整個事件的起因,竟然不是天然災害,而是由軍方主導的一項秘密實驗出了差錯,無意中打開了異次元大門,才讓另一個空間的生物跑到我們的世界裡面覓食,也讓無辜的人類全部成為犧牲品!
「密閉的空間」常常是恐懼的根源,「未知的事物」也常常被恐怖電影拿來放大呈現,變成引發恐懼的媒介。這些設定其實沒什麼了不起,因為幾乎所有的恐怖片都是這樣做!但『迷霧驚魂』真正厲害的地方,不在於「嚇人」,而是在於「反省」或者「反諷」。
首先,是那些讓人伸手不見五指的「迷霧」,真正可怕的地方不只是「有怪物隱身在霧裡面,隨時準備吃人」,而是這團「迷霧」不只遮蔽了人們的眼睛,更遮蔽了人們的心靈,讓這群慌亂的遇難者不只迷失方向,也開始迷失自己。在恐懼環繞又無處可逃的險惡情境中,所有自私、迷信、猜疑、盲目、扭曲的真實面貌,都在此刻蔓延開來!到最後,真正恐怖的不見得是「怪物」,而是「人性」!
這部電影可說是集所有驚悚電影的元素之大成,不但有「密閉空間」、「未知事物」以及「人心險惡」這三個「驚悚片必備元素」,還有一個將類型公式徹底顛覆的意外結局!男主角看起來就像是所有「類型電影」都會出現的「英雄」,很英勇的帶著大家逃出來。可是到最後,說是「造化弄人」也好,說是「逃不開人性軟弱」也罷,男主角最後的決定,竟然意外的把自己推進一個無底深淵,落入一個比死亡更痛苦的結局!看完以後,那種沉重的哀傷感,會在心裡面久久繚繞,難以散去,也讓這段悲哀當中又帶著諷刺的結局,成為這部電影最大的討論焦點。
為了不影響未觀看者的權益,觀於結局的細節在此不做贅述,但是我只能說:這段結局的安排,已經跳脫”史蒂芬金”的原著設定,也打破所有的好萊塢類型公式,更將本片的「人性」命題,作出最貼切的呈現,也藉此告訴觀眾「根本沒有英雄」,因為人都是有限的,也都是渺小的。
當然,很多人看完這個結局,一定會很不滿意,但我可以說:不滿意是正常的!因為這樣的劇情設定,跟大多數習慣好萊塢公式的觀眾預期心理一定會有很大的落差,但是如果你看完以後無法接受結局的安排,那就表示這部描寫人性的電影真的成功!因為多數人永遠只能接受自己熟知的事物,而對於自己預期之外的事情多所排斥。就如同劇中人總是不相信有怪物的存在,直到自己被吃掉才知道要覺悟;也如同部分觀眾以為只有好萊塢式的「燦爛英雄結局」才是他們滿意的結局,以至於他們看到一個徹底「反英雄」、「反公式」,卻更貼近現實的結局時,寧願用「爛片」一言以蔽之,也不願意去思考所有事物在主觀認知之外的更多可能。當然,這依舊是「人性」!
*『迷霧驚魂』海外版的電影海報,很有”史蒂芬金”式的懸疑氛圍!
*被怪物拖出去吃掉的年輕人,是本片的第一個受害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