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5-09 10:56:38| 人氣1,10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107年觀霧山椒魚棲地營造工作假期 志工梯次 (之二 大鹿林道東線6K手作維護) 107-5-5~6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觀霧棲地營造工作假期第八年;手作步道實踐第四年;大鹿林道東線改善第三年,推進到6K處。

回顧整個棲地營造工作假期的歷程,從初期的試驗棲地營造與維護、生態中心周邊原生植物種植與整理、到以手作工法進行步道的改善,
細緻地處理著人的使用與自然之間的介面,其中包括解決排水問題、沖蝕問題、生態池與多孔隙的環境營造,各問題的討論、試行、調整,都是保育理念在地的長期實踐,也是將國家公園的環境教育,推向更多行動、實踐的層面,是解決真實問題的環境教育。

我向來喜愛引用自然作家Wendell Berry所說的:「解決環境問題重要的是,盡量學習你所站土地上的一切,把該土地的問題當做改革議題,靜下來耐心、長期地推動不懈。」他的話語,貼切地道出了我們這幾年的實踐,在時間中累積的意義與深度。

107/5/5 大鹿林道東線6K 手作步道

載運工具抵達東線6K,下工具後,阿德和盛燮大哥一同現勘幾處需要改善的問題,討論有共識後,大家一同尋找、收集現地施作的素材。

IMG_5993下工具.JPG

IMG_5997現勘討論.JPG

IMG_6000現勘討論 現地找材料.JPG

IMG_6006備料 盛燮大哥帶著三個小朋友一起以撬棒、榔頭破大石 將這塊大石頭碎成適合的大小.JPG

IMG_6009小瑀魚和小熊貓負責握緊撬棒 小咕嚕負責用榔頭敲.JPG

所有夥伴到齊後,先討論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工作要領的說明與示範:
先將坑洞中會隨著時間久腐爛的落葉腐植質移除,
層疊砌大石頭,並且必須先開挖土層,將石塊嵌入土層中,砌石的角度必須向內傾斜,並且上下最好交錯,才能夠穩固。

IMG_6011工作前的討論與施作要領說明.JPG

IMG_6012工作前的討論與施作要領說明.JPG

IMG_6013阿德一面說明工項一面以剛才收集的石塊示範砌石.JPG

IMG_6015先挖除沖蝕坑裡的落葉腐植質.JPG

達智大哥以及盛燮大哥指導小咕嚕、小瑀魚、小熊貓破大石與收集小石塊 

IMG_6016備料 破大石 準備大石塊與碎石.JPG

IMG_6018準備及搬運大石塊 這塊很重 需要四個人搬運.JPG

IMG_6020搬運大石塊至路緣沖蝕坑砌石.JPG

IMG_6025示範第一層疊石:以大石塊 向內側傾斜疊石.JPG

IMG_6031第一層疊石.JPG

IMG_6034第一層疊石完 填入碎石砂土 再開始第二層疊石.JPG

IMG_6036第二層疊石.JPG

IMG_6038第二層覆土.JPG

IMG_6041路緣沖蝕坑第三層疊石、覆土.JPG

IMG_6050大人進行砌石時 小朋友努力幫忙收集土石 每個人都找到適合的角色和任務.JPG


IMG_6051路緣凹坑層層疊石、覆土.JPG

IMG_6052覆土、踩踏夯實.JPG

IMG_6055覆土、整平.JPG

IMG_6057侵蝕坑洞修補完畢 從側面看修補坑洞的砌石 是漂亮的疊石駁.JPG

IMG_6061侵蝕坑洞修補完畢(從另外一個角度).JPG

IMG_6063侵蝕坑洞修補完畢後 表面再灑上落葉.JPG

IMG_6065侵蝕坑洞修補完畢後 表面再灑上落葉(從另外一個角度).JPG

負責攝影記錄的姿莉說,她好喜歡看整個工作的過程,眼睛都捨不得離開完工灑上落葉之後,真是太神奇了,簡直跟林道上其它不用修補的地方一模一樣,看不出來之前發生過甚麼事
我想,這就是阿德之前常說的「手作步道的最高境界」吧。

同時間進行著的另外三處,是路面凹陷積水與爛泥的處理,之前大家都處理過,很有經驗了,首先是積水導除、腐植質與爛泥刨除。
再將低窪凹陷處依次補上從大到小的石塊、碎石,然後鋪上沙石填補縫隙、夯實。

IMG_6026盛燮大哥和小咕嚕小瑀魚處理路面凹陷爛泥.JPG

IMG_6027建宏大哥 達智大哥 蕭醫師分別施工路面凹陷與爛泥 先將腐植質與爛泥刨除.JPG

IMG_6028蕭醫師施工路面凹陷與爛泥 先將腐植質與爛泥刨除.JPG

IMG_6037路面凹坑填補碎石  碎石不夠時需要以榔頭將較大石塊敲小.JPG

IMG_6070再以碎石、土石填平路面凹坑.JPG

IMG_6071踩踏夯實.JPG

IMG_6076公務車幫忙將施工過的路面作最後的夯實.JPG

IMG_6086收工時 享用盛燮大哥帶來的雞蛋和鴨蛋.JPG

補上這張有美麗攝影師姿莉的合照(吳建宏攝) 2018_0505_155206.JPG

記得104年第一次在觀霧推行手作步道後的討論,阿德分享手作步道特點時說:
使用現地素材、手工施作,低耗能。
以同樣方式持續維護,使用年限可以很長久;即使缺乏維護,也可以完全回歸現地,不會造成環境的負擔。
步道跟周遭環境的和諧,手工施作、眾人參與和過程的討論,對於環境的衝擊降到最低。
使用自然素材、符合現地的思考與實作中的知識。

我從經驗中的領悟與融會的是:
從參與中學設計,蘊含自然美學的價值,務實、從經驗中累
積,培養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提供了友善環境的行動技能的學習,以及環境行動的經驗討論與合作的過程,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學習也是集體的參與、集體的親身實踐

台長: 玉山薄雪草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