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4-02 21:51:13| 人氣3,1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良食善農】拜訪千甲聚落CSA農場 105-4-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因為參與主婦聯盟新竹綠繪本小組,以及曾經幫忙指導教授編輯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綠芽教師】雜誌海洋專刊的緣分,從102年下半年開始連續四個學期,我都和主婦聯盟的前輩及社員夥伴,一起在新竹市一個社區大學擔任【主婦綠食堂】課程的講師。

  105年春季開始,課程內容則從「食」延展為兩個學期的「食」與「農」,課程名為【善農良食】。
  雖然這個學期我的課已在期初上完,但我仍盡可能去參與每一堂課,除了機動提供支援,如此也可以同時學習其他主婦聯盟講師群擅長的課程,這也是過去四個學期一直很想做的。

  今天則是這學期的一次戶外課,上課地點是我們一家曾經造訪過的千甲農場。讓我更進一步認識社區支持型農業(CSA),以及認識都市原住民。

  循著公道五路往西,右轉進東美路、水利路,道路漸窄,而且像河流般曲折,農田漸增。春天的空氣中,混合著陽光的溫暖與泥土的氣息。

  千甲農場的全名是「千甲聚落CSA農場」,是由關懷弱勢都市原住民朋友的生活與教育的「新竹市里巴哈克協會」建立的農場。為我們解說、介紹千甲農場的美玲(優夕)本身是泰雅族人,從97年因為課輔來到千甲。

  雖然居住在同一個城市,通常,漢人與都市原住民的接觸很少,對他們的認識也十分貧乏與表淺。
  都市原住民做的工作通常都是重工,新竹市的許多住宅與辦公大樓都出自這些都市原住民的手。他們雖然蓋過這麼多的房子,自己卻不喜歡住樓房;他們喜歡住在城鄉的交界處,喜歡過著與土地接觸、採集野菜、去頭前溪裡抓魚的生活
 
  美玲認為,所謂的「弱勢」是人處於不對的環境。都市原住民是為了生活來到它們不熟悉的都市找工作,置身在不適合他們的環境,才成為弱勢。然而,到了他們熟悉的山上或海邊,我便會看見他們展現優異的野外能力;而那時候,久居都市的我們將成為弱勢

  千甲農場最初的環境情況是堆置著許多城市人丟棄的廢棄物的地方,原住民來到這裡聚居,慢慢將廢棄物移除,用自然的方式,慢慢將土地恢復,讓環境變好。
  美玲說,原住民是「很認真地在大自然中學習,很懶惰地生活。」
  他們在千甲農場復育野菜,保護土地,希望土地能夠永續地留給下一代。

  千甲聚落的居民由泰雅、阿美、排灣三族組成,各個族群都有他們熟悉的野菜和食用知識。她舉出曾經請千甲農場的原住民幫忙整理一塊山上的地,他們只花兩天時間就完成她一整年的工作量,同時也順道採集了許多野菜回家,足夠吃上好幾個星期。原住民生病的時候,也都知道去採甚麼草藥食用。 
  野菜是土地的先驅植物,其中富含的微量元素,是蔬菜的六倍(野菜特殊的氣味和蘊含的微量元素,似乎與他們適應環境、與土地磨合有關)。有些
野菜長在河邊、有些生於田間,或者像山上可以採收的藤心、山棕心...。
  我們人吃到的食物,都跟大自然的季節運轉有關,人的五臟六腑也是跟著節氣走的,對的季節吃對的食物,身體才會健康;春季裡,大自然長出最多有益身體的野菜,像春天的苦苣,最適合清理腸胃。  
  即使種植蔬菜,農場也將蔬菜當作野菜管理;蔬菜的季節過了,開花結果,種子自然落地,會在其他地方散佈,長出新的菜苗。 
  千甲農場也將農場經營與文化的保存連結,樂意分享原住民的野菜和多餘的食物。

  農場不施用任何農藥、化學肥料及有機肥料。自製堆肥的來源,是咖啡渣與工研院的落葉,連市面上的有機肥都不使用,才能夠保留蔬菜和野菜的原味和原有的香氣。她舉出蘿蔓原有的苦味,是使用人工的化肥、有機肥料種植的蔬菜沒有的。 

  美玲為我們導覽千甲農場,是從幾株葉似銅錢草,正開出橘色花朵的金蓮花(矮金蓮)開始的,它是整株從葉子到花都可以食用的植物,品嘗起來味似芥末。她手中拿著一把剛採下、孕育著花苞的蒜,讓我們折一段嫩莖,品嚐味道。

  一處水生植物池池畔,種了一株來自來義鄉排灣族的野芋,並且沿著溝渠繁殖了一整排的野芋。他們只採收子芋,不採母芋,讓母芋繼續繁衍,生生不息。
  一處以竹管搭乘的簡單棚架下方的微蔭處,是農場培育紅藜、樹豆、紫蘇...小苗的苗圃。

  走在菜園間,會發現農場的蔬菜都採用混種法,不會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即便看來像野草的植物,美玲都如數家珍地娓娓道來它的功能;像是,正在開花、葉子可以泡茶的芳香萬壽菊;在田間種一株桉樹可以防蟲、減少蟲害,桉樹葉子可以泡茶、可以除臭;在溝渠邊種一排香蕉樹,是為了借重它們淨化水質的功能;種在田園東北角的蒲葵,是為了擋住冬季東北季風的侵襲;閩南語稱「茄茉菜」的牛皮菜(厚皮菜、葉甜菜)的營養價值很高;將有辛辣氣味的蒜頭種在高麗菜旁邊,則有避忌作用,是天然的驅蟲法。

  她強調,種菜不要全部採收完畢,留下一些,回饋給大地。
  田裡也種植了一些高梁,不是給人吃的農作物,是為了讓農場生態多樣化,給野鳥食用,讓牠們不去吃作物。
 
  農場養的豬也是農場很重要的一份子,牠的排泄物灑上一些微生物,是重要的有機肥來源之一。有趣的是,走近豬舍,竟沒有聞到任何我們印象中飼養家畜會有的臭味。學員們都很好奇是怎麼做到的?原來,牠的食物完全是植物性的、如咸豐草等,因此糞便完全不會臭。再往前行,飼養鴨子的地方,也完全沒有飼養家禽的臭味,鴨子也同樣只吃農場工作人員拔的雜草。而另外兩頭羊,則會幫忙吃掉許多雜草。

  美玲強調,農場實踐的,正是樸門所強調,要將大自然回饋給大自然。
  環境是由土地、植物和人組成,人應該要有一顆美麗的心,願意友善土地、友善人、願意分享多餘的。

  從美玲的解說,會發現一處對環境友善的農場的經營,是將所有種植與畜養,農業與生態、社會與文化,都視為大自然運行的一環。我們也將重新意識到人與大自然之間,原有的傳承和連繫。透過當季食物的選擇,人的身體也將隨著一年四季與節氣,穩定運行。
  
    最後,美玲為我們介紹如何加入千甲農場的支持社群。她也將今年許下的心願告訴學員們:邀集許多志工合力蓋一間茅草屋、募款帶原住民回去部落,找到都市生活部落文化傳承之間的連結。希望能夠凝聚更多人的力量達成。



P_20160401_101422介紹千甲聚落CSA農場.jpg


P_20160401_110433解說一把新鮮的蒜.jpg


P_20160401_111102里巴哈克協會.jpg


P_20160401_111154水生植物池.jpg


P_20160401_111304來自屏東來義的野芋 母芋.jpg


P_20160401_111512.jpg 解說自行培育的苗圃


P_20160401_112934蔬菜採用混種法種植.jpg


P_20160401_113552.jpg將樹幹木頭埋入土壤中,會改變土質,讓土壤逐漸肥沃


P_20160401_114317農場養的義大利蜂 從兩箱增加到七至八箱.jpg


P_20160401_120842.jpg原住民運用姑婆域的莖隨意創作雕刻的工藝品

 
註:「社區支持型農業」(CSA)起源於1960年代的德國、瑞士和日本,發展於城鄉交界處的社區,因居住環境面臨都市開發的壓力,也使安全的糧食供應可能產生改變,關心食物安全與農業土地都市化的問題,而發展出結合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農場經營模式,共同參與分擔風險與收穫的永續農業方式。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是建立在相互的承諾上。

   

台長: 玉山薄雪草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