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2-08 20:43:34| 人氣2,3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秘讀自然】通往沒有盡頭的沉吟自然《工作‧野度假》訪孟琬瑜 作者:環資 小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分享這篇一月上旬學期將盡之前的專訪。

我是如此平實地敘述自己為何會出版「工作,野度假」,回顧自己如何受到啟發與帶領,走到了此時此刻。聽在一位與我生命經驗大相逕庭的文字工作者小倩心中,引起了某些共振、發酵或昇華,於是,以她獨特的書寫筆調為音色,成為這一曲由她的唱腔重新詮釋過的專訪。

生命故事總是透過一說再說、不斷傳唱,我在其中重新指認了自己;生命故事也成為一條逐漸踩踏清晰、隱隱指引著我繼續前行的光的小徑。

作為自己的生命故事的作者與讀者,我在回觀反思與重新詮釋的循環當中,故事也不斷地持續。




【秘讀自然】通往沒有盡頭的沉吟自然《工作‧野度假》訪孟琬瑜   作者:環境資訊協會 特約撰述 林倩如

文章來源:http://e-info.org.tw/node/105110

如此和煦,發掘眾多美妙而害羞的人,就像是琬瑜了,但只要融在自然裡眼睛便活潑光采。約在外部施工中的空間,震聲嘈雜,她的話語因此凸顯幽靜輕緩,描敘那伴領其生態書寫一路尋踏之境遇。她說也好巧,近期一些發表場合的對話,在這個時間點繼《踏著落葉前行》(2002)、《行走,儲藏愛:山與親情的編織》(2011)後,推出《工作‧野度假》,其實有如扣問自己思索回答「生命史的軸線」是被什麼樣的力量牽引至此……

所以是童年

是了,與環境最一初始產生交會,來自童年隨喜愛戶外探險的哥哥自在遊蹤,住家附近生態豐富,柳樹遮蔭,鳥兒築巢,哥哥總能透過銳利觀察指認出各種昆蟲鳥獸,萌養小跟班的好奇心;總是搭公車去了某處,回程徒步,玩到太陽下山,都是美好的經驗。

至於文學的啟蒙,回顧起來,也一定多跟環境相關,「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琬瑜悠悠背詠起南朝梁、擅寫山水景物吳均的〈與宋元思書〉。除了古典詩文山水印象,大學唸交大控制工程系,卻比較拿手通史、國文等項目,銜接自然僅止於隨興日記;大二暑假父親過世,驚覺人生不能再懵懂,嬌滴滴蛻變自立,像哥哥一樣爬山。「大四社團的玉山行,完全開展不一樣的視野。清澈的天空,多變化的雲,顏色的層次,也許是新鮮,但感動莫名。」1993年5月,時間記得清清楚楚,甚至空氣裡嗅聞到的寒冷、撫摸石頭的觸感、經受森林大火焦黑的樹幹、日出光線的化變,歷歷彷彿昨日。

研究所時期仍參與山社活動,合歡群峰、大霸群峰、羊頭山、霞喀羅古道等等,而換妹妹不時拉哥哥同行了。1995年6天能高安東縱走乃為另一個特別印記,理解到更宏大的美,且美和(突破)障礙之間的連帶關係。雖然自信耐力不差,負重大,走得辛苦,講起當年行程,放棄到適應、本能極限的伸張、跌倒沮喪落後,「發現一兩位隊友老殿後,研究排遺啦欣賞動植物啦,其中一個就是日後追尋台灣雲豹的姜博仁,想著,爬山應該像他們那樣啊,心境轉折,被蒙蔽的感官才重又開放,心目中嚮往的高山之美整個展現。」逆轉甜美泥巴重生,馴化成野人,她笑說。

後來,進工研院工作多年,持續爬山,再加入新竹市野鳥學會,為了尋找曾經感受到的寧靜喜悅充實,或那份人與人相處真誠的互助分擔。

書寫覓自然

「在我心中,有一個與鄉野自然版圖相對應的心靈地圖,我所開闢的路,通往外在的山坡與沼澤,也通往心中的丘壑。藉由對腳下事物的研究,以及藉由閱讀和思索,讓我展開對自己及對大地的探索,最後,這兩種探索在我心中合而為一。」約翰‧海恩斯(John Haines)

「橘紅或鮮黃的灰喉山椒鳥起飛降落如落葉,好想用文字說出感覺,可是,沒有自信,」1998年起擔任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志工十餘年,結識相互砥礪交流的夥伴,有次生日禮物收到徐仁修老師的《不要跟我說再見 台灣》,「發酵了如何使自然寫作大眾化的期許,將個人的感動經驗轉化成實際行動,讓更多人走進自然。」她表示。

2000年重逢彼時能高安東縱走、另一位常落後的隊友阿德,對方亦還在爬山,「他熟悉古道踏查、自然書寫、原住民等面向,爬山不只是走路,還是知識和文化經由經驗累積的建構。」同時,琬瑜開始參與一些動植物生態調查,與生命有更多的接觸,對台灣的中高海拔環境也有了更深的整體認識,逐漸盈潤其寫作光譜,《踏著落葉前行》即為兩人婚前文字攝影搭配合作之結晶,「文字很不成熟,但直白真實。重視人在當下的情感,希望留下在環境裡細膩的感受。」小咕嚕、小瑀魚兄妹出生後,改走很多步道,如同《行走,儲藏愛》該書序文所形容「我們曾經與山有過很深、很難忘的交往」,她說:「所以,帶孩子上合歡東峰,別具意義,一起不斷探索我們心中的自然保留區。」

教育播種的理路

尤其強調多元文化的認同,「雪霸服勤的時候,就很敬佩巡山員,多數是原住民,他們藉經驗口傳的是實踐的、活的知識。拜訪部落,會花很多時間觀察其生活器物,認識到的民俗植物日後也都化為都會孩子的彈性教學課程,促發想像。省思『集約式教育』使人與環境斷裂,失去連結;另方面,到底『忙』所謂何來?過去周圍環境裡孕含種子、房子、節慶、採集、手工製作等生活/傳統技能,該提問的是,經濟循環真需要積累那麼多錢嗎?」珍惜與部落的相遇,他們是所有人的老師,這正是全家人的學習歷程。

2010年,琬瑜跟進雪霸觀霧管理站於偏鄉小學推動的環境教育,翌年參加山椒魚生態中心為期一年的解說訓練及工作坊,當今的環教應如何踐履?「2012年,做了離職的決定,雖然表面上工程師福利好又穩定一條康莊大道,可以說一直存在著價值衝突。山行書寫像走在林間小徑,腳印不是很多,然越崎嶇,越見不一樣的風景。」攻讀台師大環教所後,反詰提問書寫在環教被屬於嗎?從個人出發的書寫有價值嗎?是報導?還是社會教育?無論如何,「我的實踐,結合環境關心、行動和書寫。」她堅持。

則第3本書《工作‧野度假》拓擴至推己及人的趨向,一家人的徜徉是不夠的,期盼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家庭也擁有這樣的機會;而一家人生命週期亦來臨孩子上學的階段,前半部練習曲,源自2008年起,陸續參加生態工作假期包括新屋割稻、北埔插秧、二子坪濕地移除外來種水生植物、七股護沙/淨灘/海岸觀測、後龍淨灘、大山背青蛙/墾丁螃蟹過馬路、觀霧山椒魚棲地營造等等紀實,抒情勾勒環保脈絡,詳盡生動躍然紙上。

後半部協奏曲,源自2012年自主發起科園國小棲地改造長期計劃,嘗試「做中學」校園親子工作假期之親身實作,從離家最近的地方積極面對問題,以身作則、從心實踐。荒廢的生態教學區歷經兩次全校性的工作假期,慢慢改造成友善環境的綠色校園,大人小孩通力體驗人與自然共居,營造一個「深具意義的地方」,落實公共參與之在地認同。孩子在共學過程中認知勞動美學,且有機成長,以彌補都會小學環教的大自然缺失症;並發展了家長社群的可能性,彼此創造一個更好、健全的永續條件。「人的潛能在爬山時會被激發,一個小學校的小小創意,哪天或許也能影響到其他地方,群體可以造成正向改變的動能。」琬瑜補充。一書感性寓理,流暢親切,兼述生態環保、社區營造、親子教育等議題,呼應生活時時刻刻在環境教育裡的厚實態度。

「召喚就是,你最深情的喜悅與世界最深切的需要交會之處;這交會處,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布赫納(Frederick Buechner)

自然是一份思想啟迪的禮物,她的展延,行走山林野地有時,書寫刻畫動人有時,圓融交響。如此溫柔,季節演替,跨世代的綿長分享,一切其實只是敏感的心的遞傳,無限呢喃祝福著這塊土地。


IMG_0567於鳶嘴山的台灣杜鵑森林.jpg



台長: 玉山薄雪草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