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18 08:39:50| 人氣1,8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關於溫帶雨林 以及人與熊 101-12-10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濫觴]

十月份至十一月底 在準備著三年級讀書會 探討熱帶雨林與樹木的書籍影片教案的過程 我時常感覺到 自己正夾擠在匱乏與充實 兩種感覺的對立與扞格之中

我們或許都曾在國家地理 動物星球 探索頻道... 看過不少雨林動植物的生態影片 然而對於熱帶雨林和雨林的知識 仍是十分破碎且片段的貧乏

直到有讀書會帶領成員反映 對於雨林 對於樹木沒什麼感覺 也無法將雨林的樹木和學校的樹木二者連結起來 於是 我們開始各自去圖書館和網頁尋找更多關於雨林的書籍和知識 並且透過生態區工作假期的實做 及阿德在學校持續記錄和累積的動植物照片 慢慢培養對這個主題的情感

而後 開始有讀書會志工發現 那幾個星期打開電視 不管是轉到公共電視 國家地理 探索頻道 還是動物星球 幾乎都在播放雨林的影片...

事實上 我相信這並不是意外或偶然 而是我們因為準備這個閱讀教案的機會 提高了對環境生態的意識和敏感度 開始對於雨林生態有關的主題產生了聚焦與關注 這段準備和討論的過程 雖然看似扞格不斷 卻是為每個讀書會成員 開鑿了一扇通向自然生態與全球環境變遷議題的窗 創造了另一些可能 

雖然我看似成員當中環境生態知識最為具足 我卻深知自己所知仍屬貧乏與粗略 過去 我也僅僅略微知曉熱帶雨林, 北美洲的紅杉林, 以及位於台灣中海拔 仰賴水平降水的霧林 皆分屬雨林的型態之一

這些地區 都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方. 在台灣, 霧林帶孕育的動植物, 也居全台之冠 . 我們曾經在動物園見過的許多珍奇動物 則大半都來自熱帶雨林.

我也從參閱的一本書當中讀到 雨林的型態其實分為好幾種: 我們過去時常帶著咕嚕瑀魚看招潮蟹彈塗魚的海岸河口濕地紅樹林 ;北美洲和紐西蘭海岸的溫帶雨林; 我們所熟知的台灣中海拔雲霧森林, 形態則近似山地雨林和溫帶雨林.

[史詩般的自然事件 大洄游]

在讀書會即將進班執行 我也陸續將手邊的參考書籍歸還圖書館的這段期間裡 我偶然翻開阿德去年買的兩本書 <<自然界大變化>> 很快地被其中一個講述發生在加拿大卑詩省 太平洋鮭魚洄游的篇章<大洄游>所吸引

更讓我驚奇的是, 我在這個篇章裡頭, 竟與加拿大卑詩省的海岸溫帶森林相遇; 它們是地球上面積最大 最完整的溫帶雨林 也是最豐饒的土地之一

溫帶海岸森林中老熟的巨樹, 一如我們所熟知.隱身於台灣中海拔雲霧森林中.足以挺立千百年的檜柏杉, 航空母艦般地承載著.涵納著攀附眾生, 直至行至生命最終, 腐倒. 讓出森林空隙時, 猶能扮演著化育新生的溫床.

而鮭魚 牠並不僅僅是我過去短淺的認知裡頭 一種迴游性的動物而已 牠週期性洄游的重要性 被譬喻為 支持整個溫帶雨林生態系運作的燃料 並且維繫了海洋與溪流 溪流與陸域 獨特的共生關係

[鮭魚信仰]

海域與陸域之間緊密的連結 也反映在加拿大的原住民族 對於大自然 以及大自然賜予的食物 表現的崇敬與感激 

他們深信萬物皆有靈的信仰 近似台灣某些原住民族的信仰 而最特殊的是象徵一年之始 與生命循環不已的"第一鮭魚祭典" 對於每年第一尾鮭魚的到來與死去 代表的生生不息 表達莊嚴的感念 一如台灣的布農族 一年的歲時祭儀 都與小米的生命週期 緊密鑲嵌 

[溫帶雨林的血脈]

河流是森林的血脈 二者之間相生相成的關係 一如器官組織與血管的緊密結合 森林提供遮蔭 落葉 腐植質供應溪流生物食物來源 也為各種生物營造需要的棲地環境 這種體認我經歷過 在台灣的中海拔 七家灣溪

記得在多年前 我第一次在武陵看見日本的洄游型鮭魚標本 身體側面有許多垂直的深色條紋 不像台灣的櫻花鉤吻鮭身體兩側以一列橢圓斑為印記 當時並不明所以 直到閱讀這個篇章 一張圖說提及 "停留在淡水中的幼鮭(Parr) 身體側面發展出垂直的綜綠色條紋 成為擬態偽裝" 頓時恍悟那些條紋 神似陽光穿透水面 在水底景物烙印的光與影....

而從"大洄游"-這地球上最浩大 壯觀的自然事件之一看來 河流就像血管般地 每一年從千里之外的海洋 輸送新鮮 成熟的鮭魚血肉 來此完成繁殖盛會 也悲壯走向生命終點 卻滋養 豐饒了森林 

研究人員甚至從採集 分析樹木身軀的活體組織 發現樹木的細胞裡 竟然含有來自海洋的養分元素 追根究柢 這不可思議的發現 是鮭魚大洄遊帶來

閱讀的過程 使我得重新看待溫帶雨林生態系 如若森林與海洋的動植物 原分屬不同版圖 那麼河流與洄游的鮭魚 必然扮演了重要的穿針與引線角色 使得陸域海域的物質元素 得以交換

[豐饒森林]

在自然界當中的許多生命 都經過大半生低調而隱晦的生活 等待成熟 而在生命最終短短的一段時間 盡情地發光發熱 鮭魚的生命週期 也屬於這樣的模式 回溯出生之地的漫長旅程 是最後的繁華 是步向生命終點的旅行 卻也是以自己的肉身 一次一次地 豐饒了這片溫帶森林的過程

如果缺乏了獵食者 死亡的鮭魚將多半被河流沖刷回到海洋 對於森林的貢獻只侷限在河岸的狹隘區域 影響將十分有限 然而 拜獵食的熊與狼選擇性食用鮭魚身體最營養的部分之賜 棄置的剩餘部位 則餵養了食腐動物 以及在森林中扮演清道夫的昆蟲 腐敗的過程 便將封鎖在鮭魚體內 來自海洋的營養陸續釋放至土壤

其他以鮭魚為食的鳥類 哺乳類 則以排泄物的形式 將海洋的元素散播到森林 食用鮭魚的昆蟲則因又被其他動物獵食 而透過食物鏈 進行著生生不息的物質循環

當親代的肉身在大地的循環當中回流 受精卵也在寒冷溪床的碎石底質之中發育 另一個生命週期 緩緩開啟

[人與熊]

當我讀到製作人在大地冰封的遙遠山區 克服萬難 拍攝灰熊育幼的過程時 深感這種位於食物鏈頂端大型哺乳動物的存續 仰賴龐大複雜的生態系統餵養 當鮭魚尚未在秋天到來以前 牠們多半只能以植物充飢 

適逢一場關於台灣黑熊的演講 在師大環境教育所 主講人是黃美秀教授 她也提到 熊雖然屬於食肉目 卻有80%~90%的食物來源是植物 春天吃葉子和果實包括咬人貓 夏天食用野地中的各種漿果 秋天吃櫟子和山胡桃 冬季植物資源短缺時 則較常享用葷食 吃昆蟲 山羊 山羌 

與北美洲的棕熊灰熊相較 所有亞洲的熊 都面臨著棲息地消失的生存威脅

事實上 我在大約九年前 曾經在清大聽過她的演講 當時她剛回國不久 頂著極少數的女性 做台灣黑熊研究拿到博士學位的光環

她在這一次的演講當中則坦承 在那個時期 台灣黑熊對她而言 僅是研究的實驗數據 在拿到博士學位之後的這些年當中 支持她繼續做黑熊研究 為黑熊而奔波的原因 反倒是發現斷掌斷指的黑熊比例過高 使她得以審視 思索人與熊的關係

原來所有環境議題的根源 都來自人對於環境的態度和行為 而保育的途徑 最終不再是深入滌淨塵世俗慮的荒山野嶺做研究 而是營造學術單位與政府交流的平台 是直接走入人群 廣結善緣 把握教育社會大眾的契機

入世的奔波 或許會削減大部分出野外的機會 然而 過去野外調查當中 奇幻且永恆的自然經驗與深刻的生命淬煉 將是最根深柢固的支持與信念

台長: 玉山薄雪草
人氣(1,8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讀書心得 |
此分類下一篇:閱讀 《失去山林的孩子》 101-9-27
此分類上一篇:雨林的生與滅 101-11-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