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載歷史的缺點就是女性都沒寫名字,妲己、趙飛燕、楊貴妃等是例外拉。
人的生命出身、地位名譽在亂世中皆不值一文。
這是唐朝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德宗的生母。
只知姓沈,吳興人,開元末年跟楊貴妃姐姐的女兒崔氏同賜給當年是廣平王的代宗李豫。崔氏仗著她是楊家族人,行為有點橫蠻,「安史之亂」後楊家失勢,她亦失寵而鬱結。
天寶元年﹝742﹞生下太子長孫,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叛變,唐明皇帶著后宮妃嬪、皇室人員入四川避禍。沈氏並沒有跟隨,跟那些也來不及逃的人大都被安祿山抓到洛陽去。
肅宗至德二年﹝757﹞九月安慶緒殺安祿山,退守鄴郡,史思明降,收復洛陽,同年十月郭子儀收復長安。
李豫在收回洛陽時,見到沈氏,並接回宮中,但沒隨軍走。坊間有野史說當時李豫看中一名女的,就把沈氏丟在洛陽,而德宗一生都不肯原諒他父親這事。
乾德二年﹝759﹞正月,史思明在魏州稱燕王復反,殺安慶緒,九月攻入洛陽。兩年後史思明被其子朝義所殺。寶應元年﹝762﹞李豫即位,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廣德元年﹝763﹞史朝義兵敗自殺,復收洛陽。李豫派人尋訪沈氏,可惜十幾年毫無所獲。李適登基後,繼續尋找沈氏,命睦王李述為正使,工部尚書喬琳為副使,在宮中搭好居所,只等沈氏回來。建中二年﹝781﹞二月,有了沈氏的下落,朝廷上下皆喜,特別是德宗。後來證實是高力士養女假冒,為能找到沈氏,德宗不敢懲罰反而將她養在宮中,說寧願被騙百次也不失一次真。
這份孝心真的很感人耶,但德宗至死沒找到沈氏,兵荒馬亂的時代,沈氏或者早就亡故了。憲宗即位那年﹝805﹞九月,禮儀使上奏尋找太后沈氏二十七年來毫無消息,奏請以衣冠葬之,舉國喪。憲宗準奏,十一月冊謚沈氏為睿真皇后,把神主牌放在代宗廟。
尋找沈氏的行動至此結束,而野史中也沒見到有關她的記載﹝有可能在戰火中失掉了﹞,最大的可能應是在洛陽第二次收復前就死了。
有本叫《唐朝演義》的小說,有利用到這個情節,編出安祿山及史思明利用沈氏威脅李豫跟李適﹝當時是天下兵馬大元帥﹞。
下面是史書的記載
《舊唐書.列傳第二.后妃下》
吳興人,世為冠族,父易直,祕書監。開元末以良家子選入宮,賜太子男廣平王。天寶元年,生德宗皇帝。祿山之亂,玄宗幸蜀,諸王、妃、主從幸不及者,多陷於賤,後被拘於東都掖庭,及代宗破賤,收東都,見之,留於宮中,方經略北征,赤暇迎歸長安。俄而史思明再陷河洛及朝義敗,復收東都,失後所在,莫測存在代宗遣使求訪,十餘年寂無所聞,德宗即位,下詔曰「王者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視地察。則事天莫地先於嚴父,事地莫盛於尊親。朕恭承天命,以主社稷,執珪璧以事上帝,祖宗克配,園寢永終,而內朝虛位,闕問安之禮,銜悲內則,憂戀終歲。思欲歷舟車之路,以聽求音問,而主茲重器,莫匪深哀。是用仰稽舊儀,敬崇大號,舉茲禮命,式遵前典。宜令公卿大夫稽度前訓,上皇太后尊號。」
建中元年,遙尊聖母沈氏為皇太后,陳禮於含元殿,如正至之儀。上袞冕出自東序門,立於東方。朝臣班於位,冊立「嗣皇帝臣名言:恩莫重於顧復,禮莫貴於徽號,上以展愛敬之道,下以正《春秋》之義;則祖宗之所稟命,臣子之所盡心,尊尊親親,此焉而在。兩漢而下,帝王嗣位,崇奉尊稱,厥有舊章。永惟丕烈,敢墜前典,臣名謹上尊號曰皇太后。」帝再拜,唏噓不自勝,左右皆泣下。仍以睦王述為奉迎皇太后使,工部當書喬琳為副,侯太后問至,昇平公主宜備起居,於是分命使臣,周行天下。明年二月,吉問至,群臣稱賀,既而詐妄。自是詐稱太后者數四,皆不之罪,終貞元之世無聞焉。
德宗敦崇外族,贈太后父易直太師,易直子庫部員外郎介福贈太傳,介福子福州刺史士衡贈太保,易直次子祕書少監震贈太尉;時沈氏封贈拜爵者百餘人。貞元七年,詔外曾祖父隋陝令沈琳贈司徒,追封徐國公,與外祖父贈太師易直等立五廟,以琳為始,緣祠廟所須,官給。後無近屬,惟族子房為近,德宗用為金吾將軍,主沈氏之祀。
憲宗即位之年九月,禮儀使奉「太后沈氏厭代登真,於今二十七載,大行皇帝至孝為深,哀思罔極。建中之初,已發明詔,舟車所至,靡不周遍,歲月滋深,迎訪理絕。按晉庾蔚之議,尋求三年之後,又俟中壽而服之。今參祥禮例,伏諸以大行皇帝啟攢宮日,百官舉哀於肅章門內之正殿,先令有司造禕衣一副,發哀日令官以禕衣置於幄。自後宮人朝夕上食,先啟告元陵,次告天地宗廟,昭德皇后廟。太皇太后謚冊,造神主,擇日祔於代宗廟。其禕衣備法駕奉迎於元陵祠,復置於代宗皇帝袞衣之后。便以發哀日為國忌。」詔如奏。其年十一月,冊謚曰睿真皇后,奉神主祔於代宗之室。
《新唐書.列傳二,后妃下》卷90
有高力士之女,女宮李真一見之,疑為太后。太后削脯哺帝,高女剖瓜傷指,同傷左指。宮中無人識,迎還上陽宮,帝大喜,高力士之子知非是,告之,帝曰「吾寧受百罔,異一得真」。跟著有數人稱太后,皆假。
木刻
終於打好這篇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