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是人跟人之間的潤滑劑,我想到我的師父是超級幽默的。
有一年跟師父到美國弘法。行程裡有一日是要從加州到舊金山,是由一對教授夫婦開車專程送我們去的。車開了半路,突然間緊急煞車,師父喊了一聲:「三叔公!(台語)」
我們大家都很納悶,但因為平時怕師父怕習慣了,也不敢問。教授開了一段路,又煞車了,只見我們敬愛的師父又喊了一聲:「三叔公(台語)!」這位教授開車超喜歡煞車的。
只見沿路師父喊了很多次的“三叔公”,最後一次終於忍不住了:「師父…師父…,您為何一路上都叫您的“三叔公”做什麼?」
原來“三叔公”是“三鞠躬”的諧音。每次煞車時,大家必須往前“傾”,那個樣子,就像在跟人鞠躬。厲害吧!
第一年我們終於能在建築中的寺裡辦梁皇法會,最後一天放三時繫念時,由師父昇座說法。師父的台語是一級棒的,以前剛從大陸來台的一些老和尚,不會講台語,台灣人又聽不懂大陸話,所以很多都是藉由師父翻譯的。以前師父還曾經在中廣擔任閩南語班的老師。
三時繫念講到一半時,師父說到很多人台語發音不正確,比如說“寂光寺”很多人都念成了“叔公寺”(台語)。後來說到念阿彌陀佛的好處,師父手比了後面說:「你念佛,叔公啊會接引你去西方」--師父的後面是我們所敬愛“叔公”--阿彌陀佛。
寺裡建築好幾年了。有一次,從台北回嘉義時,大家在討論寺裡電話的設置問題。寺裡的電話有好幾線:2536546有好幾十年了;2531639是建地臨時新增的電話;說到一半,師父突然說:「我看我們來把電話都改成“2535850”,看看寺會不會快點蓋好?」
我們都很納悶,為什麼改成“2535850”,寺就能快點蓋好?
原來“5850”翻成台語是“有拜有靈”,因為有拜就有靈,寺當然很快就蓋好了。
其實師父蓋寺從不化緣的。
她在電台講經四、五十年,從來不在電台節目廣告:“我們正在建寺,或者請大家布施,功德無量。”
她說電台費是信徒一點一滴勤儉布施的,電台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用在宣揚佛法上頭,不能做廣告,這樣才不致辜負信眾的布施。
每次在公開講經的場合,師父都會公然地跟信眾說:「請大家別把做殺生業或不正當工作所賺的錢,拿來建寺。」
並非我們看不起這些職業的人,只是我們不希望大家造了惡業、受果報。蓋寺之目的,原本就是希望大家了解因果,不造惡業,不要受苦報如此而已。都不要拿錢來寺裡布施,只要大家了解因果,不受苦報,這就是我們的蓋寺的心願。
假使為了募款蓋寺,信眾不瞭解造殺生業受報,拿了這些錢,卻讓信眾受報,那我們不希望這樣。
有一年,寺裡正在籌募西方三聖的款項,公布欄裡公布一則消息。
一位信徒氣急敗壞地跑到師父的客廳:師父師父,您的徒弟可能寫錯了,公布欄寫“西方三聖佛像,隨喜一千元以下”怎麼會是以“下”呢?應改成一千元以“上”吧!」
師父說:「沒錯啊,我們希望很多人都能參與跟佛菩薩結緣的機會。窮人一百元也好,或小孩十元也好,都能有機會供養佛菩薩,所以不能訂以上,要以下,這樣大家才有機會。」
好了,回到主題,再來看看劉墉的這篇幽默的文章。
幽默--就像是膝蓋關節潤滑劑,少了它,痛苦如影隨行,無所不在。
幽默是幸福重要因素之一,多看多聽幽默文章對增進幽默功力大有裨益。
有人說中國人是最缺乏幽默感的民族。這一點,我不同意,因為我從小發現中國人處處在表現幽默。
上中學,我的英文老師也很幽默。
最記得教「危險Dangerous」這個字。「想想『單腳拉屎』,多危險」老師說。
有位女同學的幽默,讓我印象深刻。那是上課時,我跟她開玩笑,從後面吹她的長頭髮。
她居然轉頭白我一眼:「有什麼冤情?」,把我說成有冤情的鬼,你說厲害不厲害?
又有一回讀古典笑話,說城裡來了土匪,見人就殺,有個矮子也被一把抓住,要砍頭。
「你別砍了吧,」矮子求土匪,「大家都笑我矮,這一砍頭,就更矮了。」
土匪全笑彎了腰,居然把矮子放了。幽默居然可以救命,實在令人驚訝。
至於中國人在對對聯時表現就更令我歎服了。
有個官員在江邊看春天的景色,十分陶醉,於是出了個上聯-- 「五月黃梅天」。
要隨從的官員對下聯。 半天沒人對得上,倒是一個睡在簷下的酒鬼,張開眼睛說:
「三星白蘭地。」多妙啊,五對三、月對星、黃對白、梅對蘭、天對地。
這「對聯」的幽默不是中國人才有的嗎?
幽默的妙用真多!
夫妻之間有了幽默,八成不會「成仇」,因為那仇還沒成,就被幽默化解了;
同事之間有了幽默,八成不致鬧僵,因為本來會造成衝突的「直言」,都用幽默做了「暗示」。
幽默最大的妙用,就是不傷情-- 把要說的都婉轉地說了,又好像沒有真說。
最後,讓我舉近代才女林徽音的幽默做結尾吧。
當林徽音放棄徐志摩,跟梁思成結婚之後,梁思成問林徽音:「你為什麼選擇了我?」
林徽音笑笑,淡淡地說了一句話:「看樣子,我要用一生來回答你的這個問題。」
讓我們再三咀嚼這一代才女的機智與幽默,在她那一句話裡,包含了多少人生的「不能承受之輕」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謹獻給需要的朋友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