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卑南遺址公園內看到工班的大哥給土地公上香
他說這個土地公是公園還沒建設之前就有的
以前這裡是農田
考古公園還知道要留下土地公
還算好的
不像八仙洞把寺廟全部拆光光
考古公園面積廣大的草皮
就是靠拜土地公的工班維護

保存下來的還有幾座軍事碉堡

公園裡有傳統家屋
但是圍起來不給人接近
根據資料顯示2009年建造
但是天然的竹編牆、乾草屋頂逐漸毀損
2020年又重新整修
才11年就要整修
所以原住民才沒有繼續住這種房子
都搬到水泥屋了
水泥屋至少撐個五十年不用翻新
傳統和便利之間
毫無例外地選擇了後者
傳統如果不便利 只會出現在節慶和表演
比如長袍馬褂只會在相聲的時候穿
辮子頭只在清宮劇傳統一下
原住民的服飾只在豐年祭穿
早年蘭嶼老人還會在島上穿丁字褲
現在也沒人阻止他們穿
就是看不到了

#豐濱。貓公青年會所
少年會所在經費充裕的遺址公園可以遵循古法
用竹子、木頭、乾草
可是像豐濱的“貓公青年會所”就改用水泥、鋁窗了
只保留了傳統會所的外觀
還是因為好保養、省麻煩



因為少年會所也不能進去
裡面長怎樣 只能從原住民數位博物館找這張插圖

我立刻想到這樣的室內設計 我參觀過
還在裡面睡一夜
那是在遙遠的東帝汶



東帝汶的圓錐草房並不是會所
而是住家
2008年有留下紀錄:
https://mypaper.pchome.com.tw/wen7654321/post/1302532590
『
大草屋的內部
唯一的自然光源就是小小的門
一扇窗也沒有
再加上在裡面會生火取暖、照明
燻黑了屋頂
屋頂更顯得高不可測
人家生火煮飯又讓炭火燒一整天都死不了
可見在大草屋裡燒炭自殺
應該只會白忙一場
在大草屋
彷彿住在特大號的加油筒裡面
沒有人敢尖聲大叫
怕加值放大的尖叫會刺破自己的耳膜
每個人講起話來變輕、變慢
經過反射迴盪
普普通通的聲音會變穩重
連假話聽起來都會增加幾分可信度
很適合當直銷說明會場
或者租給神棍當道場
...
絕大多數的大草屋是圓錐形的---底是圓形的
少數是梯形的---底是矩形的
外觀差很多
但是一住進去之後就會忘了差別
不出我所料
晚餐沒多久之後
我們進大草房
生火聊天
⋯因為語言完全不通
很快地就剩下乾笑
因為沒電
當然沒有電視可以分擔交際的任務
所以
就滾到房子的邊邊睡覺了
(都睡在屋裡的邊邊,靠著牆)
白天來者不拒的不知幾杯咖啡
這時候就在腦袋裡滾沸
一點睡意也沒有
我枕著臂
看著餘燼照不到的黑暗
嘴角掛著笑
就這麼笑到天亮也不妨⋯』
後來在印尼、馬來西亞都有見過類似的大草房
外觀和內部都相似
有一種說法是台灣是南島語系的起點
所以會把文化也帶過去
但是非洲也有類似的大草屋
就跟南島語系無關了
材料相似人類就是會發展出相似的建築
基本的器具也會長得差不多
比如盤、碗、水瓶
少年會所是讓部落少年學習如何當個勇士、獵人
並培養團體意識的集訓中心
因為只能看外觀
有興趣的人自行上網搜尋相關資訊
我就不必裝懂了
卑南考古展示廳
日據時期就有石柱的照片
鹿野忠雄也有多次調查紀錄
最早留下的考古發掘是在1945年
現在一進入展示廳看到的這個肯德基爺爺是宋文熏教授
1980年因為興建台東新站挖出了考古物件
請宋教授來進行考古發掘
前後九年挖出大量的物件
也成立了史前博物館(目前整修)
卑南遺址現地就成立遺址公園

大廳內有石棺群的複製
這裡的石棺和都蘭正塊石頭刻出來的不一樣
是石板組合起來的
當年如果有Ikea 型錄上一定少不了石板棺
石板很薄 應該是天然形成的
不然要把石頭削這麼薄就沒時間去耕作打獵了
石棺形制很多樣
有小孩的
有錢人和平民的差異在陪葬品
石板是一樣的沒有花樣
石棺朝著都蘭山的方向
。
因為石棺的朝向和住家一致
所以有人推測是“室内葬”
也就是把人葬在房子裡和你一起生活
也就是客廳地板下就是棺材
那麼問題就來了
如果祖父埋在客廳埋
祖母死了又挖一個坑
爸爸死了、媽媽死了再挖坑
最後不就挖出一個地下室?
也沒有
後來追加的家屬並不一定會另外挖坑
而是放進早有的石棺
反正石棺不像木棺會腐朽
而先進駐的祖先也差不多沒有血肉佔空間了
剛好可以放新的
這就是「複體葬」
一個石棺裡會出現很多套骨頭
既環保又不佔太多地盤


室內葬聽起來好像很可怕的原因是我們沒這種習慣
排灣、魯凱、卑南都有這種習俗
我記得是很久以前在南橫的梅山有石板屋的展示
就有室內葬
也不是每個人可以葬在家裡
在外面被蛇咬死的、騎機車撞路燈死的、被小流氓打死的之類的非自然死亡
就只能葬在外面
因為他們認為這些不得善終的會變惡靈
不能帶回家裡
室內葬的祖先的靈是乾淨的
會保佑家人
算是DIY的地基主
。
在印尼的蘇拉威西
雖然沒有葬在屋裡
卻有棺材常伴左右
長達十年的也不少見:「這裡的人死了有兩次喪禮
第一次是剛死的預賽喪禮
把死親人裝箱放在房間裡
等家人存錢買水牛、宰豬隻
辦一場風風光光的決賽喪禮
水牛很貴
豬也不便宜
籌好錢往往是三四五六年之後的事
也就是她奶奶跟你一起睡個三四五六年之故」https://mypaper.pchome.com.tw/wen7654321/post/1275297631

有些人會以為把祖先埋在家裡是原始、落後的民族才會幹的事
英國夠文明了吧?
我在莎士比亞的故鄉卻看到他的墓就埋在教堂裡面
裡面哦
而且不因為他是名人才被埋在教堂
他還有左右鄰居
英國其他各地的教堂裡也有不少墓陪你做禮拜
我們不會在廟裡看到墳墓
所以教堂裡的墓也讓我雞麻皮竄起
但是想到英國是比我們“文明”許多的國家
就不敢說野蠻
網路上有這方目的介紹:
『莎翁的墓坐落在教堂內部一個非常醒目的地方,
在供奉耶穌的聖壇旁邊,教堂一側的牆上還有莎士比亞的半身雕像。
....:每一個人都希望安葬在距離聖壇最近的地方,多付錢就可以買到好位置。
但當一個人死去多年以後,
他的棺木就會被移到比較偏遠的墓穴去,
把靠近聖壇的位置讓出來,
讓新近死去的人埋在那裡。
這也是教堂的生財之道,
一個位置好的墓穴可以賣好幾次。
而最早埋下的屍骨恐怕一兩百年後就找不到了。
莎士比亞的墓一直沒有「搬家」
並不是因為他是名人,
而是受到了他自己撰寫的墓誌銘的保護。
「翻譯」了墓碑上的古英語,大致意思是說:
「蒙天主仁慈,朋友們不要觸碰我的墓。那些讓我的墓地保持原樣的人會被保佑,而碰到了我的身體的人將遭到詛咒。」
...那些在教堂里負責移動墓穴的人是很迷信的,
莎士比亞瞭解他們,
他相信那些掘墓人看到有詛咒字眼的字句就絕不會動手...
莎士比亞不僅是文學巨匠
同時他也是一位俗人
...
莎士比亞生前為自己買了「世俗教區長」的頭銜
所以,他死後才能在教堂內的聖壇里佔據一方顯赫的位置。』
http://www.obj.cc/thread-75427-1-1.html
英國人不但不忌諱莎士比亞的墓
還有小偷把他的頭骨偷走了
大概是擺在鍵盤旁
保佑自己文思泉湧吧
卑南文化想像圖
遠處就是都蘭山
想像中的捕魚
背景是利吉惡地
覺得拔牙習俗很野蠻的時候
漢人也要想想自己的纏小腳
歐洲人也要想想自己的束腰
考古現場
月形石柱本來也是正常的圓孔
後來崩掉一角變月形
結果變成明星商品

公園外有許多小商店
但是大多關著門
我餓得半死
看到有人在洗芭樂和龍蝦
向他買了一顆芭樂
他說才一顆芭樂就送你吃了
我才免強恢復元氣
龍蝦我就沒問了
萬一他又送我一隻可怎麼辦?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