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以前我跟客人介紹"出磚入石"都說是金門特有
別的地方看不見
因為金門經在明朝歷過泉州大地震八級(!)
海盜大洗劫
房子倒毀了很多
尤其是清代的遷界(1662年~1669)
把老百姓強制驅離到距海50里(25km)
還把房子敲敲燒燒
就是要斷絕鄭成功有後勤補給
堪稱人類史上最呆的防禦
就像你怕車子被偷 而把輪胎刺破
遷界總算在民怨四起 群臣反對的情況下終止
老百姓回到家
一片破瓦殘垣
一來沒錢
二來還沒磚廠復業
只好就地取破材
這種工法是金門獨創的嗎?
印象中有類似的
昨天整理相片果然看到了四川稻城的這些
這是稻城市郊五公里左右的溫泉
是藏族聚落
這些照片喚醒了我的失憶
山高谷深的藏區
房子都用石板石塊堆疊
甚至是以牛糞代替水泥的
金門的出磚入石
幾乎每個聚落都可以找到
但是我特別愛後豐港和瓊林
後豐港的出磚入石
紅磚有巧妙的規律
搭配不規則的石塊
顏色的搭配很出色
下午之後陽光斜射
更將顏色照得飽滿多層次
立體感也特別突出
反共標語也有加分
藏了一個葫蘆
乳山遊客中心整館的牆上裝飾
就是翻造這個而來的
這棟房子的另一面
還有三顆葫蘆
應該是工匠做了這個葫蘆之後
又撿到圓瓦
所謂的一不做 三不休
繼續給他做下去
有興趣可以去找看看
葫蘆主"福祿"
多子多孫
伏妖降魔
假如有錢有材料
就不會出磚入石
整塊磚
整塊石頭
豪邁地蓋下去
山后的民俗文化村就是這種手筆
在瓊林六世家廟前
R0023448.JPG
出磚入石之出入
出磚入石是泉州傳統民居在牆體用材與砌築上的一種基本形式,也是泉州民居牆體砌築最有特色的一種。據傳,泉州在明萬曆年間,有一次發生八級大地震,市區民房倒塌許多,人們就利用倒塌的殘磚碎石,進行有規則的混合砌築。石為豎砌,磚為橫疊,砌到一定高度後,石與磚互相對調,以使受力狀態平衡。牆厚30公分左右,前後磚石對搭,用榖灰土漿黏合,使整壁渾然一體。由於砌築時將紅磚略微突出,白石稍稍內縮,所以俗稱「出磚入石」。這種牆面雖簡單粗糙,但紅磚與白石對比,色彩明快,簡樸自然,別有一番情趣。
現存出磚入石的傳統民居在城內已不多見,在古城區一些小巷內尚可見到些許留存,鄉村則保存較多。
文章定位: